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丨《科舉史》:科舉制如何從鼎盛到衰亡?

2022年06月29日05:26:02 歷史 1915

這個月真的是高考月,“幾家歡喜幾家愁”呢。孩子考上了大學,大半夜凌晨一點多放炮,打擾居民休息,還觸犯《環境保護法》被鄰居舉報了,家長被罰款、警告!真的是得不償失,那古代的考試,考上了又會是什麼樣兒呢?昨天剛看完夏目漱石先生的《我是貓》,今天要寫的是宮崎市定先生的《科舉史》,沒想到一位日本人能如此清晰的把中國的科舉制度,研究的如此透徹。

歷史丨《科舉史》:科舉制如何從鼎盛到衰亡? - 天天要聞

網圖侵刪

一、科舉制的誕生和演變

根據歷史記載,整個先秦時期,官員選拔主要依賴世卿世祿制。簡而言之就是,血統決定一切,宰相的兒子仍然是宰相,將軍的兒子還是將軍。這個階段,官職基本由貴族世襲,平民百姓幾乎沒有做官的渠道。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室衰微,逐漸形成“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面。諸侯國競爭加劇,單純的貴族世襲人才很難滿足國家發展需要,各國君主選才的途徑逐漸開始多元化,有大臣推薦、遊說自薦、軍功積累、胥吏升遷等,但沒有形成完備的選拔人才制度。

歷史丨《科舉史》:科舉制如何從鼎盛到衰亡? - 天天要聞

西漢建立,皇權空前加強,大規模推廣郡縣制後,朝廷才開始面臨大規模官吏選拔的問題。為了妥善解決這一難題,察舉制應運而生。所謂察舉,即要求各地行政長官自下而上地向中央推薦人才,被察舉者經皇帝考試後,量才錄用。但是,察舉制後期逐漸淪為朝廷權貴和地方豪族的專屬晉陞通道,到東漢末年甚至出現了“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的說法。

魏晉時期,魏文帝曹丕對察舉制進行升級改造,推出了“九品中正制”,成為選官用人的主流。簡而言之,就是朝廷現在不需要地方長官推舉人才了,而是在各地設置專職的“中正官”,讓他們對各地人才打分評級,朝廷主要根據這個評級來授予相應官職。但由於“中正官”評判人才的主觀性很強,只看重家世門第,而不注重才能和品德,所以逐漸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從世卿世祿制到察舉制,再到九品中正制,雖然朝廷做了很多努力,但無論如何兜兜轉轉,最後入仕渠道始終受貴族把控。作者認為,這主要是因為,雖然皇帝渴望通過廣泛選拔人才加強中央集權,但為了穩定統治卻又必須依賴貴族,所以只能讓渡一部分用人權,與貴族共治天下。

直到隋朝重新完成大一統,皇權空前加強,朝廷才真正有了對抗貴族的實力。所以,隋文帝時期,徹底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開始嘗試直接用考試在廣大平民中選拔官員,打出了“才能第一”的招牌。後來,隋煬帝時期“始置進士之科”,這標誌着我國科舉制度的正式誕生。

歷史丨《科舉史》:科舉制如何從鼎盛到衰亡? - 天天要聞

網圖侵刪

隋朝國祚短暫,沒有來得及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度。繼承這項工作的是後起的唐朝唐太宗時期,科舉進一步規範化,分為常科和制科。常科考試科目眾多,但最主要的是明經和進士兩科。明經就是考察背誦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和時務決策。當然,唐朝的科舉制還遠未完善,很難做到公平公正。比如,唐朝時考試有“行卷”之風,即考生提前把自己的作品拿給朝廷的權勢人物看,希望得到對方賞識,提前鎖定好成績。此外,在唐朝進士及第後只是有了做官的資格,要想正式做官,還要經過吏部銓選。但吏部考察又缺乏客觀標準,最終有多少平民子弟能夠通過銓選,就不言而喻了。

