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北京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總隊成功查處北京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通過其自營的遊戲平台違規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遊戲服務案,依法對該公司做出警告、罰款10萬元,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罰款1萬元的行政處罰。據北京晚報報道,這是北京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總隊中宣部在全國啟動文娛領域專項整治工作後,依據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針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問題,查處的全國文化市場“第一案”,是凈化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行動打響的“第一槍”。雖然罰款數額不算太大,但查處該案具有較大的警示意義。
《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下發後,每周只能玩三次、一次最多一小時的規定,被譽為史上最嚴防沉迷規定,家長和公眾歡欣鼓舞之餘,也不無擔憂:新規會落到實處嗎?市場上網絡遊戲企業數量龐大,監管部門會不會認真監管,又是否能監督得過來?倘若發現有遊戲企業存在問題,會給予怎樣的懲處呢?新規發布後,“遊戲租號”生意一度火爆,已為監管部門提了個醒。
值得肯定的是,大多數網絡遊戲企業積極響應通知要求,改進遊戲設置,構築起一道道防範未成年人沉迷遊戲的防火牆。但總有少數企業,生怕失去為數眾多的未成年玩家,要麼處於觀望狀態,消極應對;要麼錯誤地認為監管未必那樣嚴格,僥倖地以為就算查也未必查到自己頭上,於是搞起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把戲,玩起了躲貓貓的遊戲。此次被查的遊戲平台,就是在每日晚22時至次日早8時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遊戲服務。在深更半夜為未成年人“大開方便之門”,既是對新規的無視,也是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漠視。
孩子的事是關乎每個家庭、關乎民族未來的大事兒。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是一張真刀真槍的硬仗,絕非虛擬遊戲,搞不得下不為例,玩不起再來一次。北京市針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社會熱點問題,成立“護苗·開學季”專班,充分運用信息化、大數據手段篩選重要線索,對重點行業、主要網站開展“點穴式”督導檢查。“第一案”為全國文化執法領域查辦同類型案件提供了經驗借鑒和案例支撐,同時也向在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方面敷衍懈怠的遊戲企業供應商、運營商釋放了明確的信號,不能再頂風作案了。
初戰告捷,值得點贊。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遊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面對。據悉,北京將以查處全國文化市場首例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案件為抓手,在各區層面逐步建立對網絡違法行為的“統一研判、統一指揮、統一打擊”實戰化機制和“事先發現、事中阻斷、事後打擊”的管控機制,在全市構建起一張有效應對網絡違法違規嚴重擾序行為的大網,全力擠壓網絡違法行為生存空間。
執法部門要繼續加大查處力度,對心存僥倖、敷衍應付的企業,發現一起嚴處一起,決不允許任何打折扣、搞變通的行為。通過長期的堅持、常態的監管,讓網遊企業完成從不敢、不能到不想的轉變,養成開發運營遊戲先考慮保障未成年人利益的習慣,形成堅決不以犧牲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為代價去發展的市場理念。
來源 北京晚報 | 記者 北辰
編輯 北辰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