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極速財訊
編者按:當“不是大牌買不起,而是平替更有性價比”的口號響徹社交媒體,一場關於消費主義的無聲革命正在年輕人中蔓延。他們用“同源工廠”“同款工藝”“同樣景色”等關鍵詞,直抵商品價值的核心。然而,當“平替”成為商家收割流量的密碼,當“源頭廠貨”淪為劣質產品的遮羞布,這場理性消費的浪潮正面臨被異化的危機。
01 平替的本質:一場消費主義的祛魅運動
“不是東北去不起,而是成都雪村更有性價比!”今年春節期間,成都邛崍一處“雪村”喊出了這樣響亮的口號,瞬間點燃了南方人對雪的渴望。
官方發布的視頻更是將氛圍感拉滿:大雪紛飛,銀裝素裹,彷彿置身童話世界。不少附近的小夥伴們紛紛前去打卡。然而,現實卻給了他們當頭一棒。
所謂的“雪村”簡直是“戲精”附體!樹枝上掛着、地面上鋪着的不是晶瑩的雪花,而是蓬鬆的棉花;就連那漫天飛舞的“雪花”,竟然是用肥皂水製造的人工降雪!有網友吐槽:這哪是雪村,分明是“戲”村啊!
雪村宣傳圖和實景圖
這場視覺盛宴的崩塌,恰是當下“平替經濟”狂潮的生動寫照。
所謂“平替”,即價格親民,品質卻能與高價產品相媲美。最初,平替現象主要出現在美妝和穿搭領域,而如今,它已如毛細血管般滲透至消費市場的各個角落。在社交平台上,從彩妝、護膚品,到零食、球鞋、家電、景區等各類產品的“平替”測評和推薦視頻俯首皆拾。
平替的興起,本是年輕人對消費主義發起的一次集體反叛。他們不再盲目迷信大牌logo所附帶的符號價值,而是拿起“放大鏡”,審慎地考量商品的實用性與性價比。
不少商家更是直接將“平替”當作賣點。拿旅遊景區來說, “小鎌倉”、“小奈良”、“天空之城”更是泛濫成災!有數據顯示,國內“小鎌倉”足足有61個,“小奈良”也有59個。
許多網友坦言,自己選擇平替產品,完全是將性價比作為首要考量因素。若是能用較低價格買到合適產品,他們會收穫強烈的滿足感與自豪感,覺得自己“購物眼光獨到”。
由於缺少溢價,平替產品在價格上往往有着顯著優勢。比如成都的“雪村”三個人票價還不到50元,而東北雪鄉單人票價就要上百元,再加上交通住宿等費用,去一次就要數百或者上千。
防晒衣、衝鋒衣這類產品也是如此,一些平替店鋪只需幾十元,就能提供與大牌產品相近的防晒指數和防水性能。有店鋪更是憑藉賣平替衝鋒衣,總銷量達到22.2萬件,一舉沖入該品類熱銷榜前列,穩居第二名。
但像雪村那樣翻車的也不在少數。比如廣西某地的“天空之城”。從宣傳圖來看,圓形的觀景平台從半山腰伸出去,就像一面大鏡子漂浮在半空,四周群山環繞雲霧繚繞,場景美輪美奐。但實際上,卻沒有廣告中雲霧繚繞恍若仙境的感覺,其實除了形狀有差異,這個項目和常見的玻璃棧道沒有多大的區別”。
宣傳中的天空之城和實際的天空之城
還有杭州的一處“埃菲爾鐵塔”,附近一度是近百畝的菜地,遊客沒法登上這座鐵塔俯瞰杭州城,因為裡邊沒有電梯;也沒法在晚上拍攝它的小清新照片,因為上面的裝飾燈建好沒多久就壞了。
根據鳳凰網發起的一項調查:
1. 15.07%的消費者在仿建景點與自然遺產景區的選擇上踩坑。如某景點被包裝成“小冰島”,遊客前去打卡卻發現社交平台上的照片與實際不符;
2. 11.53%的消費者在同源服裝與品牌服裝的選擇上踩坑,他們宣稱是某鳥、波某登同款,號稱出自大牌同產線,到手後卻發現質量遠不及正品;
3. 11.29%的消費者在汽車平替方面踩坑,有人貪圖便宜買了“老頭樂”,但“老頭樂”沒有上路資質,無法購買保險,安全性極低;
4. 8.29%的消費者在護膚美妝平替上踩坑,一些看似性價比更高的美妝,消費者使用後出現皮膚過敏、受損等健康問題。
02 劣質平替:消費陷阱的變種狂歡
由於平替”往往對標知名品牌,利用消費者對原產品的已有認知,快速建立信任感。例如,美妝品牌通過宣稱“成分相似”“效果相近”,讓消費者無需重新了解產品,即可產生購買意願,這成了商家的管慣用宣傳手段。
但部分商家正將“平替”異化為新型消費陷阱,利用信息差將劣質商品套上性價比的外衣。消費者以為是“平替”,商家卻把當消費者“平坑”!