這些問題,一直在宋朝才陸續得到解決,其中有兩點舉措最關鍵。首先,北宋時逐步確立了戶名考校制度和謄錄製度,從此科舉考試進入匿名進行的時代。其次,宋太祖讓科舉最後的殿試成為定例,從此進士成為“天子門生”,金榜題名後馬上就會被授予官職,成績越好,官職越高。

此後,元朝時期科舉制進一步完善,正式確立了鄉試、會試、殿試三階考試製度。到明朝時期,各方面程序、規則發展得更加完善,進入了鼎盛時期。

二、清代科舉的程序和細節

現在,假設你是清朝的一名讀書人,飽讀詩書,但還沒有參加過朝廷組織的任何考試,那麼你此時就是一名“童生”。童生想要參加科舉,面臨的第一道關卡是取得參加科舉的資格。明清時期“科舉必由學校”,也就是說,想要參加科舉,你必須首先成為官方學校的一名正式學生,即“生員”。怎麼才能被官學錄取?通過縣試、府試院試三級考試。

首先,第一關你要闖的是縣試。縣試的考官是知縣,一般三年考兩次,考試地點一般就在縣城內。考試當天,你排隊入場後,首先會看到知縣老爺正身着官服,帶領縣學工作人員點名。你被點到名後,需要提交提前辦好的准考證——以保互結親供單,領取答題卡和草稿紙,然後就可以按照引導落座等待開考了。

歷史丨《科舉史》:科舉制如何從鼎盛到衰亡? - 天天要聞

網圖侵刪

一般第一場考試會考四書二題、詩一題。所以你需要寫兩篇八股文、一首詩。打好腹稿後你可以先寫在草稿紙上,再用楷書寫寫在正式答題紙上。第一場考完,你可以在客棧休養幾天,繼續溫習功課,畢竟此後還有四輪考試。此時,考場那邊會緊鑼密鼓地開始閱卷工作。答卷按規定應該由知縣親自審閱,但實際操作中由於考生太多,規定期限內難以閱完,知縣一般會同自己的私人幕僚或公私書院的教師一起閱卷。一般情況,考完三四天左右就會公布第一場考試成績,稱作“發案”。

隨後,學生還會陸續進行第二三四五輪的考試,考試流程和第一場完全相同,只不過試題範圍和考試形式略有不同罷了。全部考試結束三五天後,縣衙會張榜公布考試合格者名單。如果你榜上有名,那麼就可以繼續闖第二關複試了。

府試一般在縣試後一至兩個月舉行,主考官是當地的知府,考場就在府城。所以,你又要收拾行李出發了,到市裡參加考試。考試內容也是寫八股文、作詩等,不過一個好消息是,複試只需要考三輪。所有考試結束後,府衙會張榜公布合格者名單,如果你再次上榜,就可以繼續準備闖第三關考試了。

歷史丨《科舉史》:科舉制如何從鼎盛到衰亡? - 天天要聞

網圖侵刪

院試同樣在市裡考,只不過主考官換成了本省的學政。院試一般考四輪,考試流程及內容與前面的考試基本相同,不過規格更高,更加嚴格。比如,院試的答卷上不寫童生姓名,提交時只寫座位號。答題紙上有填寫姓名的貼紙,稱為“浮票”,貼紙與封面接合處按有三個印章。考生揭下浮票自己保管,交卷時只提交寫有號碼的答卷。日後成績公布後,你需要通過提交浮票證明身份。

四輪考試全部結束後不久,官府就會張榜公布院試合格者名單。如果你再次有幸進入,那麼恭喜你,經歷過十幾輪的考試,終於成為一名正式的“生員”,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秀才”。成為秀才,你見了縣太爺,就可以不用下跪。當然,最主要的是你終於有了正式參加科舉考試的權利。

當然,要想金榜題名,前面還有鄉試、會試、殿試三道大關等着你去闖。不過,成績太差的生員不允許參加科舉,所以在正式參加科舉考試前,你還必須先通過由學政主持的“科考”,成績合格者,才會被獲准參加鄉試。

