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鐵流兩萬五千里,追尋着一個堅定的方向...”
如果要提到在我軍的歷史上,那一段歲月最能鍛鍊出堅韌的意志,那麼,兩萬五千里的長征,一定是最多被人所提到的。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後,中央痛定思痛,決定調轉方向,實行大規模的戰略性轉移。
於是,轟轟烈烈的長征,正式開始了。
長征
在那段漫長而又艱難的路途中,紅軍戰士們不但要忍受雪山的寒冷、江河的兇險、山林的蛇蟲鼠蟻等一系列惡劣的環境,還要面臨著國民黨部隊和軍閥勢力的圍追堵截。
重重的阻礙,使得一路上危機四伏,幾乎每天都有戰士犧牲在這場革命道路的中途。
不過,比起以上所說的這些艱險,真正能夠壓垮革命意志的,還是飢餓所帶來的生理極限方面的痛苦。
由於蔣介石實施了“糧食封鎖”的政策,在一路上,戰士們都很難找到可以讓整個部隊果腹的食物。
很多時候,戰士們都只能靠着吃樹皮、挖野草、煮皮帶來給自己充饑。
長征時戰士們的皮帶
在那個時候,哪怕是一顆山中的野果,都像是天宮之上的蟠桃一樣,令人垂涎欲滴。
然而,在1935年,紅軍剛從草地中邁出之後,立刻就有人送來了40萬斤的糧食和2000斤鹽,一下子解決了整個部隊的吃飯問題。
這也讓紅軍重新煥發出了“生機”,邁向了最終的勝利。
那麼,此人究竟是誰?為何他可以湊得這麼多的食物?他幫助紅軍的目的又到底是什麼呢?
長征
與反動派的鬥爭
在中央成立初期,由於孫中山先生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會議上所確立的“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三大政治綱領,所以國共兩黨也迎來了第一次的合作時期。
在那個時候,不管是與軍閥之間的鬥爭,還是在政治革命活動當中,在進步人士和國民黨左派的共同努力之下,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然而,在1925年,孫中山先生去世以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翼勢力迅速上台,逐漸開始在明裡暗裡對革命者和進步人士進行打壓。
1926年,當“中山艦事件”發生以後,雙方的矛盾也來到了一個頂點,隨時都有可能會面臨爆發。
蔣介石
果不其然,短短的一年之後,蔣介石在上海聯合大批右翼勢力以及軍閥勢力和黑幫分子,發動了震驚中外的“4.12事變”,大肆追捕、殺害共產黨員,使國共兩黨的第一次合作徹底走向了失敗。
這也直接導致了當時仍在進行的北伐戰爭和“大革命”走向了失敗。
眼看滿懷誠意與對方進行合作,卻遭到了這樣的結果,這也讓中央清楚地認識到,必須組建一支具有強悍戰鬥力的武裝力量,來抗擊國民黨的反動勢力。
要由我們自己來引導革命的路途。
於是,在1927年8月1日,周總理、朱德總司令等人,發動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同時也揭開了我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圖片來自網絡
從那以後,隨着諸多革命人士在全國各地發展革命事業,我軍的武裝力量也越來越大,逐漸可以在衝破國民黨軍隊封鎖的同時,對一些軍閥勢力所駐守的縣鎮發動反攻,成功解放了多個縣城,並成功創建了中央蘇區。
眼看紅軍隊伍越來越壯大,這可讓蔣介石氣壞了。
他不但派遣了大批部隊,前來對中央蘇區進行進攻,還親自前往前線指揮部隊,對紅軍發起“圍剿”。
想要徹底將我軍消滅。
不過,正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早在反動派的部隊前來進行“圍剿”的時候,中央就已經選准了他們的進攻路線和想要達成的目的。
土地革命插畫
所以,在進行了幾次的戰略轉移以及奮起反擊之後,一舉打破了蔣介石連續的四次“圍剿”計劃。
眼看接連幾次的作戰都以失敗告終,這讓蔣介石勃然大怒。
在1933年9月,蔣介石採取了堡壘主義的新戰略,對江西、福建一帶的中央紅軍發起了第五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圍剿”行動。
在短時間內,國民黨調集了50萬人,前來對紅軍實施包圍,之後又逐漸在戰鬥中將這一數字增加到了100萬。
除了人數眾多以外,國民黨部隊還配備了機槍、大炮等重火力,甚至還有100多架飛機來對中央蘇區發動空襲。
如此規模實在是令人震驚。
圖片來自網絡
而那個時候,盤踞在東北的日本,趁着國民黨分兵南下,大舉進攻華北地區,再次侵吞了大片的中國國土。
