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中,曹操與袁紹兩軍交鋒,實力懸殊,正當曹操為軍中糧草將盡而一籌莫展時,袁紹的謀士許攸來投,許攸僅僅講了一句話,便讓曹操深信他是真心來投靠自己的。
許攸原本是袁紹身邊的優秀謀士,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要是沒有許攸的出現,估計曹操早就被袁紹打趴下了,幸虧許攸出現,才扭轉了官渡之戰的戰局,可以說許攸是曹操統一北方最大的功臣之一。
在亂世三國當中,群雄四起,為了地盤和利益你爭我奪,上演了無數的大小戰役。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之間爭天下的決定戰役,一代梟雄曹操最終創造奇蹟,打出了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為其統一中國北方奠定了基礎。曹操為了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他先是聯合劉備,滅掉了三國第一悍將呂布,隨後,他進宮面見漢獻帝,啟奏“討伐“袁紹。於是,了官渡之戰拉開了帷幕。
常言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之所以這麼說,主要就是因為書生讀的聖賢書太多,瞻前顧後,想得太多,顧慮太多,不敢輕易冒險。而曹操作為一代梟雄,能夠取得成功,恰恰是因為敢於冒險的精神。在官渡之戰的關鍵時刻,曹操選擇相信前來投奔的許攸,實際上是曹操決定冒險一搏的結果。當然,如果只是盲目的冒險,那可能的結果,多數時候是一敗塗地。所以,冒險也要有值得冒險的理由。
曹操和袁紹都出生於東漢末年的官宦之家,算都是出生名門,都有自己的報復和野心,並且兩人從小都是有勇有謀,軍事能力都很強勁,袁紹在四十歲的時候就殺了東漢混亂朝綱的兩千多名宦官,建立起自己的家族勢力,而曹操更是晚年才取得一定的成功,因為曹操的經歷要比袁紹經歷的磨難跟多,底層的生活經歷使得曹操更加沉穩,更加懂得合作和利用自身的優勢,但是袁紹一直都是在朝廷中爭鬥,還有自己家族的幫助,這也就造成了他一些陋習。
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的決戰,在這場戰役中,袁紹出動了十萬人馬,在兵力上佔據上風,曹操被迫採取戰略防禦態勢,與袁紹周旋。袁紹在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失敗後,也改變了戰術。他和曹操在官渡相持,想以持久戰來拖垮曹操。隨着時間的延續,曹操的困難越來越多,由於雙方力量相差太大,曹操的形勢十分不利。
在戰役後期,形勢對於曹操已經非常嚴峻,兵力本就不及袁紹,麾下已有不少人同袁紹暗下私通往來,軍中糧草也即將耗盡。接下來哪怕袁紹只是與其對峙,曹操也將難以維持,敗亡似乎已在眼前。
曹操在這種情況下,也有了後撤的想法最終,在曹操瀕臨絕望的時候,許攸出現了。這個人是袁紹手下的謀士,與曹操是自幼相識的朋友,他留在後方的家人因為犯法,被審配抓了起來,許攸一怒之下,便投奔了曹操。
當時兩軍的勢力懸殊是很大的,袁紹已經明顯佔了優勢,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是必敗的,因此,袁紹沒有必要派袁紹給曹操下套,畢竟如果袁紹堅持打持久戰,肯定能耗死曹操的,所以許攸不可能是袁紹派來的,因此曹操才會選擇相信許攸,重用許攸。
許攸跟隨袁紹長達10來年,並且進入了袁紹軍中的決策層。他確實能夠得知袁紹軍中諸如戰略部署、糧倉所在這些重要的信息。而且許攸來投奔曹操也有合理的原因,他是由於偷襲許都的計謀不被袁紹採納,加之家人犯錯被審配逮捕,在倍感憤怒的情況下,決定投奔曹操的。
起初對於許攸的投奔,曹操和手下眾人也是有所懷疑的,但是曹操重要的謀士荀攸和賈詡都認為,許攸提供的消息是可信的。他們兩的看法,對於曹操決定相信許攸,是有很大的影響的。
