考古表明:五萬年前的中國先民,或打敗了非洲智人的入侵

2022年09月27日08:06:04 歷史 1830

根據非洲起源論的觀點,所有現代人的祖先,都是20萬年前的一位東非女子,西方人將她命名為“夏娃”,大約在13萬年前,“夏娃”後代走出非洲,走向歐洲、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沒有與當地古人類有過絲毫雜交,完全取代了當地古人類。其中,大約5萬年前,非洲智人來到中國,取代了原先的古人類。

不過,基因研究發現現代人身上,攜帶着尼安德特人的少部分基因,這就部分推翻了“非洲起源說”,學者稱之為“同化假說”。因此,如今的“非洲起源說”,一般認為非洲智人擴張之後,與當地人有過一定雜交,吸取了當地古人類的小部分基因,但總體來說現代人基因組的絕大部分仍然是來自於非洲的現代人祖先。

總之,基因研究更傾向於現代人類起源於非洲,一個主要來源、一種進化模式,但考古學上卻有不太一樣的結論。現代考古顯示,現代中國人並非起源於非洲,如果說非洲智人曾經擴張到東方的話,那麼極有可能是中國古人類打敗了非洲智人的入侵。

考古表明:五萬年前的中國先民,或打敗了非洲智人的入侵 - 天天要聞

1989年,在湖北十堰市鄖陽地區,考古專家挖出一具直立人頭骨化石,被認定為一種晚期直立人,生活在距今100萬年前,頓時震驚了世界。

對於“鄖縣人”的石器情況,法國國家自然博物館原館長亨利·德·倫姆萊說:“通過對‘鄖縣人’遺址出土的手斧等石製品研究,證明中國次大陸上很早就有人類生活,這個時期的出現比歐洲更早。”

非比尋常的是,在“鄖縣人”頭骨化石出土地方圓百十公里範圍內,先後挖出75萬年前的鄖縣梅鋪猿人,60萬年前的鄖西白龍洞猿人,5萬年前的鄖西黃龍洞猿人。

與“鄖縣人”類似的遺址,是河北泥河灣遺址群,存在從200萬年前到距今1萬年前的人類遺迹,一脈相承,中間沒有出現明顯的斷層。

換言之,從“鄖縣人”、泥河灣人來看,可能是當地“古人類連續進化”,最終進化出現代中國人,而不是從非洲遷徙過來。

考古表明:五萬年前的中國先民,或打敗了非洲智人的入侵 - 天天要聞

除了“鄖縣人”、泥河灣人之外,還有很多遠古人類遺迹被發現,170萬年前的元謀人、115萬年前的藍田人、50萬年前的北京人、10萬至20萬年間的遼寧金牛人、1萬至4萬年間的北京山頂洞人等等。

不過,在這些遺址中,卻有一個“缺失的一環”,即中國沒有發現5萬—10萬年間的人類化石。但在新世紀之初,考古挖出了“許昌人”,距今大約8萬至10萬年。與此同時,2006年在甘肅天水的大地灣遺址挖掘中發現,該遺址人類活動歷史由8000年前推前至6萬年前。

可見,從古人類遺骸或活動遺迹來看,中國現代人應該是本土古人類連續進化的結果。

考古表明:五萬年前的中國先民,或打敗了非洲智人的入侵 - 天天要聞

更為重要的是,著名古人類學家、中科院院士吳新智在研究上述古人類遺址時,取得了不少“非洲起源說”難以解釋的重磅發現,比如以下兩個:

首先,中國人的“鏟形門齒”。

如今,大約80%—90%的現代中國人都是“鏟形門齒”,黑人只佔11.6%,白種人只佔8.4%,因此可以說“鏟形門齒”是中國人的重要特徵。

然而,距今170萬年的元謀人、距今20到70萬年的北京人等中國古人類,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有“鏟形門齒”。

如果現代中國人是非洲起源,除非恰好一群有着“鏟形門齒”的非洲智人來到中國,但為何元謀人、北京人等也有“鏟形門齒”呢?顯然,從“鏟形門齒”上看,最為合理的解釋就是元謀人、北京人、現代中國人一脈相承,即中國人是本土獨立起源的。

考古表明:五萬年前的中國先民,或打敗了非洲智人的入侵 - 天天要聞

其次,中國第一模式石器技術。

考古表明,自330萬年前開始,非洲古人類發展出石器製造技術的第一模式,170萬年前時發展出第二模式,20萬年前時發展出第三模式。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距今20萬年—5萬年時,擴張到東方的非洲智人,石器技術至少是第三模式。

令人費解的是,中國發現的古人類遺址,從170萬年前的元謀猿人遺址到2萬年前,其舊石器製造技術基本都是以第一模式為主,少部分地區存在第三模式的石器。

如果非洲智人取代了中國本土的古人類,那麼他們為何摒棄習慣使用、且較為先進的第三模式,而反常地使用第一模式?顯然,只有中國本土持續進化,才能合理地解釋這個現象。

考古表明:五萬年前的中國先民,或打敗了非洲智人的入侵 - 天天要聞

因此,從考古上看,中國人更應該是獨立起源,而不是非洲起源。但無論從基因層面,還是從文化等層面來看,中國人又的確與外來種族之間存在過交流,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或許原因很簡單,就是非洲智人“入侵”中國時,被中國本土古人類打敗並同化了。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緬懷先烈,傳承精神 - 天天要聞

緬懷先烈,傳承精神

各位朋友:清明節,它既是一個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承載着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無盡的情感寄託。清明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寒食節。相傳,晉文公重耳為了紀念介子推,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隨着時間的推移,寒食節與清明節
北京清明假期陣風較大,明天局地有揚沙 - 天天要聞

北京清明假期陣風較大,明天局地有揚沙

北京今天午後開始雲量逐漸增多,夜間系統過境,山區有零星小雨。中午到傍晚還會伴隨6級偏南陣風,陽光下暖意融融,但背陰處一陣風襲來還是有些涼意的,請大家適時調整着裝,謹防感冒。今天下班:多雲;偏南風3級(陣風5、6級)轉2級;19~15℃明天早晨:多雲間晴;偏北風1、2級;9~13℃未來三天3日白天:晴轉多雲;偏南風...
安徽種田區up主,靠天吃飯,逆襲成地主後塌房 - 天天要聞

安徽種田區up主,靠天吃飯,逆襲成地主後塌房

賽珍珠是唯一同時拿下諾貝爾文學獎和普利策獎的女作家,堪稱文學界的“雙料頂流”。更魔幻的是,這位“頂流”是個美國人,卻靠寫中國農民的故事封神。她出生三個月就被傳教士父母帶到中國,一住就是近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