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亂的十年:一文看懂隋唐英雄歷史真相

隋大業七年(611年),當窮兵黷武的隋煬帝楊廣即將發兵征高句麗時,本是一介平民的王薄在山東舉起了義旗。

王薄自稱“知世郎”,在長白山(在今山東章丘、鄒平縣境)號召農民起來反抗隋朝的繁重兵役,並作了一首《無向遼東浪死歌》,其中寫道:

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盪。

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王薄起義後,隊伍迅速發展到數萬人,屯駐於泰山腳下。但實力不濟的農民軍很快遭到隋朝將領張須陀的鎮壓,一敗塗地,四散逃離。王薄戰敗後,率領殘部轉戰于山東各地。

後來,隋煬帝在江都(今江蘇揚州)遇弒,王薄前去投奔弒君者宇文化及。宇文化及敗亡後,王薄又機智地轉投唐朝,被任命為齊州總管,但不久後死於仇家之手。

這個來自山東鄒平的老百姓,率先敲響了隋朝滅亡的喪鐘,隨後親身經歷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歷史。

在群雄逐鹿的亂世之中,一個王朝分崩離析,另一個王朝冉冉升起。

01

隋煬帝是一個特別能折騰的皇帝,一個人幹了幾代人想做的事業。

他在位時,改革官制、完善科舉、營建洛陽、修大運河、南下江都、北巡突厥、西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種種大手筆的背後,卻是數不清的代價。

譬如興建洛陽城,數十萬民工為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工程,有近一半人累死於途中(“僵仆而斃者十四五焉”);又如開鑿大運河,同樣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服役的壯丁“死者什四五”,用來運載死者的車輛相望於道。

為了征高句麗,隋煬帝召集天下軍隊,號稱二百萬之眾。《隋書·食貨志》說,很多人在兵役、勞役中死去,被徵召的民夫有三分之二無法歸家,處處都是骨肉分離的哭喊聲,只留下老弱婦孺在家鄉耕織,田園逐漸荒廢。

此外,隋朝末年,北方自然災害頻繁。史載,大業七年秋冬時節,大水淹沒了山東、河南的三十餘郡,但隋煬帝沒有停止徵兵,也沒有及時賑災,前往遼東的士兵和運輸隊晝夜不絕,“苦役者始為群盜”。水災之後的第二年,旱災接踵而至,乾旱導致糧食欠收,饑民餓死,從而引發瘟疫,“是歲,大旱,疫,人多死,山東尤甚”

這就是王薄起義前後的背景。

知世郎的振臂一呼,喊出了無數普通民眾被暴政壓垮的心聲,故一呼而百應。

此後,蓨縣人高士達,章丘人杜伏威、輔公祏,平原人劉霸道、郝孝德,以及漳南人孫安祖、竇建德等,在各地掀起反抗浪潮,浩浩蕩蕩的隋末全國農民大起義就此展開。

漳南(今山東省武城縣)的竇建德,是山東起義軍的代表人物。

早年的竇建德是一個家財豐厚、性格豪爽的俠義人士,在鄉里頗有威望。

有一次,同鄉一個貧困戶家中有人去世,卻沒有錢辦葬禮,竇建德耕完田回來,聽說了這事情,於是順手解開自己家的耕牛,交給那個貧窮人家,讓他們牽去換錢辦喪事。從此,鄉里人覺得竇建德這人很了不起。

王薄起義的那一年,大水淹沒漳南。

竇建德的同鄉孫安祖家裡被水淹了,老婆孩子因為隨之而來的饑荒餓死。在此情況下,隋朝徵兵的通知下達到漳南,完全不顧災民的死活,孫安祖仍需要自備乾糧和兵器應徵,參加出征高句麗的隊伍。

此前,孫安祖走投無路之際曾去盜羊,被發現後押送到縣衙,縣令對其鞭笞羞辱。於是,新仇舊恨讓孫安祖氣憤填膺,他一怒之下反抗兵役、行刺縣令,然後逃到朋友竇建德家中躲藏。

面對前來投奔的落難朋友,竇建德義薄雲天,不僅暗中保護孫安祖,還召集了另外數百名逃避兵役或破產的農民,送他們前往廣袤數百里的高雞泊(在今河北衡水)參加起義。孫安祖成功脫逃後,特意以之前偷羊的經歷取名號為“摸羊公”。

竇建德幫助了孫安祖,自己卻還要應徵去打高句麗,因他才能出眾,半路上被選為二百人長。

此時,官府發現,漳南附近“群盜”作亂,四處擾民,唯獨不進入竇建德家,因此懷疑竇建德與他們有關係,而且孫安祖的案子也讓竇建德成為嫌疑人。氣急敗壞之下,當地郡縣抓捕了竇建德的家屬,沒有經過正常審問,“皆殺之”

