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的官渡之戰,曹操只有2萬兵,如何一舉擊潰袁紹11萬大軍?

來源:中國知網

官渡之戰是我國古代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而其中關羽斬顏良和文丑的故事被老百姓傳為佳話,熱度不輸現在的網紅講段子。

此戰,不僅是袁曹兩家的實力大反轉,還是中國北部從分裂到統一的重要一步。

這一戰,還決定了三國歷史的未來走向。

一、背景:兩大巨頭的碰撞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各路諸侯都在爭地盤、搶資源,整個天下風起雲湧,暗流涌動。

在波譎雲詭的局勢中,曹操和袁紹最終脫穎而出,成為了左右天下的人物。

曹操年輕就出任過洛陽市“警察局長”,但畢竟背負着閹宦之後的包袱,總是被士族看不起。

在討伐董卓的隊伍里,他以車騎校尉起家,收編了青州的黃巾軍,逐漸控制了兗、豫、徐州等黃河以南大片地區。他手握天子這張“王牌”, 最終逆襲成一方諸侯。

而袁紹出身名門望族,四世三公的家世,顯赫得讓人咋舌。滅了公孫瓚之後,他坐擁河北四州,手底下兵強馬壯,是當時天下公認的最靚的仔。

這兩位一南一北,各自稱霸一方,本來也算是相安無事。但天下是曹操的,也是袁紹的,總是充滿了變數。

袁紹可是個傲嬌的性格,他早就受不了曹操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派,儘管自己上將千員,雄兵數萬。但朝廷封個大將軍,還得看曹操的臉色。

如今曹操幹掉呂布、眭固之後,取得河內郡,又把手已經伸到了黃河以北。

士可忍,孰不可忍。

何況曹操那點人馬,袁紹根本就沒放在眼裡,於是,袁紹召集了11萬大軍,浩浩蕩蕩地殺向曹操。

然而,袁紹雖然人多勢眾,但曹操可不是吃素熬到今天的。他憑藉著過人的智謀和膽識,硬是把這場看似一邊倒的戰鬥打得懸念迭起、跌宕起伏。

二、幕後:智囊對對碰

巨頭的碰撞,背後往往是智囊團的較量。

雖然,曹操的軍事家、政治家的名頭不是白叫的,而且他也早就看穿了袁紹志大才疏的弱點,準備出陣迎敵。

可是面對5倍於己的敵人,再看看自己手中區區2萬人馬,說他沒被嚇倒,也是有幾分勉強。

這時候,荀彧站了出來,這位被曹操贊為“吾之子房”的智者,深知袁紹外表強大但內心怯弱,且用人多疑,不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

他力勸曹操:“公有度勝、謀勝、武勝、德勝可勝袁紹,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

而沒有機會和諸葛亮掰腕子的郭嘉更是直言不諱:“袁紹有十敗,公有十勝,袁紹雖然兵強,卻無能為也。”他一一列舉了袁紹的種種弱點,以及曹操的優勢,讓曹操信心大增。

與此同時,袁紹那邊也有田豐、沮授這樣的高人。

但可惜的是,袁紹驕傲自大,往往聽不進勸諫。

田豐曾苦勸袁紹不要急於出兵,應利用地廣兵強的優勢,穩紮穩打。可袁紹哪裡聽得進去,他認為自己兵多將廣,一戰即可定勝負。

沮授也曾提出過“三年疲曹”的戰略,建議利用優勢兵力,分兵多路騷擾曹操,使其疲於奔命。

猶豫一秒鐘,都是對自己兵力的不尊重。

所以,在郭圖,審配的攛掇下,袁紹一心只想速戰速決,對這些建議置若罔聞。

三、出征:袁紹大軍壓境

公元199年,就當曹操正部署對袁紹作戰之際,劉備趁機在徐州起兵反曹,次年二月,曹操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

曹、劉激戰正酣之時,袁紹的參謀長田豐就建議袁紹“咱們去抄老曹的後路”,可袁紹呢,以“我家小兒子生病了,沒心情”為由,給拒絕了。

曹操迅速佔領沛縣,轉而進攻下邳,迫降關羽。劉備全軍潰敗。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的劉備。不但帶着漢獻帝的衣帶詔。也給袁紹送來了開戰的理由。

