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從強盛走向衰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漫長的過程之中,出現了不少人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比如打下清朝江山的皇太極,出家當和尚的順治,以及晚清時期的慈禧等等。
在這一群著名的政治家、實幹家當中有一個清正廉潔的名臣張之洞,他參與洋務運動,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的一生一直奔波於為百姓處理大事小情,在洋務運動中,創辦了各種學堂,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也創辦了一些重工業,企圖帶動清朝的經濟發展。

儘管他的一生都在做好事,但是他卻有一個敗筆,那就是他的小兒子做了漢奸,並且最後,在抗日戰爭結束後,被執行了死刑。
張之洞雖然在“工作中”勤勤懇懇,但是卻沒有處理好家庭內部的關係,沒有成功教育自己的後代,才導致兒子有如此惡行。
從小聰穎,協助父親辦理公事
張之洞出生在官宦世家,他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智商,五歲時就被送到了私塾,可見家裡對他的期望。
不過張之洞也沒讓家裡失望,他在十三歲之前,就學完了四書五經,並且自學了各種文學作品和兵法。

對他而言,看書並不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反而是一件很有樂趣的事,並且他看書的時間也和常人不同。
普通人喜歡在早上或者白天看書,但是張之洞卻喜歡在晚上看書,他認為夜深人靜的時候,有利於思考。
張之洞在十二歲的時候,出了自己第一本詩文集,文采飛揚,完全不像是十幾歲的孩子寫出來的東西,大受讚賞。並且,張之洞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就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那時他還不到十四歲,他的聰明伶俐令人讚歎。

不過令人沒想到的是,如此“神童”,竟然在二十多歲才中進士。當然,這也是有原因的。
他在這十幾年中,由於父親的身體不好,他先是幫助父親處理軍務,後來,他父親去世,他又守了幾年孝,然後結婚生子,一直到處理完家庭內部的事,他才參加成會試,進入了官場,正是為官。
在做官上,張之洞是無可挑剔的,他為官非常廉潔,面對貪污受賄的官員,他會嚴厲地指出他們的過錯並給予相應的懲罰。
後來,清朝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張之洞反抗過、也拒絕過,但都沒有效果,直到清朝開始找尋出路,開始了洋務運動。

張之洞是最積極地參與洋務運動的大臣之一,他創辦了很多學堂,認為只有百姓的教育提高,才能振興國家。
同時,他也創辦了一些工廠,開始自己製造武器或者從國外購買武器,提高自己的軍事實力。
只能說,洋務運動的主張是好的,只是不能代領中國走向光明,因為它沒有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甚至沒有反對封建統治。總之,張之洞的一生是正向的,不論是後人對他的評價,還是百姓對他的認識,他都是為國為民的好官。
未注重家庭教育,導致小兒子成為漢奸
雖然張之洞是一個好官,但是他並不算是一個好父親。
他的一生中有十三個兒子,而他沒有關心過任何一個孩子的教育。儘管他創辦學堂,想要提高全體百姓的素質,但是卻忘了給自己的兒子上好做人的第一課。

張之洞最小的兒子是他六十三歲的時候出生的,這個兒子叫張仁蠡,張仁蠡的出生讓張之洞再次感受到為人父的快樂。但是,因為他的年紀已經大了,所以他並不能親自撫養這個孩子,而是將張仁蠡交到了他已經成人的兒子手裡。
並且,因為張仁蠡的年紀小,張之洞對他極盡寵愛,可以說是要什麼給什麼,將他寵得無法無天。
在張仁蠡九歲的時候,張之洞就去世了,此後,他便正式跟隨哥哥生活。
可以說,張之洞沒有給張仁蠡留下任何精神財富,他的言傳身教告訴張仁蠡的,只有“你想要的都可以得到”。這是張之洞的敗筆,他的時間多用於處理國家大事,用於陪伴孩子或者教育孩子的時間用一隻手都能數得過來。

所以,即使是張仁蠡的哥哥也沒有受到了張之洞的熏陶,更不用說在張之洞晚年出生的張仁蠡了。
在張之洞去世之後,張仁蠡憑藉著聰慧考上了北京大學,可見其實他的智商是很好的,只是這些聰明沒有用對地方。
在抗日戰爭之前,他在北京大學任教,為人師表,一直到日本人邀請他去日本學習,他才開始自己的漢奸之路。他和日本人的關係處得非常好,曾擔任過武漢、天津偽政府的市長,在任期間內,他搜刮民脂民膏,替日本人賣命……
在張仁蠡的心裡,他覺得他投靠日本乃“明智之舉”,他認為抗日戰爭的贏家只能是日本。
但是,他卻忘記了他是一個中國人,中國人即便弱小,但絕不輕言放棄。經過多年的抗戰,中國人將日本人趕出了自己的國土,張仁蠡也被抓了起來,等待審判。

因為有他們這些漢奸,所以抗日戰爭才會如此艱難,所以沒有一個中國百姓會原諒他,不久後,他被執行了死刑。
張之洞的敗筆成為他死後的笑話
張之洞的一生是多麼風光,他自小聰穎,幾乎想要的一切都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實現,但是,他死後卻還要背上漢奸父親的名聲,讓人唏噓。張仁蠡的錯誤有一半原因是他自己沒有認清局勢,並且在生死面前忘記了自己是個中國人。
而他錯誤的另一半原因就是張之洞沒有擔負起父親的責任,讓自己的兒子一一背叛國家。
除了張仁蠡之外,他的哥哥也成為了漢奸,並且在最後丟下了張仁蠡,逃到了日本。因此可見,張仁蠡的錯誤選擇並不是偶然,而是長期驕縱環境之下的必然。

張之洞把家庭的事都交給自己的妻子,而他的妻子又沒什麼文化,只知道一味滿足孩子的要求,忘記了小樹長大需要修剪。或許,如果張之洞活着看到了自己的兒子成為了漢奸,他就會後悔當初沒有分一部分時間在教育孩子上。
如果當初好好教育孩子,他的一世英名也不會被自己的兒子毀掉,這是他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