官逼民反。此時竇建德已經隨征伐高句麗的大軍出發,得知自己家人遇害後,毅然率領部下二百人前去投奔河北的高士達起義軍,走上反隋之路。

早在王薄起義之前,竇建德就預感天下將亂,說:“今發重兵,易可動搖,丈夫不死,當立大功。”

一場風暴降臨在了這片承載着深重苦難的土地上,隨着長白山前知世郎的歌謠席捲四方。

02

然而,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軍沒能阻止隋煬帝出征高句麗的步伐。

在隋煬帝看來,不打高句麗是不可能的,鎮壓起義甚至沒有出征高句麗重要,起義軍不過是一群盜匪而已,只需下令郡縣官吏追捕即可。

直到大業九年(613年),隋煬帝第二次征高句麗時,一個叛亂的消息傳來,隋煬帝才“懼見於色”,趕緊下詔“六軍即日並還”,從遼東回師。

這個起兵的人,是楊玄感

楊玄感是隋朝開國功臣楊素的兒子,家世顯赫,因其父之功,授上柱國,任禮部尚書,可謂前途無量。

楊素生前不僅曾與隋煬帝一同擔任統帥南下滅陳,還對隋煬帝有擁戴之功,在其奪嫡之爭中屢屢獻上助攻。可奪得皇位後,隋煬帝卻有意疏遠楊素。

大業二年(606年),楊素病重時,隋煬帝表面上還派名醫為其醫治,賞賜良藥,暗地裡卻時常詢問楊素的病情,惟恐他不死。楊素知道隋煬帝的心思,憂慮地對家人說:“我豈須更活耶!”不久就病逝。

史書記載,楊素死後,隋煬帝日甚一日的猜忌讓楊玄感內不自安,他才心生反意,謀立秦王楊浩為帝。

當隋煬帝再次征高句麗時,負責督運糧草的楊玄感把握良機,在黎陽(今河南浚縣)起兵反叛。楊玄感驍勇力大,身先士卒,時人比之項羽,手下將士都願為其拚死效力,各地百姓也為其深深吸引,“一呼而從者十萬”,“眾皆踴躍,稱萬歲”

楊玄感反覆宣傳自己起兵是正義之舉,鼓動眾人說:“我身為上柱國,家裡黃金巨萬,既富且貴,我一無所求。如今我不顧家破族滅,只是想為天下人解倒懸之急,拯救黎民百姓。”

歷史學者韓國磐先生認為,楊玄感起兵,實際上“是統治集團的大分裂”

楊玄感叛亂後,響應其號召的官僚集團成員,就有韓擒虎之子韓世諤、觀王楊雄之子楊恭道、裴蘊之子裴爽、鄭善果之子鄭儼以及來護兒之子來淵等四十餘人,一個個都是衣食無憂、前途光明的勛貴子弟。

正因如此,楊玄感叛亂給楊廣帶來的恐懼,甚於王薄起義,更甚於高句麗堅不可摧的城池。

這場叛變雖然僅過兩個月就宣告失敗,卻從根本上動搖了隋朝的統治。

03

大業九年(613年),楊玄感起兵後,蒲山公李寬之子李密來到黎陽,成為其謀士。

李密是北周八柱國之一李弼的曾孫、蒲山公李寬的兒子,屬於關隴貴族,與隋朝皇室同氣連枝。

所謂關隴貴族,是陳寅恪先生等歷史學者提出的概念。該集團發源於宇文泰創立的八柱國和十二大將軍,由代北武川的鮮卑貴族和關隴、河東一帶的世家大族組成,北周、隋、唐皇室都源於關隴貴族。

李密年輕時以門蔭入仕,在宮中當宿衛,他相貌奇特,站在人群中是最靚的仔。按照正常發展,李密應該可以憑藉父輩的血脈,在朝廷混上一個不錯的官職。

直到有一天,隋煬帝和心腹大臣宇文述聊天,偶然間看到了在一旁“當保安”的李密,便問宇文述,這人誰啊?

