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下1.4萬多億美元的大單,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海灣三國行可謂極盡排場。為了這排場,除了繞開死黨以色列,特朗普還在訪問中放了狠話:伊朗絕不能擁有核武器。
做交易,自然離不開做局、控局。
眼下,美國與伊朗又一次面臨軍事衝突的重大危機,而這個危機幾乎就是特朗普有意推高的,意圖實現“以升級促降級”。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報道截圖
入局
伊核問題,這個局很大。
毫無疑問,伊核問題一旦失控並演變成全面軍事衝突,不僅是美國、以色列和伊朗不可承受之重,而且會波及阿拉伯國家,引發全球能源市場大震蕩。
2015年有關各方達成的《聯合全面行動計劃》(即伊核協議)將於今年10月自動到期。協議的存在,是限制伊朗核計劃的法理基礎。
為此,4月12日美國與伊朗開始第一輪核談判,特朗普還宣布以4月12日為起點計算,兩個月內如果達不成協議,伊朗就面臨軍事打擊的後果。目前,時間已過大半,核談判不僅沒有任何進展,似乎連談下去都非常困難了。
若目前這種狀況持續到6月12日,特朗普就面臨兩難選擇,要麼發動美伊戰爭,要麼自食其言。當然,如果特朗普的策略奏效,要麼美國妥協,要麼伊朗服軟,雙方在6月12日前達成協議,危機解除。
前三輪談判,每一次結束時,雙方都宣稱取得了積極進展,並立即宣布一周後開始下一輪談判。第四輪談判沒有按期舉行,斡旋方阿曼解釋,因為後勤原因推遲了談判,但事後美伊談判代表均承認,推遲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共識。
等到5月11日第四輪談判結束後,情況更糟,雙方迄今沒有宣布下一輪談判的時間,而是開始隔空喊話。
15日,特朗普在多哈對商界領袖們說,美國與伊朗“非常接近”達成核協議。但從目前的情況判斷,前四輪談判很可能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可能的場景是,在第四輪談判結束後,美國霸王硬上弓,把自己的協議草案強行提交給伊朗,而伊朗乾脆拒絕承認收到草案。
迷局
至少從目前公開的信息看,雙方仍處在打太極拳、放煙霧彈階段,所謂的底線、紅線還都是虛線,很大程度上是心理戰、談判策略,兩國國內均沒有下定最後的戰略決心。
也就是說,美國與伊朗這次談判的廣度和高度都還沒有定論,各種方案似乎都在桌面上。
高案是大交易,美國與伊朗正式建交,伊朗的核、導彈和地區政策問題一攬子解決,美國解除對伊朗的所有制裁,伊朗放棄反美政策,兩國關係成為正常國家之間的關係。
這個方案足以讓特朗普獲得夢寐以求的諾貝爾和平獎,但它也好到了難以實現的程度。
4月27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白宮拍攝的美國總統特朗普。
反美是伊朗意識形態、政治結構和經濟形態的根基,沒有人敢預測這個180度大轉彎對伊朗是禍是福。反伊朗也是美國基本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方向,特朗普有沒有這個政治動員能力,讓參議院兩黨一致同伊朗建交也是個極大的未知數。
方案是小交易,類似於2015年達成的核協議,僅涉及伊朗的核問題,不包括導彈和地區政策問題,僅僅管理伊朗的核問題,而不是徹底解決。伊朗保留生產丰度為3.67%濃縮鈾的權利,但是核活動受到全面限制,要接受全面核查;美國則解除大部分對伊朗的經濟制裁。這個方案可以確保伊朗沒有核武器,但是伊朗保留了核活動的權利。
中方介於高案與低案之間,要一次性解決伊朗核問題,伊朗不能在本土生產濃縮鈾,所有核設施必須自行摧毀。
目前,包括高案在內的這三種方案都沒有完全出局。英國《經濟學人》報道稱,近期一個核協議的版本在流傳,大結局就是美國與伊朗建交。特朗普此次中東訪問過程中也強調,這次要一次性解決伊朗的核、導彈和地區政策問題,實際上指的還是“大交易”。
當然,高案實現的可能性非常低,大家關注的還是中案與低案。在這兩個方案中,伊朗堅決反對中案,認為在本土從事核活動是伊朗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的基本權利,宣布這是伊朗的紅線。美國到底能接受哪一個方案,美國政府的表態前後矛盾,政府內部有分歧,公開和私下場合有差異,美國與以色列之間的態度也不同步。
僵局