然而,面對着國家受到的威脅,蔣介石卻依然不管不顧,執意要將紅軍徹底消滅。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由於雙方的實力差距過於懸殊,再加上當時的中央領導人博古(秦邦憲)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所執行的錯誤的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後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禦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
眼看再不做出改變,這一次很有可能就“凶多吉少”,中央立刻在遵義舉行了會議,確立了以毛主席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並決定執行毛主席等人所提出的長征,實行戰略轉移,以此來保護紅軍的有生力量。
長征
窮途困境迎來轉機
在長征開始以後,中央面臨著三條路線的選擇。
第一個,是集中兵力,直面與前來進行包圍的國民黨部隊進行較量,從而殺出重圍。
第二個,則是一路向西,然後北上前往青海地區,利用廣闊的無人區來擺脫敵人的追擊。
而第三個路線,則是從北邊的臘子口,過雪山草地,然後轉戰到陝北地區。
在經過一番縝密的思索以後,中央認為,前兩條路能夠成功的幾率都十分之小。
在經過幾個月的交手之後,中央紅軍已經出現了大範圍的傷亡情況。
毛主席
這個時候如果去貿然衝擊重兵把守的國民黨防線,很有可能反而會落入到敵人的包圍圈當中,從而被“一網打盡”。
而青海地區方圓千里了無人煙,想要憑藉手中僅存的一點糧食度過去,那幾乎沒有任何可能。
況且,在戈壁灘上,還時不時伴隨着猛烈的沙塵暴和極端天氣,這將比國民黨部隊還要兇猛,想要跨過去是難如登天。
所以,中央決定,跨過臘子口一路北上,轉戰陝北。
不過,雖然第三條路的成功概率比前兩條大上了許多,可也並非是萬無一失的。
圖片來自網絡
在其中,仍然伴隨着難以想象的艱險。
由於臘子口的地形十分特殊,兩邊是巍峨的懸崖峭壁,而中間則是一條狹長的崎嶇小路。
如果國民黨在這裡設置伏兵的話,將會給紅軍帶來巨大的麻煩。
為了防止出現這種意外,毛主席一聲令下:“要在兩天之內,拿下臘子口!”
接到命令之後,戰士們開始對臘子口周圍的敵人駐軍發動猛烈的進攻。
大家都知道,如果不將附近的敵人肅清,那麼後續所伴隨的危險將是難以想象的。
一時之間,紅軍爆發出了超高的士氣,很快就消滅了敵人的20多個據點,將臘子口前段完全清除乾淨。
長征
這也讓紅軍順利通過了這個關隘。
而接下來所面臨的,就是茫茫的草地。
放眼望去,這片草地一望無際,難以找到盡頭。
雖然藍天白雲青青草的畫面十分美麗,可是在秀美的景色之下,卻危機四伏。
因為這片草地並非尋常的野草,其中遍布着暗流涌動的沼澤地帶,一不留神,就很有可能會連人帶物資一起陷入進去。
為了讓戰士們掉入沼澤的風險降到最小,中央將部隊整編為兩人一排的隊列前進,由此,一條像巨龍一般的行軍隊列就此產生了。
在將隊列轉換以後,果然將戰士們的傷亡降到了最低,很少出現有人掉入沼澤的情況了。
紅軍過草地
不過,狹長的行軍隊列也意味着行軍速度的變緩,這也讓物資的消耗成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由於蔣介石在“圍剿”紅軍的同時,也下令進行“食物封鎖”,為了不讓老百姓給紅軍提供食物,竟然要求當地的軍閥勢力強行擄走糧食。
這也使得紅軍在將自身攜帶的物資吃完之後,很快就陷入了糧食危機。
不過,這個時候,一個轉機的到來,讓紅軍戰士們重新看到了希望。
圖片來自網絡
來自藏族“土司”的幫助
當紅軍剛剛抵達臘子口的時候,負責駐守在附近的,是藏族的“卓尼土司”楊積慶。
蔣介石本來命令他率領兩萬藏兵對紅軍進行阻擊。
可是,楊吉慶本人有着深厚的民族大義,在他看來,大家同樣都是中國人,如今國家遭受外敵的侵略,他們卻還要在這裡自相殘殺,實在是很不明智。
於是,他不但沒有派兵對紅軍發起進攻,反而還偷偷給紅軍送來了40萬斤的糧食以及2000斤的鹽,這讓紅軍戰士們每人都可以分得2、3斤的糧食,極大得補充了體力,成功讓大家度過了此次的糧食危機。
楊積慶
除了給紅軍提供糧食以外,楊積慶還在私下裡,偷偷派了醫療人員前來幫助紅軍在戰鬥中受傷的戰士們進行治療。
由於藏族有着獨特的醫治手法和草藥秘方,這讓那些被毒蟲叮咬以及被子彈所穿透的傷口很快就得到了癒合。
也正是在楊積慶的幫助下,紅軍成功通過了臘子口和後面的那片草地,並且戰勝了前來“圍剿”的魯大昌一部,從敵人的包圍圈中突圍了出去。
糧倉
1936年,當紅四方面軍再次沿着中央紅軍的道路突圍臘子口的時候,同樣也是受到了楊積慶以及藏族人民的協助,成功完成了北上任務。
兩次支援紅軍的義舉,讓楊積慶與紅軍之間產生了十分深厚的友誼,也讓中央牢記住了這番恩情。
圖片來自網絡
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楊積慶的兒子也就是最後一代卓尼土司楊復興。也在1956年正式入黨,被中央任命為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長、甘南軍分區副司令員。
使其能夠秉承父親的意志,為新中國的發展以及甘南藏族地區的人民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