宇文述回答說:“這是蒲山公李寬的兒子。”

隋煬帝接着對宇文述說,我看此人神色異常,不要再讓他做宿衛了。

於是,宇文述找到李密,告訴他:“以你的聰明才智,應該靠才學入仕,這種煩瑣的職務不適合你。”李密知道,宮廷宿衛這份工作是干不下去了,乾脆辭官回家,閉門苦讀。

假如生在太平盛世,李密也許可以刻苦讀書,以求仕進,但眼見隋煬帝為政暴虐、民不聊生,熟讀史書的李密察覺到,這世道不太平,他自比秦末的項羽,想要在之後的亂世中一展才學。

有一天,李密騎着牛走在路上,把書掛在牛角上,一邊吟誦。這一幕恰好被楊素看到了。他見這年輕人如此勤奮好學,問他所看何書。李密回答說,是《項羽本紀》。

經過一番交談,楊素認為李密是個奇才,於是回家後告訴兒子楊玄感:“我看蒲山公之子李密的才能,是你們所不能及的。”

楊玄感素有英雄氣度,見老爸誇別人家的孩子,沒有不爽,而是虛心學習,傾心結交李密。

兩個年輕人志同道合,很快結為生死之交,巧的是,李密自比項羽,楊玄感也被時人比作項羽,而項羽當年干成了反秦的大業。楊玄感起兵反隋後,李密投身其帳下,為他出謀劃策。

但是,楊玄感不僅勇武像項羽,政治智慧也堪比霸王。

李密來到軍中後,為老友提出上、中、下三策:長驅薊門,北據幽州,使隋煬帝的大軍進退失據,此為上策;輕裝西進,奇襲長安,控制關隴集團的大本營,此為中策;就近攻打東都洛陽,勝負難測,此為下策。

楊玄感偏偏就選了下策,在洛陽和隋軍死磕,貽誤戰機,頻頻敗北,最後兵敗身死,被分屍示眾。

平定叛亂後,怒氣沖沖的隋煬帝大動殺機,將楊玄感的追隨者3萬多人處死,判處流徙者6000餘人,就連接受過楊玄感開倉賑濟的普通百姓也被活活坑殺。史載,從此“百姓怨嗟,天下大潰”

李密幸運地逃過一劫,後來投靠河南的瓦崗軍。

04

當山東王薄、竇建德等揭竿而起時,河南出現了一支日後將威震天下的起義軍——瓦崗軍

瓦崗軍的創建者,是東郡人翟讓

翟讓出身底層,當過法曹,是個憤青,曾公然抨擊隋煬帝的暴政,結果因言獲罪,被判了死刑。幸虧獄吏看出翟讓是個英雄,打開枷鎖,放他一條生路。

翟讓感激涕零,哭着道:“放了我,你自己可咋辦啊?”

那獄卒反倒覺得煩,說我看你是個大丈夫,有能力拯救生民性命,才冒死助你逃脫,你怎麼這麼娘,哭哭啼啼呢?你走吧,不用管我了。

翟讓越獄,跑到了瓦崗。瓦崗是黃河東南岸的一處山崗,與大運河的通濟渠、永濟渠河段相鄰,地處交通要道。此地沙丘起伏、灌木叢生,在此建城,易守難攻。

大業七年(611年),翟讓在瓦崗屯兵起事。

曹州人單雄信徐世勣先後率人來投,隨後山西的王伯當也慕名而來。這幾支小規模的農民武裝,很快在瓦崗匯聚成一支上萬人的軍隊。

此時的瓦崗寨更像一個打家劫舍的武裝山寨,直到李密到來,才進一步升級為縱橫天下的軍事集團。

楊玄感兵敗身死後,李密度過了三年提心弔膽的逃亡生活。

起初,李密被隋軍逮捕,要和楊玄感的部下們一同被押往隋煬帝駐蹕的高陽縣。半路上,李密對其他同黨說,我們的生命如同朝露,如果被送到高陽,必定難逃一死,現在還可以想辦法逃走,難道真的要去送死嗎?

眾人都認為李密說得對,於是拿出身上藏着的財寶賄賂押送的官差,李密也託人買來酒食,請官差吃飯。過了幾日,防備逐漸鬆懈,李密和其中幾名同黨將官差灌醉之後,翻牆逃走。

李密逃出後,先後投奔郝孝德、王薄兩支起義軍,但都不得重用。荒年還未結束,身為關隴貴族的李密只能和平民擠在一塊,甚至削樹皮為食。

幾番輾轉後,李密改名“劉智遠”,以教書為生。天下大亂,已經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了,李密也放不下自己的雄心,於是在教書之餘,題了兩句詩:“秦俗猶未平,漢道將何冀?”這是說,暴秦一般的統治還未結束,該如何開創像大漢那樣的盛世呢?李密這兩句“反詩”很快被人告發,他再次被隋朝追殺。