軍不出無名之師。為了製造聲勢,袁紹命令才子陳琳撰寫討曹檄文。

陳琳才華橫溢,筆下生花,一篇檄文寫得慷慨激昂,痛陳曹操的種種罪行,號召天下英雄共討曹賊。

雖然關東諸侯表態,既不助曹,也不幫袁,但這篇檄文在江湖上廣為流傳,還是讓他們很開心的看了一場曹操的笑話。

《三國志》中記載:“琳作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卧讀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

可見陳琳的文筆犀利,討伐檄文讓曹操都為之動容,連連稱讚“你小子把我罵的神清氣爽,頭都不疼了。”

袁紹見時機成熟,決定親率大軍出征。

他命令顏良、文丑為先鋒,袁紹親自率領主力部隊緊隨其後,意圖一舉擊潰曹操。整個河北大軍浩浩蕩蕩,氣勢如虹,彷彿要將曹操的勢力徹底摧毀。

雖然面對袁紹的強大軍事壓力,可曹操就算是剛收拾了劉備的疲兵,也絲毫不怵,照樣從容應對。他調兵遣將,分兵守住黃河渡口,還親自帶兵和袁紹在官渡對峙。

四、初戰:白馬延津之戰

二月,春風未至,袁紹已經親率大軍,心急火燎地衝到了黎陽。

首戰即決戰,一戰定乾坤。

袁紹派遣大將郭圖、淳于瓊和驍勇的顏良派去攻打白馬,目標是搞定東郡太守劉延,以控制黃河南岸的關鍵位置,為後續的主力渡河打通道路。

然而,曹操哪裡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四月,為了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曹操也親自率兵北上,以解白馬之圍。

此時,他的智囊團中的荀攸提出了一個精妙的計策:聲東擊西。

通過偽裝渡河,攻擊袁紹的後方,迫使袁紹分兵延津,然後迅速以輕騎襲擊顏良所部。

袁紹在得知曹操可能渡河攻擊後方的消息後,果然下令郭圖、淳于瓊率軍向西挺進延津,以應對可能的威脅。

然而,這正是曹操所期望的。他立刻抓住這個機會,以張遼、關羽為前鋒,迅速襲擊顏良。

在這場激戰中,關羽展現了超凡的武藝。

他策馬沖入敵陣,“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袁軍將領無人能擋,袁軍大敗,白馬之圍得以解除。

然而,此時距離開香檳的時候還早着呢,因為,戰爭並未就此結束。

白折一員上將,袁紹哪兒肯善罷甘休?一怒之下,他親自下場,率軍渡河追擊曹操。

終於在延津南,他咬住了曹操。文丑與劉備率領五六千精銳騎兵,外加大隊步兵,對曹操的不足六百騎兵窮追猛趕。

戰爭的砝碼,已經完全傾向了袁紹一方。

但曹操卻再次展現了軍事家的風範。他命令士兵們卸下馬鞍,放開馬匹,還故意把一些輜重丟得滿地都是,引誘袁軍來撿便宜。

袁紹的軍隊看到滿地的寶貝,紛紛下馬爭搶。

混亂之際,曹操突然下令攻擊,徐晃等人翻身上馬,直撲混亂中的敵軍,殺了文丑後(文丑為亂軍所殺,並不是關羽斬殺)曹軍順利退回官渡。

這一仗下來,袁紹估計得哭暈在廁所了,顏良、文丑倆大將都沒了,軍隊的士氣也一落千丈。

而曹操不但逆襲,贏下了這場關鍵戰役,也給後面的官渡之戰攢下了不小的勝算。

五、對峙:官渡的堅持

雖然袁軍一開始沒打好,但袁紹家底兒還是相當厚實的。兵多、糧足,裝備財力和曹操比起來,仍然手握一副“王炸”。

然而,這場戰役並非只看牌面大小,還得拼智商和策略。

這時候,沮授又跑來給袁紹敲邊鼓了:“河北兵雖眾,但勇猛不及河南;河南雖富,但糧草、軍貨不及河北。因此,我們應採取持久戰,慢慢消耗曹軍。”