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俗稱“秋闈。鄉試的主考官由朝廷選拔,主要來自進士出身的侍郎以下的京官。鄉試要考三輪,時間非常固定,八月初九第一場,八月十二第二場,八月十五第三場。考試一般在省城貢院舉行,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江南貢院,最多可以容納兩萬名考生一起參加考試。

歷史丨《科舉史》:科舉制如何從鼎盛到衰亡? - 天天要聞

網圖侵刪

八月初八的凌晨三點,你要準時在貢院門口排隊,接受嚴格的搜身檢查,確定沒有任何違禁物品,才會放你入場。你會分到一間狹長的小屋子,稱為“號舍”。初八當晚你需要在“號舍”里度過,初九早上考場工作人員會分發答題用紙和印有問題的題紙,並再次檢查進入號舍的是否為你本人。第一場考試你需要根據四書寫三篇八股文,並作一首詩。到初十,答完就可以交卷了,最晚在該日天黑前交卷。

八月十一日的凌晨三點,你還要來貢院排隊,參加第二場考試,考的是五道五經題,十三號結束。第二天早上凌晨三點你還要再次去貢院參加第三場考試,考的是策論,且回答至多不能超過兩千字,時間充足,所以你大概會和多數考生一樣在八月十五提前交卷,這樣就可以和親友一起賞月了。

三場高強度考試結束後,你終於可以緩口氣休息一下了。但此時,貢院的考官及工作人員還在緊張地閱卷。咱們來稍微了解一下相關流程。你將試卷交給受卷官後,他首先會認真檢查一下,若沒有違規就會轉給彌封官。彌封官會將試卷糊名並寫上相關編號,隨後送到纂錄所。在閱錄官的監督下,書記員會用紅筆仔細將試卷抄一遍。再接着,抄錄得副本和考生原件會一起送到對讀所,核對是否有抄寫錯誤,若對讀官發現錯誤會用黃筆進行訂正。對讀完成的試卷,原件由相關工作人員直接存檔,副本會送給考官評卷。首先試卷會由協同閱卷的考官進行初評,考官會用藍筆在答卷上寫簡單評語,發現優秀答卷會寫一個“薦”字,送至正、副考官處,由其共同審閱。

歷史丨《科舉史》:科舉制如何從鼎盛到衰亡? - 天天要聞

網圖侵刪

整個閱卷工作大概會持續一個月左右,之後會張榜公布合格者。如果你榜上有名,就順利從秀才升級成了舉人。成為舉人後,休整幾個月,就要去北京參加會試了。

到京城後,你首先需要在二月十四日參加“舉人覆試”,一天內考完,一切程序從簡,答捲成績分為五等,只有前三等才能正式參加會試。會試在北京貢院舉行,考三場,分別在三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雅稱“春闈”。主考官名義上是禮部尚書,但實際由朝廷特派。會試的整個流程基本上和鄉試一樣,同樣是考三場,需要寫八股文、策論並作詩。大約一個月之後,四月十五日左右會公布成績。

如果你有幸上榜,那恭喜,你會受邀參加禮部尚書親自主持的“瓊林宴”,見高官,吃大餐。當然,你未必能夠安心赴宴,因為接下來馬上就要參加“會試覆試”了。這是殿試前的實戰演習,闖完這一關,才能正式參加殿試,面見皇帝。

“會試覆試”,一般在故宮保和殿中舉行,學子入宮前要由同鄉京官做保,考試一天內考完,寫八股文一篇、作詩一首。天子親自任命考官和閱卷大臣,答卷按成績分為五等,只有前三等才能正式參加殿試,三等以下罰停殿試一到三回。

當然,你學富五車,想必能順利通過,準時參加殿試。殿試通常只考一道策論,分成四個小題,必須在一日內完成。考生交卷後需要糊名,但無須謄錄。考生的試卷會由皇帝指派的閱卷大臣進行評判,其中最優秀的十份答卷,會被呈交給皇帝親自評判,由皇帝決定其最終排名。