李密一路逃亡,居無定所,最終來到瓦崗軍所盤踞的東郡,見到了起義軍將領王伯當。王伯當發現李密出身高貴、見識遠大,於是將他引薦給翟讓。

李密為瓦崗軍分析天下形勢,認為“主昏於上,民怨於下”,勸翟讓效仿秦末的劉邦、項羽,“席捲二京,誅滅暴虐”,取隋朝天下而代之,並提出具體的戰略。

經過李密的點撥,瓦崗軍上下如夢初醒。翟讓為人豪爽,一身江湖氣,便請李密擔任二把手,帶領瓦崗軍創業。

於是,瓦崗軍開始向中原進軍。這一年,是大業十二年(616年)。

李密初到瓦崗,很快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

當時,隋朝名將張須陀在平定各地農民起義的戰鬥中屢戰屢勝,正要帶兵討伐瓦崗軍。張須陀手下一幫精兵強將,包括我們熟悉的秦瓊羅士信

面對張須陀的大舉進攻,瓦崗將領都有些慌。李密站出來說,張須陀有勇無謀,而且驕兵必敗,咱們只需擺好陣勢,且聽我調遣。

張須陀大軍行至大海寺,李密率兵埋伏在北面的密林之中,而翟讓則帶兵從正面佯攻。

張須陀一看是翟讓和一群泥腿子,一臉不屑,帶領手下精銳打得這支瓦崗軍落荒而逃。眼見翟讓不堪一擊,張須陀頓時輕敵,在後面緊追不捨,不小心進入了李密的包圍圈。

李密見隋軍中計,從密林中殺出,一戰將張須陀擊潰。張須陀奮力突圍,本來已經逃出來,可他實在是個好領導,為了救部下又殺回去,結果力戰而死。

李密一戰成名,瓦崗軍也因擊敗名將張須陀而威名遠揚。

不久後,翟讓見李密的威望已經超過自己,便自稱出身隴畝之間,名望不足以平定天下,推舉李密為瓦崗軍首領,號稱“魏公”。此後,在瓦崗軍接連取得大捷,隋軍將領裴仁基、秦瓊、羅士信等紛紛歸降瓦崗軍。

李密帶領瓦崗軍實現逆襲的那一年,隋煬帝楊廣踏上了最後一次下江都之旅。

下江都前,隋煬帝曾問大臣們各地叛亂的情況。

一向諂媚的宇文述為了不惹怒隋煬帝,撒謊說:“漸少。”

隋煬帝一聽就樂了,又問:“比之前少了多少?”

宇文述只好繼續用謊言來掩飾,說:“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

於是,隋煬帝吟詠着“我夢江南好,征遼亦偶然”,帶着一幫皇親國戚、文武大臣,乘坐水殿龍舟南下江都,過上醉生夢死的生活。

05

得民心者得天下。瓦崗軍在李密的帶領下進軍中原,攻下興洛倉、回洛倉、洛口倉等幾個國家糧庫後,開倉放糧,得到百姓擁戴。據記載,僅興洛倉儲糧就多達2400萬石,一時間“老弱負襁,道路不絕”,“屬至數十萬”

至此,瓦崗軍成為最強大的反隋起義軍,李密號令群雄,成為最接近皇位的爭奪者。

此時,一個狡猾的對手來到洛陽。

瓦崗軍逼近洛陽時,留守東都的越王楊侗派人向其祖父隋煬帝彙報,說:“李密有百萬之眾,圍逼東都,佔據糧倉,洛陽城中無糧。若陛下速還,烏合之眾必散;不然,東都恐怕就要失陷了。”

隋煬帝正在南方度假,聽說曾給自己當宿衛的李密帶兵圍了洛陽,當即勃然大怒,於是派江都通守王世充率領“江淮勁卒”赴援東都,與洛陽守軍“合十餘萬眾”。

王世充有西域胡人血統,是隋煬帝的多年心腹,善於逢迎,為人狡詐。

當年楊玄感起兵,江都一帶的農民軍也跟着起事,王世充帶兵鎮壓後,派人勸降起義軍將領。王世充和投降的起義軍將領到寺廟中焚香立誓,相約降者不殺,戰敗的起義軍本來已經打算入海為盜,聽說王世充有意招降,紛紛上岸投降。過了一個多月,王世充見起義軍已經上圈套,於是將投降的三萬人盡數坑殺。

大業十一年(615年),隋煬帝北巡,被突厥軍隊圍於雁門,召集各路軍隊勤王。王世充幾乎把江都的所有壯丁都叫上,帶着去解救隋煬帝,還沒打上仗,王世充就在軍中蓬頭垢面,悲泣痛哭,一整夜都不解甲,倒在草上就睡,表明自己隨時做好了為隋煬帝赴死的準備。

