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民航業進入淡季。
行業“內卷式”競爭嚴重,機票價格大跳水,航空公司天天血虧,民航業正在醞釀著一場巨變。
一、三大航互售,打破傳統銷售格局
近期,不少旅客發現,在東航app或者小程序上搜索上海-北京航線機票時,不僅能看到東航自己的航班,還能看到國航、南航和吉祥航空的航班票價信息。
登錄國航app購買成都-深圳機票,東航、南航的航班艙位同樣觸手可及。
南航的app上也是如此。
三大航app的悄然升級,標誌着中國民航業正掀起一場渠道革命—在保留代碼共享合作的同時,首次實現跨航司機票的"裸票互售"。
傳統航司之間的銷售合作主要集中在代碼共享上,即乘客購買某家航司代碼的機票,實際承運方可能是另一家航空公司。
而現在的互售模式則不同,乘客在東航app上可以直接看到南航代碼的機票,在旅客購票過程中,東航扮演了機票代理的角色。
這樣就可以給旅客多種選擇,避免因排他性造成旅客到多個平台比價的不方便。
二、銷售渠道演變,航司app漸似ota
隨着機票銷售渠道的不斷演變,航司自身的直銷渠道在長期與分銷渠道的博弈中發生了顯著變化。
如今,航司的app已經越來越像ota(在線旅遊代理)平台。
三大航全面開啟互售的背後,是其在直銷渠道建設上的重要突破,試圖在銷售領域佔據更大主動權,減少對傳統ota平台的依賴。
與傳統代碼共享不同,此次互售突破性體現在:
1.信息全透明:各航司自主決定展示票價和艙位,消費者可直觀比價;
2.交易全閉環:在a航司app可直接完成b航司機票購買支付;
3.服務全分割:值機、行李託運等後續服務仍由實際承運方負責。
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互售上,還體現在航司app功能的不斷豐富和完善。
航司app不僅提供航班信息和票價查詢,還涵蓋了值機、改簽、退票等多種服務,甚至推出了一些個性化的增值服務,如選座、行李購買等,與ota平台的功能越來越接近,為旅客提供了一站式的購票體驗。
三、機票價格跳水,低價內卷催化變革
最近機票價格跳水,ota綁架航司消費者,民航業內卷競爭明顯。
許多航線機票價格跌至“白菜價”,如上海-成都經濟艙票價低至200元(全價1折),背後是運力過剩與高鐵分流的雙重壓力。
航司通過互售提升直銷能力,試圖在價格戰中突圍,但客座率提升,如2024年達83.3%,同比提升了5.4個百分點,但未能彌補收益損失,行業陷入“增收不增利、旺丁不旺財”困境。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機票價格出現了大幅下降,這既與市場需求有關,也與航司之間的競爭加劇有關。
ota平台在機票銷售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但其與航司之間的關係也日益緊張。
一些ota平台通過捆綁銷售、大數據殺熟、加價銷售等方式獲取更多利潤,而航司則希望通過加強自身銷售渠道,減少對ota平台的依賴,降低銷售成本,提高服務質量。
這種競爭不僅影響了航司的利潤,也對旅客的購票體驗產生了影響。
更為關鍵的是,客戶信息、旅客需求、市場動態等重要信息掌握在ota手中,大數據時代,航司竟然成了盲人。
三大航的反擊行動,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展開的,旨在打破ota平台的壟斷,重塑機票銷售市場格局,掌握市場的主動權。
四、整治機票代理亂象,維護旅客權益
除此之外,還有更積極的作用。
最近三大航發布維護旅客權益的特別公告,劍指第三方機票代理亂象,明確將整治違規加價銷售、篡改旅客行程、退改費貓膩等侵害旅客權益的行為。
這些公告的發布,表明三大航在積極規範市場秩序的同時,需要加強自身銷售渠道建設同時,才能真正保護消費者權益。
長期以來,第三方機票代理市場存在諸多問題,如違規加價、隨意篡改旅客行程、退改簽費用不透明等,給旅客帶來了不少困擾。
三大航通過強化直銷渠道建設,旨在為旅客提供更加公平、透明、規範的購票環境。
這場互售革命的背後,是航司與ota長達十年的渠道博弈。
數據顯示,2019年三大航直銷比例不足30%,每年支付給ota的代理費超過百億。
此外,航空公司剛性成本,如航油、起降費、租賃費、折舊成本、餐食機供品、人工成本等等佔比超90%,航空公司成本壓力巨大。
當前價格戰導致2024年經濟艙均價同比降12.1%,部分航線票價甚至低於高鐵,進一步擠壓利潤。
航空公司持續虧損,引發航司奮起自救。
當航司app變身“小ota”,而ota自建虛擬航空,這場渠道革命既是行業自救,亦為消費者帶來低價出行紅利。
然而,航司需解決服務斷層與技術短板,提升旅客消費和購票體驗,提供ota所不具備的差異化服務,避免陷入“低價-虧損-體驗降級”的惡性循環。
下一次購票,您會選擇航司直銷平台還是ota?
歡迎留言討論!
掃碼獲取2025年2月三大航旅客、貨運、機隊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