殿試有一個好處,一般只排名,不淘汰人。參加的考生會按排名分成三個等級,被稱為“三甲”:一甲只有三個人,即我們常說的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

歷史丨《科舉史》:科舉制如何從鼎盛到衰亡? - 天天要聞

進士名錄,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蓋上“皇帝之寶”的玉璽後發布,被稱作“黃榜”或“金榜”,由禮部官員送至長安門外,公開展示三天。四月二十六日,皇帝還會親自在禮部宴請新進士,稱為“恩榮宴”。

到這裡就可以做官了嗎?對於一甲三人確實如此,按慣例狀元為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為翰林院編修。但是其他進士還必須參加一場加時賽,才會被授予相應官職。這場考試叫做“朝考”,由翰林院主持。朝考成績一等者留翰林院任庶吉士,成績二等者留在中央政府,出任六部主事或內閣中書;成績第三等者任命為知縣,出任地方。

三、科舉制度為何會崩潰?

看上去一項公平公正的選官制度,為什麼會在1905 年被廢除呢?作者認為主要是因為,明清時期科舉與學校不分,導致學校徹底淪為科舉的預備,而沒有教育之實。這讓大多數讀書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皓首窮經,而對於天下大事、國計民生卻茫然無知。這在之前的社會還沒有太大問題,但到晚清時期,時代變了,歐洲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堅船利炮,已經打開了國門,形勢就岌岌可危了。所以,晚清政府被迫大辦學堂,廢除科舉,讓讀書人接受新式教育。這雖然沒能拯救清政府的衰亡,但卻為中華民族埋下了復興的火種。

每天分享一本書,我是吐槽老鄧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慶余年2:看懂范閑的兩大冒險動作,才明白慶帝為何不殺他 - 天天要聞

慶余年2:看懂范閑的兩大冒險動作,才明白慶帝為何不殺他

范閑意外當上了監察院一處處長。從北齊返回途中,二皇子派人要殺范閑,情急之下,范閑假死,騙過了所有人,包括慶帝。當聽到“噩耗”,慶帝甚至連鞋都沒穿,就跑到大殿專門聽侯公公的彙報。然而事實上,范閑根本沒死。沒死就是假死。假死就是欺君。一直以來,欺君之罪,是死罪。
國際博物館日,一群光谷青少年走進明楚王墓考古遺址公園,品讀歷史文化 - 天天要聞

國際博物館日,一群光谷青少年走進明楚王墓考古遺址公園,品讀歷史文化

極目新聞記者 胡長幸通訊員 吳怡蓉 黃志鵬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主題為“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當日上午,東湖高新區關工委聯合青志協、明楚王墓文管所組織灣郡社區30多名青少年走進武漢龍泉山明楚王墓考古遺址公園,開展歷史文化研學活動。活動當天,孩子們在遺址公園工作人員的引導下,一路上探尋婆婆樹、龜碑...
AI重現!原來“辛追夫人”長這樣 - 天天要聞

AI重現!原來“辛追夫人”長這樣

記者從湖南省博物院獲悉,“辛追夫人”3D數字人形象5月17日首次公開發布,分別為年齡約35歲的全身坐姿版和50歲左右的頭部形象,它以上世紀70年代馬王堆漢墓“辛追夫人”出土時的頭部掃描X光片為主要依....
那些讓劉邦不喜歡豐縣的人和事 - 天天要聞

那些讓劉邦不喜歡豐縣的人和事

劉邦對出生地豐縣心存怨恨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一段與背叛和失望相關的往事。據歷史記載,劉邦早年雖然出生於豐縣,並在此地成長,但成年後他的政治和軍事活動主要集中在鄰近的沛縣。在秦末亂世,隨着陳勝吳廣起義引發的各地反秦浪潮中,劉邦也起兵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