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7月14日)——致敬元老:新文化先驅劉半農

2022年07月14日04:41:37 歷史 1078

1934年7月14日,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劉半農先生,逝世於北京協和醫院


一、早婚的初中生

劉半農, 1891年5月29日生於江蘇江陰。原名劉壽彭,後名劉復;初字半儂,後改為半農。自幼聰慧過人,6歲就能作對聯、詠詩。

1902年,劉復在江陰本城的翰墨林小學讀書。1907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常州府中學堂就讀。

1910年6月,劉復中學還沒畢業,卻要與未婚妻朱惠結婚了。

原來,劉復的母親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她在常去燒香的一個小庵堂,結識了一個朱家的女人。劉復11歲那年,與母親去庵堂燒香。卻遇到朱家女人也帶着一對女兒來燒香。

朱家女人很喜歡劉復,提出要將大女兒朱惠許配給他。

劉復的母親也很喜歡朱惠。但父親知道朱惠比劉復大3歲後,拒不同意這門婚事。

朱家卻認準要這個女婿:那就把二女兒許給他吧!

於是兩家結成親家。

不料好景不長,二女兒不久竟患病去世了。

朱家痛失二女後,卻仍捨不得劉復,提出還將大女兒許配給他。

劉復父親見朱家如此誠意,只得同意了。

舊的習俗,男女雙方訂婚後很少見面。劉復原本就喜歡朱惠,訂婚以後,根本不管老套風俗,一有機會就往朱家跑。

朱惠按習俗,要將腳裹纏成變態的所謂“三寸金蓮”。為此吃了不少苦頭,走路也一瘸一拐的。

劉復一次次去岳父母家,一次次見未婚妻一瘸一拐走路,一次次暗自心痛不已。

有一次,他終於忍無可忍,立即跑回家中,要求父母向岳父母提出:不要再讓朱惠纏足!

兩家父母哪能同意?

劉復卻軟磨硬纏,堅持己見。最後雙方妥協:朱惠白天還纏足,但晚上可以悄悄放開。

朱惠因為這事,更加親愛自己的未婚夫。

劉復到常州府學堂讀書後,父母考慮到家中事務繁多,便將朱惠以童養媳名義,接到家中。

劉復畢業前—年,母親突然生病。

民間習俗,子女結婚叫做沖喜,沖喜可以幫助患病的人恢復健康。

於是,為了給母親沖喜治病,劉復便與朱惠提前匆忙結了婚——劉復因此成為一名早婚的初中生。

兩人結婚後,朱惠由於過度勞累,先後兩次流產。劉父為了能續上劉家香火,要求兒子儘快納妾。劉復卻不同意,為了避免與父親正面衝突,他便把妻子帶到上海去。

1916年,他們的第一個孩子終於出生,但卻是個女兒,不是劉父最想要的兒子。劉復考慮到父親及家鄉重男輕女的觀念,便自小就將女兒劉小惠女扮男裝,直到1920年他出國前,才讓女兒恢復女生裝束。

歷史上的今天(7月14日)——致敬元老:新文化先驅劉半農 - 天天要聞

家庭照

二、被誤解的“鴛鴦蝴蝶派

1911年發生辛亥革命後,學校因戰事停辦。劉復還沒得到初中畢業證,就結束了學習。

不過,他滿含一腔愛國熱情,奔赴清江參加革命軍,承擔文書工作。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不久後,他因無法忍受部隊的內部混亂情況,返回家鄉。

回到家鄉,他回到母校翰墨林小學任教。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1912年,不甘困在家鄉的得復,懷揣5元錢,帶着弟弟陳天華,來到上海。