經過這兩件事,隋煬帝對王世充“益信任之”,認為他是大隋的忠臣。

隋煬帝南下江都後,王世充又傾盡所能,搜刮各地的寶物,獻給隋煬帝,並暗中幫隋煬帝尋找江南美女,送到後宮,由此更加得到隋煬帝的信任。

王世充帶兵進入洛陽後,與城外的瓦崗軍展開對峙,一時難分勝負。

面對隋軍的固守,不久前投降瓦崗軍的原鞏縣縣令柴孝和勸說李密道:“西邊的關中秦地阻山帶河,當年西楚霸王項羽離開關中而敗亡,漢高祖劉邦依靠這裡成就霸業。在我看來,不如讓裴仁基守回洛倉,翟讓守洛口倉,明公親率精銳,西襲長安,到時百姓都前來迎接,必當有徵無戰。得到長安後,穩固根基,兵強馬壯,再回頭攻打崤山、函谷關,攻克洛陽,然後傳檄天下。如今,英雄並起,我擔心有人搶在我們前頭。”

關中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更是隋唐時期的政治中心,出自關隴集團的李密當然心知肚明。

可李密有自己的考慮,他反對柴孝和的觀點,說:“你說的,我也早有考慮,確實是上策。但是昏君尚在,隋軍兵力尚強。我軍所部都是山東人,既然未能攻下洛陽,哪敢隨我西入關中?”

李密的意思是擔心後方不穩,人心不齊,才放棄進軍關中。

當他有所顧慮時,另一位關隴貴族出身的競爭者卻憑藉著遠弱於瓦崗軍的兵力率先進入關中,成就帝業。

此人,正是唐高祖李淵

06

在江都,隋煬帝或許已經感覺到末日一步步接近的恐慌。楊玄感叛亂後,他最擔心的局面一觸即發,在一波又一波起義浪潮下,各地豪強、官僚紛紛造反,統治集團進一步分裂:

涼州豪望李軌,佔據河西,建立涼國;

蕭梁後裔蕭銑,雄踞江南,自稱梁王;

馬邑富豪劉武周,依附突厥,佔據河東;

隴西豪族梁師都,自稱丞相,割據稱帝;

還有唐國公李淵,在太原起兵,進軍關中…

一天,隋煬帝引鏡自照,對蕭皇后感慨道:“好頭頸,誰當斫之!”

隋煬帝萬萬沒想到,最後奪取他性命的,並不是某個飽受暴政壓迫的義軍將士,也不是某個遭受壓榨多年的窮苦百姓,而是一直跟隨在他身邊的心腹大臣宇文述之子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有“輕薄公子”之稱,為人不遵法度,曾經因與突厥人進行違法交易而被削職為民。

宇文述隨隋煬帝下江都後病倒了,由於他是國家重臣,功勛卓著,隋煬帝對其病情十分重視,派近臣前去探望,並表示,宇文述有什麼遺言,皇帝都可以幫他實現。

彌留之際,宇文述最放心不下他的兒子,說:“化及,臣之長子,早預籓邸,願陛下哀憐之。”

隋煬帝聽近臣轉述宇文述的遺言後,潸然淚下,承諾道:“吾不忘也。”

實際上,宇文化及也是隋煬帝的老熟人,當年隋煬帝還是太子時,宇文化及就做過他的衛隊長官,另外,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還娶了隋煬帝的女兒南陽公主為妻。於是,宇文述死後,隋煬帝遵守諾言,重新起用宇文化及為右屯衛將軍。

當時,中原已經陷入戰亂,隋煬帝無意返回北方,便召集眾臣商議,計劃定都丹陽,退保江南。

但是,跟隨隋煬帝南下的驍果軍大多是關中人。當初,隋煬帝招募身強力壯的關中人作為皇家保鏢,是以為關中老鄉更可信。如今,隨着隋煬帝在江都徘徊不前,驍果軍長期客居在外,難免思念家鄉,軍心開始動搖,甚至出現了逃兵。

統領驍果軍的司馬德戡看到不斷有士兵叛逃,便對部下說,現在驍果人人都想逃走,我想向陛下稟告此事,但恐怕我自己也要因此被誅殺,甚至滅族,不如一起反了吧。

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司馬德戡集結上萬將士,在江都發動兵變。當叛軍進入城中時,隋煬帝已經察覺到動亂,喬裝易服逃到巷子里,但還是被人搜出來。

兵變發生後,叛軍需要推舉一個新領袖,於是司馬德戡等人把宇文化及推上位。

起初,宇文化及臉色大變,汗流浹背,直到第二天早上,叛軍迎接宇文化及入城後,他才相信兵變成功,伏在案上低聲說了句“罪過”。

宇文化及小人得志,等到看見被俘的隋煬帝,更是表現出色厲內荏的一面,激動地說:“怎麼還把這傢伙拉出來,趕緊殺了他。”