許攸在來到曹營後,曾經問曹操軍中糧草的數量,曹操先是說可支一年,後來又說可支半年,最後才說實話說可支一月,許攸在得知實情後,才對曹操獻計偷襲烏巢。至於說曹操相信許攸不會騙他,是基於他自己的判斷。首先,他和許攸相識已久,對許攸的性格了如指掌,他知道許攸這個人貪而不治,不可能會以身飼虎,以自己的生命來換取曹操的失敗,為袁紹建功立業。
當時的曹操手下謀臣如雲,有着“王佐之才”之稱的荀彧,還有着被譽為“毒士”的賈詡,這兩人可謂是天下謀士當中處於第一檔的存在,所以許攸的計策肯定是經過了這兩人的反覆商討,覺得此計策可行,所以才有了這次偷襲行動,要是這個計策可行性不大,這兩個人肯定會極力阻止的。
許攸靠着自己對袁紹內部的熟悉程度,提供了烏巢糧倉的重磅消息,在許攸的指引下,曹操孤注一擲,親自率領五千精銳襲擊袁紹軍隊的屯糧重地烏巢。在一把火將袁紹的糧食化為灰燼後,袁紹軍中的主力戰將張郃、高覽也投降了曹操。袁紹全軍軍心動搖,在曹操的攻擊下大敗,袁紹棄軍而逃,剩下的軍隊投降曹操後被坑殺,官渡之戰就此以袁紹軍的大敗而落下了帷幕。
許攸最終幫助曹操反敗為勝,徹底擊敗袁紹,為後來統一北方的偉大事業奠定基礎,許攸在追隨曹操之後,繼續發光發熱,幫助曹操戰勝袁譚、袁尚,讓曹操徹底統一北方。許攸對曹操最大的貢獻有兩個:一是獻妙算奇襲烏巢,使得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取得了旋轉戰局的大勝;二是獻計決漳河之水,霸佔了袁紹團體的老巢冀州,完成了對袁氏團體的致命一擊,總之,在剿除袁紹的戰役中,許攸的確居功至偉。
雖然曹操疑心很大,但是在大多數時候,曹操都是比較理智的,能夠看清楚事物的本質,所以他選擇相信許攸,正是由於這個英明的決定,最終曹操取得了勝利,成功將天下九州的一大半收入囊中。
我們知道,曹操作為一軍統帥,對於敵方投降的人員要有所甄別。對於許攸這樣的對方的重要人員,突然投奔自己,曹操居然毫不懷疑,對他言聽計從,似乎有點讓人感到疑惑。首先,許攸和曹操是老朋友。許攸和曹操是老相識,雙方都對對方的脾氣秉性十分了解。許攸來投奔曹操,曹操只要經過一番察言觀色,就能夠知道真假。所以說,許攸和曹操的那一番對答,問答曹軍所剩軍糧多少的交談,實質上就是雙方的互相試探。經過這番試探,使曹操堅定了許攸是真心前來投奔的認識。
其次,於情於理來說,許攸來詐降是不合情理的。在當時,曹操的軍糧已盡,敗亡就在眼前,袁紹沒有必要去使用詐降的計謀,只要再堅持幾天就可以了。而且袁紹此人外強中乾,根本就沒有多少才能,尤其是在謀略上根本就不是曹操的對手。
在這個時候,無論許攸說的計謀是對還是錯,曹操都毫無選擇的餘地。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只有賭一把,如果賭贏了,就能夠徹底打敗袁紹。如果賭輸了,不過把輸的局面提前出現而已。所以,曹操才會自己親自出馬,去孤注一擲的火燒烏巢。
最終,曹操還是賭贏了,火燒烏巢的成功,決定了官渡之戰的成敗,取得勝利的曹操,終於取得了戰略上的優勢。在經過多年的征戰後,曹操統一了大半個中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勢力,這一切,都發軔於他大膽果斷的信任許攸,採納他的建議的那一刻。
要知道人才可是亂世之中最為重要的資源,倘若是犧牲了的話,那麼就得不償失了。終於在權衡過後曹操下定了決心,還是要選擇聽從許攸的。並且將自己的性命作為籌碼來進行下賭,不過幸運的就是他的這一次選擇明顯是對的。最終還為他帶來了無窮的利益,不但是消滅了袁紹,還吞併了袁紹所有的地盤。
曹操為何能在這樣一場不利的戰爭中取得勝利,雖然存在着一些偶然性,當時大部分都是必然的,是袁紹將自己手中一副好牌打爛,給了曹操機會,也是曹操的足智多謀,英勇善戰成就了官渡之戰的成功。因此,總結一句話,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不努力是一定不會成功,對於普遍人來說。並且努力了,也會讓自己了卻一樁心事。
我們都知道,需要當機立斷的事情,當有了100%把握時,可能已經錯失良機了。曹操通過對人、對事的判斷,以及偵查的結果,認為許攸的計策,值得冒險一搏,所以,才選擇相信了許攸,也正是這種冒險精神,成就了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