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我們敬愛的毛爺爺和革命摯友賀龍在小河村見面了,這對在炮火中生死與共的兄弟,一見面就話題非常多,聊到了晚上,看到賀龍的臉色不對,開始皺起了眉頭,毛主席馬上開始問賀龍怎麼回事,賀龍說:“在見主席前,就有點身體不舒服,來了以後又複發了,歇一會就沒事。”說完,還拿出了帶給毛爺爺帶了一份禮物,毛爺爺打開一看,是當時很珍貴的水果糖,這讓毛爺爺感動不已。
賀龍休息了一會後,身體恢復,於是劉又找到了毛爺爺,他們兩個開始聊起了對新中國的規劃。等聊完工作以後回憶起過的種種,兩個人感慨萬千,果然是革命建立起來的友誼,是最堅固的。
在日本投降,抗戰勝利以後,國民黨蔣介石不顧雙十協定,破壞和平,執意要進行內戰,毛爺爺看到和談無望,於是就不得不與國民黨開戰。面對國民黨三番五次的破壞,使得延安根據地變得困難重重,就連基本的溫飽都成了問題,樂觀的毛爺爺並沒有覺得這種生活艱難,帶領大家挖野菜,吃粗糧,硬是扛了過來,直到賀龍擔任了後勤指揮才慢慢的變好。而在這段時間延安的後勤供應,毛爺爺都誇他功不可沒。
作為一個優秀的將領,賀將軍不僅在戰場上指揮得當,屢建奇功,後勤也發揮了他作為一個優秀將領的指揮能力。說到這,可能有些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賀將軍開始負責後勤了呢?
因為前線將領經常熬夜指揮,有時候甚至兩天都不睡覺,長期下去,或多或少會有一些身體毛病,粟裕將軍也是如此。在一次指揮中,賀龍的身體再也堅持不住,直接垮掉了,毛爺爺非常關心賀龍的健康,於是決定把他調往延安,先養好身體,同時負責大後方的補給。
很多人以為,在大後方做後勤,是很輕鬆的不需要面對炮火,不需要面臨槍林彈雨,其實沒有那麼簡單,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很多時候,能夠決定一場戰鬥的勝利,就是糧食和軍火彈藥是否充分。所以,這麼重要的任務,必須要交給一個指揮能力強,能打勝仗,能擔大任的人。而這個人,就是賀龍。
賀龍之所以讓毛爺爺這麼信任,是因為賀龍和毛爺爺的信任建立在一次次的革命勝利中認可了賀龍。在長征結束時,大部隊需要在陝北會師,當時的賀龍需要先和另一個人匯合,可是在會師的時候,出現了一些矛盾。
因為當時張國燾在整個紅軍中屬於資歷比較老的,在軍隊里也有一定的威望,在要不要去陝北會和毛澤東有了分歧,他違抗了中央的部署,選擇了去四川。結果,部隊損失慘重,看到這,賀龍勸他要聽從黨中央的領導,否則會損失更多,可惜張國燾沒有聽進去,繼續堅持以自己的方式去四川。沒有辦法,在一次會議中,賀龍當眾表態,會聽從中央的領導,聽從毛爺爺的領導,同時私下也在勸他,要尊重事實,聽從黨的領導才會獲得勝利。最後,張國燾選擇了一起去陝北,紅軍的幾大主力,順利在陝北會師了。
會師後,毛爺爺聽說了賀龍勸張國燾的事情,表揚了他為了黨盡心儘力。而陝北的勝利會師,也讓賀龍對毛爺爺的指導更加堅定了,跟着毛爺爺,跟着黨,能打勝仗。1937年,毛主席在指揮中,根據當時黨的實際情況,在武器裝備都落後國民黨,落後日軍的情況下,提出了符合現實的游擊抗日政策,敵退我打,敵跑我追,敵進我退這三個方針。
可惜這種政策在當時的領導隊伍中並沒有多少人認真的貫策,當時的主流是直接和日軍和國民党進行正面抗爭,可是當時我們的裝備太少,甚至落後,和裝備精良的國民黨和日軍無法正面抗衡,又一次損失慘重。
在當時的領導班子里,只有賀龍知道了毛爺爺的指揮精妙,他看了看自己的士兵,又覺得裝備確實和那些精良的國民黨不一樣。開始很好地在執行這個政策,在延安的抗日期間,賀龍將軍帶領的軍隊,是損失比較小的。並且,賀龍的隊伍,兵還越來越多。看到這,毛爺爺對賀龍的執行能力和指揮能力稱讚不已,也有了一個更好的印象。
這些經歷,毛爺爺覺得賀龍是個人才,兩人惜惜相惜,賀龍後來通過無數次的革命緊緊跟隨毛爺爺,這讓他和賀龍的友誼更加深厚了。他們倆,不是上下級,而是關係非常好的朋友。後來毛爺爺回想起賀龍時,對他的評價是,不挑不撿,什麼工作都會做,並且做得很好。這種評價,是真實的。
成立四大野戰軍時,幾十萬的口糧,裝備,彈藥,憑藉著自己的能力短期籌集完畢,1950年剿匪,這些任務賀龍都出色地完成。連鄧小平都評價,賀龍,是一代名將。正是有了像賀龍這樣的將領緊緊跟隨毛爺爺的領導,上下齊聚一心,先輩們才取得了抗戰的勝利,創建了新中國,讓人民過上了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