伊核問題乍看起來非常簡單,美國不讓伊朗擁有核武器,伊朗堅稱自己從來沒想發展核武器,似乎雙方之間沒任何矛盾。問題是伊朗不發展核武器,但是伊朗要求必須有權利發展民用核能,而民用核能又可以轉化成核武器。
關鍵在於,美國與伊朗之間缺乏基本互信,伊朗說自己不發展核武器,美國並不相信。本來這個問題通過核查解決,由國際原子能機構對伊朗的核活動進行嚴格核查,2015年的核協議就是這樣達成的。迄今為止,美國情報部門的評估都認為,沒有跡象表明伊朗已經決定生產核武器了。但是美國擔心,伊朗一旦決定生產核武器,等到被核查發現時,美國可能就來不及反應了。
4月28日,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巴加埃在首都德黑蘭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伊朗與美國談判有“紅線”。
於是,美國就發明了“核門檻”的概念,而核門檻問題解決起來就比核問題複雜多了。核門檻是指伊朗能夠進行核試爆的時間點,從伊朗決定生產核武器到核試爆的時間,就是距離核門檻的時間。伊朗距離核門檻的時間越長,美國就感覺越安全。2015年的核協議,把伊朗抵達核門檻的時間限制在一年以上,是一個雙方妥協的方案。
隨着6月12日的期限越來越近,美國與伊朗都開始玩文字遊戲,看似立場軟化,實質沒有任何變化。特朗普強調,伊朗必須停止一切核活動,並且摧毀所有核設施,但是伊朗可以擁有民用核能工業。
看起來,似乎美國同意伊朗從事民用核活動的權利。實則不然,美國不允許伊朗在本土從事鈾濃縮活動,而只能從國外進口濃縮鈾,作為民用核工業的燃料。
伊朗則聲明,伊朗承諾永遠不發展核武器,並且同意限制鈾濃縮的數量和質量,看起來也做出了重大讓步。實際上,這些都是2015年核協議的基本內容,並沒有新的讓步。
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伊朗不想或不敢真的製造核武器,因為這必然招致美國和以色列的軍事打擊,這一點美國與伊朗心裡都有數。因此,多年來美國的情報評估一直認為,伊朗已經擁有了製造核武器的技術、設備和材料,但是沒跡象表明伊朗要製造核武器。
現在的核心問題是,伊朗要最大程度靠近核門檻,美國要最大程度使伊朗遠離核門檻。雙方的矛盾尖銳對立,但仍然有妥協空間。2015年雙方的妥協點,就是把伊朗距離核門檻的時間固定為一年。
破局
時過境遷,這次達成同樣妥協的難度大大增加了。特朗普在總統競選期間一直攻擊,2015年核協議是歷史上最糟糕的協議,並且於2018年退出了協議,決心要達成一個對美國更好的協議。事實上,2015年核協議也能有效管理伊朗的核活動,防止伊朗擁有核武器,但在政治上特朗普政府不能接受。
對伊朗而言,不在本土從事鈾濃縮,通過進口濃縮鈾仍然能夠發展民用核工業,目前伊朗布什爾核電站就是從俄羅斯進口鈾。但是,剝奪伊朗從事鈾濃縮的權利,又是伊朗政治上不能接受的。
同時要看到,美伊爆發戰爭,是伊朗和美國政治上都不能接受的。因此,2002年伊朗核問題出現以來,美國與伊朗曾數次走到軍事衝突的危機邊緣,最終都是有驚無險。
伊朗首都德黑蘭街頭
當前,特朗普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可預測的總統”,伊朗處於1979年以來最脆弱的時刻,以色列對外政策邁入進攻主義、軍事冒險主義的新階段,這三個新因素相遇讓核問題的風險大大升高。
若伊核問題失控並演變成全面軍事衝突,雖然美國與以色列佔據軍事優勢,但伊朗絕對有還手之力。若伊朗對以色列本土、美國在海灣阿拉伯國家的軍事基地發動大規模導彈襲擊,即便美以能夠攔截絕大多數導彈,只有少數導彈命中目標,也是美以難以承受的政治代價。這正是伊朗一再威脅可能會採取的行動,也是美以這麼多年來遲遲不敢動手的原因。
對阿拉伯國家來說,既不敢得罪美國,也不願惹惱伊朗,他們擔心成為戰爭的首要受害者。美國、以色列和海灣阿拉伯國家均反對伊朗發展核能力,其中以色列態度最強硬,不相信談判能解決問題,願意付出軍事衝突的代價,但寄希望於伊朗不敢全面反擊;美國次之,軍事威脅與和平談判兩手並用,千方百計避免戰爭;海灣阿拉伯國家自衛能力弱,堅決反對戰爭。
總之,伊核問題需要破局,因為戰爭不是任何一方的最優選擇,如果戰爭爆發,一定是誤判、失控的結果。
文/牛新春
(作者系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教授)
責編/山羽、倚桐
編輯/莫逆、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