當時的上海文壇,“鴛鴦蝴蝶派”是很大的一個流派。

“鴛鴦蝴蝶派”, 又名“禮拜六派”。最初主要是描寫才子佳人、風花雪月之類的愛情小說。其中不乏庸俗低級甚至黃色下流之作。

但後來,“鴛鴦蝴蝶派”演化為一個比較複雜的流派。其體裁不僅有小說,還有詩詞、詩話、隨筆、小品,以及、偵探類、武俠類小說等。

劉復初來上海,只是在開明劇社任編輯,收入很少。後來將妻子也接到上海,生活壓力很大。

於是,他發揮自己文筆出色的優點,開始寫一些小說——

1913年10月,他在《時事新報》上發表了一篇百字小說《秋聲》,揭露辮帥張勳鎮壓二次革命,荼毒地方百姓的罪行。

此後,劉復便使用“劉半儂”等筆名,發表了《玉簪花》、《髯俠復仇記》等小說。一時間,他被冠上“鴛鴦蝴蝶派”作者的名號。

但劉半儂卻不承認自己是“鴛鴦蝴蝶派”。

確實,他的文學創作,只能說是走在鴛鴦蝴蝶派邊上。這些作品,含有滑稽、警世、笑話、哀情的東西。雖然不如魯迅那般憤世嫉俗,卻也有喚醒民眾的人文關懷。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期,中國還沒有盛行白話文。劉半儂的小說,自然多是以文言文來表達。缺乏古文功底的人,讀起來難免磕磕碰碰。

1913年,劉半儂在中華書局擔任譯員。在這段時間,他除了自身創作外,還先後在《時事新報》《小說界》等刊物上,將安徒生、小仲馬、托爾斯泰、屠格涅夫高爾基等著名作家的作品,翻譯介紹給中國讀者。

歷史上的今天(7月14日)——致敬元老:新文化先驅劉半農 - 天天要聞

三、北大教授、新文化先驅

1917年夏,劉半儂從上海返回老家江陰。一方面家中賦閑,一方面思考未來之路。

突然有一天,他接到一張來自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聘書——他被聘為北京大學預科國文教授。

他和妻子一時都不太敢相信這是事實。

這個初中都沒讀完的人,能夠成為北大教授,主要來源於一個人的推薦。他就是——陳獨秀。

原來不久前,劉半儂與《新青年》主編陳獨秀在上海見了一面。陳獨秀慧眼獨具,洞察到劉半儂身上的才氣和潛力。於是,他向蔡元培大力推薦。

就這樣,劉半儂與錢玄同周作人胡適等人,一同成為全國最高學府的年青教授。

北大是新文化的發源地。在這裡,劉半儂很快就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急先鋒。

他受胡適《文學改良芻議》觸動,在《新青年》發表了《我的文學改良觀》,決定與舊文學決裂,提倡新文化,提倡白話文。並將“半儂”改為“半農”。

隨後,他還發表《詩與小說精神上的革新》,以及《學徒苦》、《賣蘿蔔人》等,繼續為新文化運動搖旗吶喊。

此外,他還與錢玄同演了出“雙簧戲”——

1918年3月15日《新青年》上,發表由錢玄同化名“王敬軒”的公開信《給〈新青年〉編者的一封信》。信中以封建文化衛 道者的形象,對《新青年》及新文化極盡謾罵攻擊之能事。

就是同一期上,發表劉半農的《復王敬軒書》。洋洋灑酒萬餘言,對王敬軒的觀點逐一狠加駁斥。

文章發出後,引起極大反響。劉半農也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幹將。

歷史上的今天(7月14日)——致敬元老:新文化先驅劉半農 - 天天要聞

四、“她”字風波

1919年4月,劉半農被選擇為國語統一籌委會會員,負責起草《國語統一進行方法案》,提出改國文為國語及編纂辭典主張。1920年5月,被選為國語辭典委員會委員。

1920年9月,他被派往英國倫敦大學法國巴黎大學,學習實驗語言學等。

在國外留學期間,他注意到西方語言中,普遍將 “he”和“she”這樣不同的兩個詞,來區別第三人稱的男性和女性,十分方便。

而在中國國內,自從白話文興起後,國人一直用“他”來指代第三人稱,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