隋煬帝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只能認命,提出飲毒酒自盡,叛軍不許,將他縊殺。

隋煬帝被弒後,天下一時竟出現了三個隋帝。

此前,李淵在太原起兵,打出“廢昏立明,擁立代王,匡複隋室”的旗幟,攻入長安,佔據關中地區作為根據地,立隋煬帝的孫子代王楊侑為傀儡皇帝(即隋恭帝),自己晉封為唐王,把持長安朝政。

江都兵變後,宇文化及擁眾十餘萬,立隋煬帝的侄子秦王楊浩為帝(也就是楊玄感起兵時要擁立的那位),之後帶兵北歸。

江都兵變的噩耗傳到洛陽,留守東都的越王楊侗被元文都、王世充等東都官員擁立為帝,改元“皇泰”,史稱“皇泰主”

群雄爭霸的亂世沒有落下帷幕,反而推向了新一波高潮。

07

強盛一時的瓦崗軍,因為一場內訌,開始走下坡路。

當瓦崗軍與隋軍在洛陽對峙時,李密得到風聲,有人鼓動翟讓奪回大權,翟讓的哥哥甚至說:“兄弟,皇帝應該由自己當,怎能送給別人!你如果做不了,就該我來做!

翟讓基層小吏出身,確實沒有稱王稱霸的野心,可從他將權力交給李密的那天起,下場就註定是悲劇。

大業十三年(617年),李密擺下一場鴻門宴,請翟讓和瓦崗軍一眾元老出席。在宴會上,李密命人砍死翟讓,埋伏好的刀斧手又將翟讓的親人、心腹一一刺殺,全場頓時大亂。

就連徐世勣也受牽連,被刀斧手一刀砍在脖子上,身負重傷。幸虧王伯當及時阻止,大喊,這是徐世勣!徐世勣這才挽回一命,留下鎮守黎陽倉,表面上是個美差,其實是被李密疏遠,遠離瓦崗中樞。

一場血腥屠殺後,翟讓一黨在一夜之間被肅清,其部下被分給徐世勣、單雄信和王伯當統領,李密取得瓦崗軍的絕對統治權。

經李密這麼一折騰,瓦崗軍的人心也就散了。

次年,宇文化及帶着自己擁立的傀儡皇帝楊浩,挾持江都群臣北上,途徑洛陽附近。

眼看着宇文化及的大軍直奔洛陽而來,洛陽眾臣商量着該咋辦。這時,大臣元文都向“皇泰主”楊侗建議,不如招攬城外瓦崗軍為隋朝效力,許以高官厚祿,讓李密率瓦崗軍與宇文化及的驍果軍交戰,“使兩賊相鬥,疲勞其兵,而後乘其敝而滅之”

元文都的計謀得逞了,李密為避免腹背受敵,暫時上表請降,與宇文化及的驍果軍交戰。

這場仗幾乎耗盡了瓦崗軍的全部實力,可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在戰場上,李密被箭射中,從馬上摔下,差點兒命都丟了。幸虧猛將秦瓊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掩護其撤退。

瓦崗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宇文化及打敗,宇文化及退兵到魏縣,瓦崗軍撤回金墉城修整兵馬。史載,“密破宇文化及還,其勁卒良馬多死,士卒疲病”

洛陽城中的王世充見時機已到,一邊架空皇泰主,一邊準備與瓦崗軍交戰。

瓦崗軍擊敗宇文化及後,李密要求面見皇泰主。當時洛陽城內糧草短缺、人心浮動,還不斷有人逃出城投降瓦崗軍。王世充心生一計,要李密以糧食來換洛陽的布帛,既然要見皇帝,先表示誠意。

李密覺得,以物易物,互通有無,也沒毛病,就把洛口倉的糧食運往洛陽。王世充的將士吃飽,早就要和瓦崗軍干一架,立馬跟李密翻臉,向瓦崗軍挑戰。

李密知道自己中計,氣不打一處來,不顧部下勸阻,一定要和王世充決一死戰。打仗總得講究戰略,老將裴仁基主張堅壁清野,等敵人兵糧耗盡,再追擊也不遲。而單雄信則主張正面迎戰,反正王世充此前被我們打敗多次,也是手下敗將,不足為懼。

李密一步錯,步步錯,竟然立即與王世充展開決戰。

歷經洛陽城外的長期對峙,隨後與宇文化及大軍殊死搏鬥,瓦崗軍早已是強弩之末,最終被王世充擊潰。瓦崗軍就此走向覆滅,李密和眾多瓦崗英雄四散奔逃,有的投靠李唐,有的歸王世充。

李密率領殘兵2萬西入關中,投奔同為關隴貴族出身的李淵。

此時,控制關中的李淵已經逼迫隋恭帝楊侑退位,即位稱帝,建立唐朝。

李淵一開始對這個小兄弟優禮有加,一路上派去慰問的使者絡繹不絕,還把表妹嫁給李密。降唐後,李密雖被掛名上柱國等頭銜,但實際上只被安排了閑職。這對於不久前叱吒風雲的李密來說,難免有些心理落差。