可惜,袁紹這位“地主家的傻兒子”還是聽不進去。

一轉眼,七月了,袁紹帶着大軍就殺向陽武,準備一路南下直取許都。

到了八月,袁軍的主力跟潮水似的湧向官渡,沙堆上紮營,跟曹軍幹上了。曹軍出擊了幾次,但總是吃虧,只好退回營地,咬牙堅守。

可曹操分明就是倔強的小強,不會認輸。

他下令製造了一種名為“霹靂車”的拋石裝置,專治各種不服。袁紹的觀察哨樓在霹靂車面前就是紙糊的,一砸一個準兒。

袁軍又想着挖地道偷襲,結果曹軍早就挖好了大坑等他們跳,袁軍的計策全白搭。

就這樣你來我往地耗了三個月,曹操的處境越來越懸。兵員不足、糧食緊缺、士兵們累得跟狗似的;後方還不穩當,許昌那邊兒,不少朝臣暗地裡跟袁紹眉來眼去,曹操都想打退堂鼓回許都了。

然而,荀彧的一封回信猶如及時雨,讓曹操重新找回了信心:

“袁紹集結主力於官渡,欲與公決勝負。此乃決定天下大勢之關鍵。當年劉邦、項羽在滎陽、成皋之間,誰肯先退一步?

現在公以一當十,扼守要衝而使袁紹不能前進,已經半年了。情勢已然明朗,絕無迴旋的餘地,不久就會發生重大的轉變。”

六、奇襲烏巢

對峙可不是光打嘴炮,比一下眼神的殺氣,打到最後就是拼消耗。

荀彧說的道理,曹操都懂,往後退一步,就死無葬身之地,但他看着袁紹源源不斷從河北運來的軍糧,官渡水邊上每一天的堅守,對曹軍來說都是煎熬。

面對危局,荀攸又出了個分兵攻擊袁紹糧道的主意,曹操派遣徐晃、史渙燒了韓猛押運的一千多輛運糧車,多少讓曹軍出了口惡氣。

但到了十月,袁紹又讓淳于瓊帶兵一萬多人護送了更多的糧草輜重渡河,駐紮在袁紹營北的烏巢、故市一帶。

所以,在官渡這兒硬耗,拼後勤、拼動員,袁紹是不怕的。

只是袁紹卻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淳于瓊於烏巢運糧的軍隊,是一支沒有外援的孤軍。

然而對於這一消息,曹操並不知道,他只知道他的軍隊從九月中旬撐到十月,已經快到崩潰的邊緣了,他已經計無所出。

但彷彿上天已經看到了荀彧和曹操的決心,就在這個當口,給曹操送來了一個人。這個人正是袁紹手下的重要謀士許攸。

許攸因為受到審配的排擠而背叛了袁紹。知道軍情的許攸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

曹操一聽親自率領五千步騎奇襲烏巢。在烏巢之戰中,曹軍大破袁軍,將淳于瓊等將領斬殺並燒毀了全部糧草。張郃、高覽聞得烏巢被破後,也投降了曹操。

這一戰徹底扭轉了戰局使得袁軍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崩潰。最終袁紹倉惶帶八百騎兵退回河北。

而曹軍則先後殲滅和坑殺了袁軍七、八萬餘人。

戰後曹操活捉了沮授。雖然曹操一開始赦免並厚待了他,可沮授這卻想回到袁紹那邊去,結果還是被曹操給殺了。

曹操在袁紹大營里還翻出了一些許都大臣寫給袁紹的信,但他直接一把火給燒了,也算是安撫人心。

至此,官渡之戰以曹操的徹底勝利、袁紹的徹底失敗而結束。

不僅讓曹操實力大增,還為他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結語:

戰爭中,人數的多少並非決定勝負的唯一因素,智謀與勇氣的較量也是硬道理。官渡之戰便是明證。

曹操雖然只有兩萬人,卻以精妙的戰術與超凡的膽識,成功逆襲了袁紹麾下的十一萬大軍。本以為是袁紹的碾壓局,結果成了老曹的個人秀舞台。

在這場較量中,曹操配得上“逆襲之神”,反觀袁紹,則不出意外的淪為了“悲情英雄”。

所以,不要太相信十拿十穩的事,遇事也別總是以為可以絕對贏,一定行,不僅歷史總是充滿了戲劇性。世事也總是充滿了出人意料的轉折。

因為我們是站在地上的人,不是飛在天上的神。

參考資料:

中國知網《從官渡之戰看曹操與袁紹的用人之道》吳國聯

中國知網《以建模分析試辨官渡之戰“以少勝多”》邵鵬、余永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