劉半農認為,中文也應該像英文那樣,用一個專門的字來指代女性第三人稱。於是,他經過深思熟慮,發明一個字——“她”。

“她” 字區別於“他”字,專指第三人稱中的女性。

劉半農自以為創造這個字,算是奇功一件。

不料出乎他的意料:《婦女雜誌》拒絕使用“她”字,相當一部分女性群體也痛罵劉半農。

原來,當時受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影響,女性群體意識正處於覺醒階段,女性開始尋求平等的地位和權利。一些女性主義者認為,“他”字是從古至今一直流傳下來的字,現在專指男性了。而 “她”字是新造的,用來專指女性,是對女性的不尊重,是對女性的歧視,不公平。

胡適也反對“她”字,他主張用“那個女人”。

周作人也反對,他主張用“伊”。

不過,劉半農並沒有妥協,他堅持推廣“她”字的普及和使用。

若干年後,“她”字成為中國上個世紀最具創造力的字而生機勃勃。

歷史上的今天(7月14日)——致敬元老:新文化先驅劉半農 - 天天要聞

1920年,劉半農寫下經典現代詩作《教我如何不想她》。用以表達對“她”的愛,對祖國和其它傾慕對象的愛——

天上飄着些微雲,

地上吹着些微風。

啊!

微風吹動了我的頭髮,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戀愛着海洋,

海洋戀愛着月光。

啊!

這般蜜也似的銀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魚兒慢慢游。

啊!

燕子你說些什麼話?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樹在冷風裡搖,

野火在暮色中燒。

啊!

西天還有些兒殘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歷史上的今天(7月14日)——致敬元老:新文化先驅劉半農 - 天天要聞

五、致敬元老

1925年,劉半農獲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成為第一個獲得以外國國家名義授予的最高學銜的中國人。

1934年6月,劉半農為完成《四聲新譜》《方音字典》和《中國方言地圖》的編寫,冒着酷暑深入綏遠、內蒙一帶考察方言方音,不幸染上“回旭熱”病,於7月14日在北京逝世,年僅44歲。


致敬元老——新文化先驅:劉半農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清朝花木蘭:潛規則清秀下屬,懷孕後偷換身份,終遭拋棄 - 天天要聞

清朝花木蘭:潛規則清秀下屬,懷孕後偷換身份,終遭拋棄

在《清朝野記》中,我叫陳統領,世人皆稱我為清代花木蘭。然而,我女扮男裝從軍後,因作戰英勇一路榮升將軍,用刀逼下屬侍寢,懷孕後互換身份,最終卻被負心漢無情拋棄。故事始於同治初年,清廷大將多隆阿從湖南揮軍進軍陝西平叛。
玻利維亞要加入金磚集團,美國很惱火!中情局是世界毒瘤 - 天天要聞

玻利維亞要加入金磚集團,美國很惱火!中情局是世界毒瘤

玻利維亞的未遂政變,只持續三個小時就失敗。前陸軍總司令蘇尼加被捕,他控犯有恐怖主義和武裝叛亂罪。很明顯,這位老將沒有得到民眾的任何支持。俄羅斯政治家杜金 (Aleksandr Dugin)把這次政變定義為“顏色革命”。他在社交平台寫道,背後
嫪毐,兩個字怎麼讀?什麼意思? - 天天要聞

嫪毐,兩個字怎麼讀?什麼意思?

第一個字嫪字,一個女字旁,一個謬字的一半,有人說這個字是姓。有沒有這種可能性呢?有這種可能性。因為上古姓許多都帶有女字旁,所以不排除嫪是流傳下來的古姓,至少不排除這種可能性。第二個字毐,上面一個士,下面一個毋。
讓文物“活”起來 沉浸式穿越歷史讓文旅繁花璀璨盛放 - 天天要聞

讓文物“活”起來 沉浸式穿越歷史讓文旅繁花璀璨盛放

河南文化底蘊深厚,文物數量位居全國前列。近年來,河南堅持讓文化遺產火起來,讓傳統文化閃亮起來,讓文旅市場豐富起來,打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旅品牌。總台記者 田萌:我現在是在安陽殷墟博物館的新館,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被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而且在這裡發現了我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從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