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為何僅活了40歲?朱元璋評價徐達時,無意間給出了一種解釋

一、“神仙”命我來歸順

公元1355年,朱元璋率軍進駐和州(今安徽和縣),並在這裡,發生了兩件很玄幻的事。

第一件出自《明朝小史》(野史)。朱元璋在街上瞎轉悠時,遇到一測字先生。於是朱元璋過去測字,在地上寫了個“一”字。驚得那位測字先生,嗖就蹦起來,連忙擦掉說:“兄弟趕緊跑,聽說朱重八來了,若得知你測這個字,必會殺你!”

朱元璋這個懵,咋了?非要問清楚,測字先生說:“地為土,土上一字,乃王!這證明你以後要當皇上啊,若朱重八知道了,還能放過你呀?”

還有一個版本是,測字先生當即下跪表示:日後你必能當皇上。但無論哪個,都足以讓朱元璋嘚瑟好多年!

第二件是出自《明史》。朱元璋帶兵來到和州時,遭遇到土匪搶掠百姓,見到大軍開來後,呼啦一下都跑了。幾天後突然一位大漢跑來要歸順。朱元璋喊來那大漢說:“聽說你是土匪,是不是吃不上飯了,才來投靠我?”

大漢搖頭,說出了一件神奇之事。總的意思就是:其實,在你朱元璋率軍來和州之前,我突然做了個怪夢:一位金甲神人指着我鼻子吼:“睡啥啊還睡,起來嘿,真命天子馬上就要來了,趕緊去歸順!”(《明史》: 夢神人被甲擁盾呼日:起起,主君來。)

果然,第二天我跟着老大搶劫時,就發現你的人馬,那可真是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我就想,當土匪能有啥前途?大口喝酒,大塊吃肉,論秤分金銀,爽是爽,可沒奔頭,哪如跟着你朱元璋打天下。所以我要跟着你干!

朱元璋心裡這個美,別管奉神人之命來歸順,是真的還是胡扯,給臉上貼金這事,誰不高興?於是朱元璋就問:“你叫啥?”大漢道:“常遇春!”

朱元璋點頭:“奪下和州後,我馬上就要渡江攻打集慶(今南京)了,看你體格健壯,一表人才,敢不敢跟我去?”

常遇春一聽就懂,吼:“敢,我給老大當馬前卒。”朱元璋大喜!由此大明第一猛將常遇春,隆重登場了!

如今,分析這兩個奇幻記載。不必討論真假,顯然能得出一條結論:朱元璋風雲際會的人生,發跡於和州!更確切來言就是因為他在這裡得到了常遇春,因為隨後就是決定朱元璋前途的“采石磯大戰”。

在這一戰中,常遇春猶如開掛,乘一條小船,冒着雨箭,左手盾牌,右手寶劍,在滔滔江水中奮進,第一個且還是獨身登上了對岸,虎入羊群般大殺四方,無人可阻。

朱元璋的後續渡江大軍,則趁此機會紛紛搶灘成功,一舉打垮了元軍蠻子海牙部,並最終奪下南京城,奠定了朱元璋的成功基礎。常遇春,也由此一躍成為朱元璋的愛將,跟另一位名將徐達,雙星閃耀。

二、大明第一“萬人敵”

相比於徐達來言,常遇春更彪悍。都有個“常十萬”的江湖綽號?所謂:給我十萬兵,我就能橫掃天下。朱元璋卻不這麼看,曾用關羽的例子教育他,說:常老弟啊,知道關羽不?牛不牛?可為啥卻敗給呂蒙呢?就一個原因,智謀!故而“克敵在勇,全勝在謀”!

朱元璋沒有否認常遇春的勇猛,無非提醒他多動腦子罷了。這其實也是為啥,朱元璋讓徐達為主帥,常遇春當副手的原因。同時常遇春也對得起“常十萬”這個綽號,參加了幾乎所有朱元璋的重要戰鬥。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他跟號稱元末第一猛將張定邊的巔峰對決。

那是決定朱元璋和陳友諒命運的“鄱陽湖大戰”,雙方精銳盡出。尤其是陳友諒手下的張定邊,出人意料地對朱元璋發起了“斬首行動”。

一葉小舟在前,後面還跟着兩艘戰艦,於硝煙瀰漫的湖面上殺出,卻突然沖向朱元璋乘坐的帥船,誰也沒想到還有這麼玩的。故而都沒反應過來,直到張定邊衝來,朱元璋才意識到:不好,他是沖我來的。

其他離朱元璋主艦比較近的戰船,連忙紛紛來救駕和截擊,卻哪裡是張定邊的對手,大將韓成、宋貴等,皆被張定邊斬殺,根本就擋不住。驚得朱元璋連忙命戰船掉頭,咱趕緊逃,卻忙中出亂,戰艦偏偏又給擱淺了。

張定邊是越來越近,一時間朱元璋都絕望了,莫非天滅我朱重八?正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一支羽箭破空而至,不偏不倚正中張定邊。人們尋箭看去,卻見常遇春,立在不遠處一艘戰船上,是怒目握弓!