入唐兩個多月後,李密便企圖與河南的瓦崗軍殘部取得聯繫,借收服舊部為名,帶萬餘人離開,這個行為實為叛唐。與他一同來到長安的王伯當極力勸阻,但李密此時像個絕望的賭徒,一心想要贏得重振旗鼓的機會。

李密所部已然不堪一擊,出走後很快被唐軍將領剿滅,李密被殺,之前勸諫他的王伯當誓死追隨到最後一刻,一同戰死。李密死後,曾在宴會上險些遇害的瓦崗舊將徐世勣請求唐朝,允許他用君臣之禮安葬舊主。

一代梟雄,黯然退場。

08

在這場亂世棋局中,李密是一度佔據上風的棋手,而在江都兵變中被推上位的宇文化及,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投機者。

宇文化及與瓦崗軍兩敗俱傷後,帶着殘兵敗將一路潰逃,最終逃到聊城(在今山東),終日酗酒奏樂,醉生夢死。他還殺死了傀儡皇帝楊浩,自己過一把當皇帝的癮,立國號為許。

唐武德二年(619年),河北起義軍領袖竇建德派兵攻陷聊城,打着誅殺反賊的旗號處死了參與江都兵變的黨羽。諷刺的是,竇建德當初起兵是為了反隋,現在卻幫他的“仇敵”隋煬帝報了仇。

宇文化及被押解到河間,和他兩個兒子一起被斬首。竇建德把首級送給了突厥人,因為隋朝有個義成公主嫁給了突厥可汗,之後,宇文化及的首級被高掛於突厥王廷之中。

和瓦崗軍一樣,竇建德的創業之路也十分艱辛。

大業十二年(616年),隋煬帝派楊義臣帶兵攻打高士達起義軍。竇建德此時在高士達帳下,他勸老大哥暫避隋軍鋒芒,等楊義臣求戰不得,士卒疲勞,再乘機反擊,方可取勝。但高士達不聽,輕敵冒進,兵敗戰死。

高士達戰死後,竇建德親自為他發喪,隨後收其舊部,在河北繼續發展。在竇建德的帶領下,河北起義軍多次擺脫隋軍的圍剿,最終佔據了河北的大部分地區,竇建德自稱夏王,建立大夏政權。

史載,在當時的起義軍中,“唯夏氏為國,知義而尚仁,貴忠而愛賢,無暴虐及民”。竇建德出身民間,愛兵如子,是個很有魅力的領袖,他在戰場上身先士卒,在生活中體恤下屬,在所統治的郡縣推行仁政,所以,其軍隊“人爭附之,為之致死”

與竇建德的夏政權截然不同的是,王世充在洛陽建立的鄭政權。

王世充打敗瓦崗軍後,也玩起了禪讓的把戲,矯詔宣布皇泰主楊侗退位,隨後將他毒死。

王世充建國號為鄭。這個野心家始終改不掉“殘忍褊隘”的壞習慣,稱帝後在洛陽推行恐怖統治,規定家裡只要有一人逃亡,就要全家連坐處死,又命令每五戶互相監督,只要有一家叛逃,其他四家全部誅殺。

一些隋朝舊臣看不慣王世充的做法,圖謀復辟,也遭到處刑。之前從瓦崗軍轉投王世充的秦瓊、羅士信、程咬金等人,都因為看不起王世充的“多詐”,沒過多久紛紛棄鄭投唐。

臨別之際,秦瓊向王世充表示:“雖蒙殊禮,不能仰事,請從此辭。”後來,秦瓊成為唐軍名將,參加了討伐王世充的戰役。

09

隨着瓦崗軍潰滅,北方最強盛的三股勢力,變成了李淵的唐軍、王世充的鄭軍與竇建德的夏軍。

李淵入關中時說:“(我)得入關,據蒲津而屯永豐,阻崤函而臨伊洛,東看群賊鷸蚌之勢,吾然後為秦人之漁父矣!”

