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李靖這個名字,人們總會想起《西遊記》《封神演義》等神話小說中統率着十萬天兵天將的總司令,手托寶塔的天王;同時也會想起他大名鼎鼎的兒子——三太子哪吒。然而在真實的歷史長河中,李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軍事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曾以三千唐騎攻破突厥可汗牙帳的大唐戰神。
那麼是為大唐的開國大將李靖,是怎麼穿越去了商朝,當了哪吒的爹?又為何托上塔,做了神話中的天王?這一切,都歸結到隋末唐初的戰爭舞台上。
李靖,字藥師,出生於公元571年,雍州三原人(今陝西三原縣)。其舅舅是滅陳的隋朝名將韓擒虎,曾為隋文帝滅陳的先鋒,夜渡長江,俘虜了陳後主。在這樣的將門之家出生,加上被關隴貴族崇尚軍功的風氣熏陶,李靖從小就展現出過人的軍事韜略。被其舅舅視為“可以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
隋朝末年,各路豪傑並起。時任馬邑(今山西省朔縣)郡丞的李靖發現太原留守李淵有起兵之舉,準備向隋煬帝告密。可畢竟他以一己之身,跑不過晉陽起兵的李淵大軍,因道路阻塞,長安破城後李靖被俘。後因為李世民非常讚賞他的才識和膽氣,繼而獲釋,進入秦王幕府。
唐朝建立時,僅僅佔據中國的一部分而已,其他地方仍被各路梟雄割據。所以李靖在公元621連克荊門、宜都,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滅了南梁。此後,李靖安撫嶺南地區,收降少數民族首領馮盎,又成功鎮壓了江淮地區輔公祏的叛亂。至此,李唐王朝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太宗李世民稱讚其:“李靖是蕭銑、輔公祏膏肓,古之名將韓、白、衛、霍,豈能及也!”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為解決東突厥反叛問題,李靖率領三千精銳騎兵,如當年的霍去病一樣,李靖一舉攻入城內。在陰山又擒獲頡利可汗,一戰斬首萬餘,俘虜十幾萬,東突厥就此滅亡。
李靖一舉解除唐朝北方邊境禍患,更是讓西域漠北等政權紛紛俯首稱臣,唐太宗因此被尊崇為“天可汗”。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吐谷渾進犯涼州,已經年過花甲的李靖再次挂帥親征,經過前後十多戰,吐谷渾歸降大唐,李靖完成了生平最後一件大業。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一代戰神大唐衛國公李靖病逝,享年七十九歲,太宗將其陪葬昭陵,並將墳墓修築成鐵山、積石山的形狀,以紀念他平定突厥、吐谷渾的豐功偉績。公元731年,唐玄宗下旨將李靖配享姜子牙武廟,李靖正式進入國家祀典,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李靖在民間的形象開始一步步走向神話。
唐代筆記《隋唐嘉話》中曾記載,李靖替龍降雨的神話傳說。而在唐代的諸多史料中,也有百姓因大旱或者蝗災向李靖祠廟祈禱,最後得免災禍的記載。與李靖一步步被神話的同時,一個來自佛教的神祇的名聲也逐漸在神州大地上傳揚起來,那就是毗沙門天王,又名多聞天王。
毗沙門是佛教的護法四天王之一,佛教認為四天尊王各守一天,維護着世界的秩序。而且毗沙門主要是從漢朝時的西北地區傳入中原,經過幾百年的本土化演變,其被象徵為戰神,有護國護教的職責。逐漸地,毗沙門天王的形象受到中中原文化的影響,表現出了獨特的中國審美特徵:身披金甲,頭戴寶冠,右手持戟,左手托塔。
而李靖的主要戰功是北破突厥、西定吐谷,都發生在西北地區,這與佛教的傳播路徑相吻合,李靖與毗沙門天王同為戰神,加之李靖深受唐太宗的重視和民間百姓的愛戴。在經過五代戰火到了宋,由於時間的發酵,李靖的形象逐漸與毗沙門天王的形象糅合了起來。
終於,在元代的《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平話後集》卷下“鬼谷下山” 一節有云:“獨孤角獨戰四將,五匹馬混戰,如黑煞真武賢聖斗毗沙門托塔李天王。”同樣是在元代,楊景賢的《楊東來批評西遊記》第九出中寫出:“天兵百萬總歸降,金塔高攀鎮北方,四海盡知名與姓,毗沙門下李天王。”
至此,李靖和托塔天王,徹底融合發展了。當進入明朝之後,在各種話本、小說、演義里,李靖就是托塔天王,托塔天王就是李靖。並且還有了一個兒子——哪吒(羅鳩婆,音譯梵文為Nalakuvara,這裡的“羅鳩婆”就是指的“那吒”)。佛教中,毗沙門天王座下的諸子也備受人們崇敬,他的第三子便是哪吒。
唐代《毗沙門天王儀軌》載:“天王第三子哪吒太子,捧塔常隨天王。”而且《禪林僧寶傳》也記載着:“問‘哪吒太子析肉還母, 析骨還父, 然後化身於蓮花之上, 為父母說法, 未審如何是太子身。”這些記載,都為後世小說中李靖哪吒父子的故事,提供了思想資源。
由唐代名將李靖到神化的“托塔天王”李靖的變化,是中華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吸收發展的表現,這一變化也完美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與開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