從外觀上看,這些平替商品或許與高品質產品極為相似,乍一看,消費者很容易被迷惑,誤以為發現了物美價廉的好物。但實際上,這些商品的內在品質與宣傳相差甚遠。
最常見的,在材質的選用上,商家為降低成本,選用的往往是廉價且劣質的原料,全然不顧這些原料可能對消費者的健康和使用體驗造成不良影響。
一些打着平替旗號的散裝衛生巾,單價能低到2毛一片,但有博主評測卻發現它的材質介於紙與無紡布之間,十分粗糙。且散裝衛生巾液體吸收能力極其差,不僅拆解出大量粉塵,而且還導致皮膚出現了一些隱約的紅疹。
一些商家更是將“平替”當作賣假貨的遮羞布,他們直接從正規店鋪盜圖,甚至在產品介紹中寫明是來自某個品牌,消費者由於缺乏專業知識和足夠的信息,很容易落入商家預設的陷阱中。
比如售價100多元的羽絨服,就是用飛絲平替羽絨。飛絲是把羽毛的邊角料打碎拉絲,做成羽絨的樣子,肉眼看起來區別不大,但實際上既不保暖,還不衛生。
去年,織里公安分局聯合市場監管局,出動警力50餘人開展收網行動,抓捕犯罪嫌疑人3人,現場查獲“假羽絨服”7萬餘件,涉案價值700餘萬元。涉案羽絨服的吊牌上標着70%絨,然而通過專業檢測顯示,該批服裝羽絨絨子含量基本為0%,均系偽劣羽絨服。
一些工廠還盜版銷售女性瑜伽服起家的公司lululemon,他們打着“原裝代工廠”的旗號生產盜版產品,有工廠甚至號稱:“原價1080元的,我給你做到280元,能達到混入專櫃的程度。”
而社交平台上鋪天蓋地的“平替測評”,往往夾雜着暗箱操作的軟廣,將消費者引向精心設計的營銷迷宮。有些測評博主與不良商家達成利益交易,按照商家的要求對劣質的平替產品進行美化宣傳。
這場以“平替”為名的消費革命,終究在商家的操弄下,演變成一場沒有贏家的價值幻覺。
03 重建秩序:消費自由不等於為黑心廠商買單
平替,本應是市場為滿足不同消費層次需求而衍生出的有益存在。它應當成為推動企業不斷創新、優化成本控制的強大動力。通過合理的技術革新與生產管理,打造出兼具性價比與品質的產品,這才是平替應有的發展方向。
然而,現實卻與理想背道而馳。部分不良商家打着“平替”的旗號,大肆生產質量堪憂的產品。這些劣質平替的背後,是對消費者權益的肆意踐踏。消費自由絕非盲目為黑心廠商的劣質產品買單,而是建立在消費者充分的知情權與自主選擇權之上。
在這場消費亂象中,算法的興起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算法驅動的流量狂歡里,劣質平替產品藉助kol的話術,悄無聲息地完成了對消費者的認知殖民。通過過度美化與虛假宣傳,劣質產品向消費者灌輸了一種“低價即正義”的畸形市場邏輯。
在這種邏輯的主導下,消費者往往只關注價格低廉,忽視了產品質量與安全性等關鍵因素。而那些用心做產品、注重品質的企業,反而被市場邊緣化,整個消費市場陷入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混亂局面。
站在消費主義轉型的十字路口,平替或許需要被重新定義:它不是委曲求全的將就,也不是妥協退讓的無奈,而是掌控生活的底氣。當消費者學會用“顯微鏡”研究成分表、用“衛星地圖”核驗工廠位置時,平替的概念才真正回歸本質—— 讓每一分錢都花得值得,讓每一次選擇都通往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