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國封建歷史時代,王朝的分裂與統一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種循環現象,正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就是這個道理。
這也是為什麼在古代封建王朝循環論和宿命論,如此盛行的重要原因,且不說這種觀點在今天人們看來有多麼荒謬,但是縱觀整個中國幾千年的王朝發展史,似乎這種宿命論和循環論,有它自己的一個思想來源。
曾經有位名人曾說過:存在即合理,的確,這種頗富哲理性且具有一種機械主義內涵的話語,似乎並沒有得到大部分人的認可。
但是古代那種機械唯物主義以及形而上的思想理論,卻在當時具有非常重要和顯著的影響,甚至成為封建統治階級藉此控制人們思想,大肆推進思想高壓統治的輿論基礎。
從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以及統治集團的核心利益來看,這種思想的確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北伐的成功率大幅低於南伐
談到王朝的合與分,我們就不得不接觸到一個非常敏感,卻又繞不開的詞彙,那就是農民起義。
在建國初期,農民起義作為歷史學研究的五大金花之一,其對學界的進步與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然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流思想,馬克思主義史學甚為流行的時代,農民戰爭史理所應當成為為此前廣大人民翻案,承認他們對歷史發展的絕對推動作用的有力武器,當然那也是史學界未實現全面開放,而存在的一種封閉表現。
隨着新時代的來臨,中國史學研究也在歐美史學研究思潮的推動和影響下,出現了巨大的變革。
最為明顯的就是史學研究角度、思想以及方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創新與發展,農民戰爭史自然也就很少出現了,但是其對於古代王朝改朝換代,卻依然具有重要作用。
存在一種現象,那就是往往由南向北的征伐勝率會低於南下討伐,這種現象斷然不是偶然,這與糧草轉運以及地理地形有着密切的關係。
北軍南伐更容易獲得補給
那您可能會不太理解了,南方物產更為富饒,而且南方的經濟發展也超過北方,按理來說,不論從糧草產出,軍費籌集上,都應該是南方更加有優勢才對,為什麼南軍北伐時卻更容易失敗呢?
上述說法的確沒有問題,可是,糧草富饒不等於轉運方便,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南軍北伐時,需要攜帶糧草輜重出兵,一旦達到北方糧草被劫,或者戰爭陷入僵持,那就很難就地獲得補充。
這就使得北伐難度更高,反之,北方軍隊向南征伐時,由於南方糧草經濟富足,北方軍隊補給更加方便快捷,相比之下,優勢更加突出。
強大的軍力才是最根本的勝利保證
自古以來,軍事作戰一直都是王朝更替的重要催化劑,這不僅僅是在中國古代中原王朝的內部出現,在漢族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同樣也是頻頻出現的。
中國地大物博,這使得在科學技術不發達、人類能力頗為有限的古人,不得不在心理和身體上,選擇對自然妥協。
不管政治手腕有多麼強悍,但是如若缺乏了必要、甚至是強大的軍事基礎,作為加持的話,那麼這也只能算是狐假虎威。
畢竟軍事力量才是看得見摸得着的實力,這對於一個王朝政權的穩固,起着至關重要的保駕護航作用。
因此,不論是北伐還是南下,兩種方向不同的軍事作戰模式,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提升封建統治集團的地位、實力,以及滿足政治需要的。
由北向南作戰叫做南下,而由南向北作戰叫做北伐,南下與北伐實際上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兩個不同的概念,雖然同為封建戰爭的重要階段和模式,但是各自所遇到的結果,特別是勝負率差距卻是非常明顯的。
評價
總體上來看,南下的勝率要比北伐的勝率高一些,並且大多數封建統一王朝,都是由北向南逐步實現建立的。
這就與中國古代的自然地理和軍事要素,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的,北方相較於緩和的地形地勢為軍事作戰提供了更為穩定的戰略環境。
與此同時,糧草轉運作為軍隊長期和跨區域作戰的重要支撐要素,自然也會因為南北截然不同的自然環境,而起到正面或者負面的作用。
再加上傳統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地區根深蒂固,這就必然為北方大軍南下遠征,提供了更為“理直氣壯”的政治動力。
參考文獻:《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