張定邊被常遇春一箭射傷,不得不撤退,朱元璋也長鬆一口氣,死裡逃生!

這就是被記錄在《明史》中的,元末明初間兩大猛人的決鬥。張定邊悍勇無敵,萬馬從中欲斬朱元璋。常遇春泰山壓頂不變色,一箭逆乾坤!由此,張定邊和常遇春,就都有個各自的定位。

一提張定邊,前綴基本上是“元末第一猛將”,常遇春的前綴則是“大明第一猛將”,兩人就各領風騷,交相輝映。

故而大明第一統帥,非徐達莫屬,而大明第一萬人敵,則必是常遇春。所謂“鄂國公尉遲敬德,宋少保、萬壽觀使、鄂國公岳飛,明太子少保、中書平章軍國重事、鄂國公常遇春。三公皆封鄂,皆驍勇善戰稱萬人敵。”(出自《皇明奇事述》)

這是歷史定位,常遇春終於從 “常十萬”的江湖綽號,蓋棺定論為“萬人敵”。

三、為何僅活了40歲?

朱元璋毫不掩飾對常遇春的喜愛,不但讓兒子朱標,娶了常遇春的女兒,還經常贊兩句,如最著名的這句:當百萬之眾勇敢先登,摧鋒陷陣,所向披靡,莫如副將軍遇春信矣哉

這是在徐達和常遇春掃北時,朱元璋說出的話。也就是說那時的朱元璋,剛當上皇上沒多久,便接到了徐達和常遇春的捷報之後。此刻的朱元璋只顧高興去了,根本沒意識到,萬人敵常遇春,即將謝幕而去。

公元1369年,也就是在洪武二年,朱元璋突然接到消息:常遇春暴斃於柳河川(《明史》:暴疾卒,年僅四十) 。朱元璋如聞霹靂……那麼常遇春為何會突然暴亡,僅活了40歲?從如今的史料來分析,大致有如下兩點原因。

其一:死於“卸甲風”。所謂卸甲風,就是由於過去的盔甲,雖能起到保護作用,但散熱效果也很差。經過高強度的搏命廝殺後,人已經大汗淋漓,在盔甲內熱不可擋,為了降溫,馬上就脫去了盔甲,寒風趁機侵入,造成了的中風現象。

不過,筆者卻認為這種說法只能當參考。常遇春久經戰陣,怎麼可能不懂這個常識性問題?況且據《明史》載,當時常遇春是“師還,次柳河川”。也就是說,常遇春掃北得勝(常遇春六月回師北京,攻克上都),在南歸途中來到柳河川時(七月)暴亡,期間有一個月左右時間。

所謂暴疾,是發病異常迅猛,從發病到病亡時間非常短,如《東周列國志》記載:陳侯酒後暴疾身亡,遺命立世子午為君。因此,常遇春死於“卸甲風”之說,筆者認為應代表着一種惋惜,所謂“大將軍戰死沙場,馬革裹屍,幸也”的翻版美化。

其二:死於“殺戮過多”。常遇春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喜歡殺降,也就是殺戮過多。如九華山大戰後生擒陳友諒的四千多兵士。常遇春要全部殺掉,以此威懾敵軍。徐達表示:不能濫殺,所謂殺降不祥。

兩人誰也沒法說服誰,決定請示朱元璋。徐達這裡還寫奏摺呢,那邊常遇春就私開了殺戒。後來這事被朱元璋知道了,很是生氣,怒斥常了遇春一通。

且朱元璋後來評價徐達時,不經意間也曾流露出了這種看法。當時徐達帶着女兒去皇宮。朱元璋很喜歡徐達的女兒,便說道:“卿不殺人,最有陰騭,是女必貴。其以為吾兒婦,宜善視之。

意思是:你徐達從不濫殺,積了大量陰德,故而你女兒日後必貴,乾脆長大後嫁給我兒子得了(後嫁給朱棣),你要給我好好養着。

須知,徐達和常遇春是大明雙子星,只能是這兩人對標,不能用別人來比。所以朱元璋評價徐達“積陰德”,就等於反向承認了常遇春殺戮過重傷了天和,因此暴疾而亡,沒活過四十。

不過筆者卻認為:哪怕有朱元璋的“金口玉言”,此說法也只能當作一種參考。畢竟這代表着咱傳統文化中的仁善思維,以此委婉對常遇春的濫殺行為提出批評罷了,是不能真當成證據的。

筆者的看法就一條:累死的!常遇春既是費腦子,跟徐達一起,制定戰略戰術(他是副帥),又拼體力每戰衝鋒在前(先登,摧鋒陷陣)。再牛的人,也沒法如此高強度的長久運轉。

現實中,不也是時常出現這類消息嗎?昨兒還生龍活虎加班到凌晨幾點,結果卻再也醒不來了……

因此與其說常遇春是暴疾而亡,不如說是猝死。從這個角度切入,其實就等於給我們都提了個醒:身體是本錢,不要過度消耗,該休息時務必休息,這才是長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