於是,關東群雄爭霸之際,唐朝立足關中,坐山觀虎鬥。武德二年(619年),唐軍平定河西的薛仁杲、李軌勢力,開始全力東征,踏上統一之路。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李淵派次子李世民率軍東征,來到王世充佔據的洛陽城下。

面對唐朝大軍壓境,王世充屢戰屢敗,索性封鎖城門,堅守不出,將精兵集中於城內,並布置了精良的守城器械,城上的強弩可將巨箭發射到五百步開外。

唐軍發動大軍晝夜攻城,一時難以啃下這座堅城,但王世充的軍隊被圍困多日,士氣也一蹶不振。與此同時,狡猾的王世充派人向佔據河北的夏王竇建德求援。

此時,竇建德吞併了山東另一支強盛的起義軍——擁有3萬精兵的孟海公,實力達到鼎盛。唐、鄭、夏形成鼎足之勢,如果鄭被唐所滅,夏則有城門失火的危機。

情急之下,竇建德為救王世充,率十餘萬大軍南下,號稱三十萬,一路來到洛陽東邊的門戶——虎牢關

前有堅城,後有強敵。唐軍主將李世民當機立斷,採納部下計策,決定“圍城打援”,他留下部分軍隊協助弟弟李元吉繼續圍攻洛陽,等待王世充的守軍不戰自潰,自己率精騎3500人,奔赴虎牢關。

屈突通等將領都認為分兵作戰,腹背受敵,恐怕不是萬全之策,勸李世民回師觀望形勢。

李世民堅定地說:“王世充糧草已盡,離心離德,我們不需要主動攻擊,只需等待其潰敗。竇建德剛攻破孟海公,將士怠惰,驕兵必敗,我軍當扼守虎牢關這一山川險隘,若與竇建德爭勝負,必定可勝,若他猶豫不決,不來交戰,十日之間王世充也會不戰自潰。如果此時我不急速進軍,等竇建德進入虎牢關,一定難以堅守,他們兩軍聯合,我還能拿他們怎麼辦?”

虎牢關一戰,李世民親自帶騎兵探查敵情,又指揮大軍,將竇建德的大軍阻擋在虎牢關前二十多天。

親臨前線的李世民頗為自信,對部將尉遲敬德說:“我持弓,你執槊,敵人雖有百萬之眾,又能把我們怎麼樣?”

夏軍遲遲沒有進展,人心思歸。而王世充告急的使節不斷到來,整日在竇建德面前哭哭啼啼。

竇建德的謀士凌敬勸主公不要在虎牢關與李世民糾纏,趕緊繞道河東,深入空虛的關中,這樣既可以擴大地盤,也可以威脅唐軍,解洛陽之圍。就連竇建德的妻子曹氏都勸他聽從凌敬的建議,可竇建德不願改變主意,也漸漸失去了耐心。

正在兩軍相持之際,李世民放出“煙霧彈”,將戰馬趕到黃河邊放牧,假裝唐軍糧食已消耗殆盡。竇建德得知後,第二天果然傾巢出動,夏軍戰旗連綿數里,鼓聲震天。

李世民帶着幾名騎兵登高觀察敵陣,決定按兵不動,等夏軍士氣衰落,再出動出擊。

到了中午,竇建德軍人困馬乏,隊伍逐漸散亂。此時,黃河灘上放牧的唐軍戰馬也已趕回,李世民下令,可以打了!

李世民親率騎兵衝鋒在前,領着程咬金、秦瓊等猛將突入敵陣,在敵陣後方張開旗幟。年僅十幾歲的唐朝宗室李道玄表現異常勇猛,他挺身沖入軍中,身上被箭扎得像刺蝟,卻愈戰愈勇,就連李世民也佩服不已。

竇建德倉皇迎戰,被打得措手不及,部下頓時四處逃散,唐軍在其後追擊三十里。一路上,李世民擒賊先擒王,終於將竇建德生擒。

李世民見到竇建德後,說:“我打王世充,關你什麼事,你何必越界而來,冒犯我軍威。”

竇建德回答道:“今日我不來,恐怕日後有勞你遠取。”

虎牢關大捷後,李世民隨即回師洛陽,與其他軍隊合兵一處,圍剿王世充。王世充眼見城外夏軍已敗,手下將領也不願隨他突圍,自知大勢已去,只好開城投降。

至此,唐朝一戰平定鄭、夏二王,李世民押着王世充、竇建德和數不勝數的戰利品送往長安。

兩個梟雄行事風格不同,結局也令人唏噓。

竇建德作為河北起義軍首領,深得人心,留着後患無窮,於是被斬於長安,他死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河北百姓都感念他的仁德,為他立祠祭祀,香火不絕。

王世充因李世民曾答應保其不死,被流放巴蜀。當年,王世充在洛陽推行恐怖統治,殺了一個叫獨孤機的官員,獨孤機之子獨孤修德在唐為官,打聽到王世充的住處後,帶上幾個人,將王世充亂刀砍死。

是非成敗轉頭空。

此戰之後,天下群雄不再有足以與唐朝抗衡的力量,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參考文獻:

[唐]魏徵:《隋書》,中華書局,1997

[後晉]劉昫:《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11

韓國磐:《隋唐五代史綱》,廈門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