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全國戰鬥英雄,榮立五次大功,多次負傷,當兵10年,1955年授銜時,被授予少尉軍銜,恐怕很多人都會難以置信。但事實確實如此,有圖有真相。

炮兵第一師第26團一連副排長常恩舉,是全國著名的戰鬥英雄,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榮立五次大功,一次二等功,兩次三等功。1950年,他出席了全國英模大會,受到了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1957年以後,瀋陽軍區授予他“愛兵模範”和“模範指導員”稱號,1982年8月離休。
在1951年2月15日的朝鮮漢江阻擊戰中,常恩舉為了搶救彈藥,頭部中彈,昏迷了兩晝夜。經過醫護人員的全力救治,他終於從鬼門關回來了,從此離開了炮火連天的戰場。
進入醫院休養期間,常恩舉關心戰友,忍住個人的傷痛,事事處處照顧他人。他甚至拿出一百萬東北幣(舊幣)給大家買學習用品,這樣的慷慨和無私,讓他在休養期間又立了兩個小功,被醫院評為“模範傷員”。
在療愈之後,常恩舉被分配到了炮10師31團。可能會有些網友有所疑問,常恩舉不是炮一師的嗎,怎麼又被分配到了炮10師?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疑問,但是當我閱讀了更多老兵們的回憶文章後,我明白了在戰爭時期,這種情況是非常正常的。
比如天津戰役時任炮兵26團參謀長石岩在他的回憶錄《永不褪色的記憶》中記載,炮兵26團配屬135師進行戰鬥。在戰鬥中配合默契,表現出色。135師師長丁盛非常高興,戰鬥結束後,他命令運輸隊派出一輛美國道奇大卡車,拉了滿滿一車繳獲的慰問品,送到了26團,同時連同車輛、司機也送給了26團。這位司機從135師的戰士,馬上成為了炮一師的司機。
1954年6月,部隊領導為了照顧常恩舉的身體,決定讓他複員,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並向組織表示:“服從黨的分配,到地方要好好學習,保持我軍的光榮傳統,做一個模範黨員。”第二天,他愉快地來到了火車站等候上車,這時一位助理員騎着自行車突然飛奔而來,高聲喊道:“常恩舉同志,上級把你留下啦!”他回來後,首長笑着對他說:“黨需要你繼續在部隊工作,希望你要安心學習。”常恩舉堅定地回答:“服從黨的決定,個人沒有意見。”
1956年3月,常恩舉剛調任炮10師31團3營8連當排長,這時,部隊已實行軍銜制度。肩章、領章,閃閃發光,每個幹部戰士都顯得格外精神。部隊擬授常恩舉為少尉軍銜。他,1945年8月入伍,是全國戰鬥英雄,而今卻是個排級待遇,很多同志對此私下有議論。有的說:“排長參軍那麼多年了,那麼多獎章牌牌,至少應授三個星(校官銜)!”等等。常恩舉聽到這些反映,總是誠懇地說:“軍銜是黨和人民給予的榮譽,我怎能向黨伸手要榮譽呢?”
授予常恩舉少尉軍銜的命令公布了。他領來了一副嶄新的肩章、領章,從包袱里取出一套新軍裝。排里的一些戰士圍了上來,向他祝賀。當他用小刀在金黃色的肩章上穿好孔,拿起五角星往上安釘的時候,那一刻,他的內心波濤洶湧,心裡一陣酸痛,兩眼禁不住地滾下了熱淚。,一班長李明政輕輕地推了推他的肩膀,好奇地問道:“排長,這麼高興的事,您怎麼還哭了呢?”
常恩舉抹去眼角的淚水,深沉而莊重地說:“你們知道這一顆星來得多麼不容易呀。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有多少戰友倒下了,他們為了黨的事業,為了人民的解放,流盡了最後一滴血,他們得到了什麼呢?今天,勝利了,黨和人民把榮譽給了我,當我享受這份榮譽的時候,怎能不想起死難的烈士呢!我們一定要愛護這個榮譽,緊握手中槍,誓死保衛勝利果實。”

常恩舉對工作滿腔熱忱,刻苦努力,對同志關懷備至,體貼入微。1956年7月,常恩舉調到七連當副指導員。當時,連隊正開展俱樂部活動,但他不會寫不會畫,便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的智慧和力量,請偵察兵魯憲忠來寫畫,他倒上一杯開水,表示酬謝;請無線兵姚雲寶教唱歌,很快把群眾發動起來了,使七連的俱樂部工作一天比一天活躍。
1957年元旦,團里組織歌詠舞蹈比賽,七連歌詠獲得第三名。由於沒有舞蹈,受到首長批評。節後,他領着10名舞蹈骨幹去“八一”小學學集體舞。首次學跳舞,他的那條傷殘的腿,不聽使喚,總跟不上步伐,不時地逗得老師和學生們哈哈大笑,但他毫不在意,跳了一遍又一遍。負傷的腿腫了起來,麻木難受,可他第二天又帶領戰士堅持學習跳舞,直到學會為止。在他的組織帶動下,七連的團支部、俱樂部工作,一直是團里的先進單位。
據常恩舉後人回憶,在一次戰鬥中,常恩舉一條腿被子彈打進卡在骨頭裡,在當時的醫療條件沒能取出來,差一點整條腿鋸掉,常恩舉說這副身體要繼續保家衛國,堅決不能鋸,最後是送到蘇聯才取出來保住了腿,雖然傷好後走路明顯一瘸一拐,但又能重返戰場他很高興。
常恩舉在炮10師31團7連任副指導員期間,做政治工作有的放矢,了解戰士的思想又快又准,後來在擔任連隊指導員時,他善於運用活教材,深入開展階級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艱苦奮鬥教育。在我國處於三年困難時期,連隊有時也吃一些樹葉、野菜等代食品,個別同志不愛吃,發牢騷,說怪話。常恩舉發現後,沒有批評這些同志。他召集大家回憶自己苦難的童年和家史,並請四班副班長薛殿清講在舊社會因為家裡揭不開鍋,飢餓難忍,爬到地主家的樹上捋樹葉吃,被地主從樹上拉下來毒打一頓的經歷,激發大家的階級感情,號召戰士們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積極行動起來,多采野菜,為國家節約糧食,支援災區人民。

戰士王喜林,初中畢業,入伍後一直表現很好。可是,最近情緒突然低落。通過了解得知,他的同學有的升上高中,有的當了教師,覺得自己當兵吃虧了。針對這個問題,常恩舉一方面找他談心,幫助他提高認識,正確對待個人前途;一方面組織這個排召開小型憶苦會,回顧解放前受壓迫被剝削的苦難經歷和現在人民翻身做主人的成果來之不易,看自己肩上保衛祖國的責任,使王喜林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思想,並主動作檢查,決心緊握手中槍,獻身國防、保衛祖國。
七連譽有“戰鬥骨幹連”稱號。常恩舉常常以此來推動連隊工作。在施工任務重、條件艱苦的情況下,他就用連隊英雄史教育和鼓勵戰士,學習革命前輩不怕犧牲,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使全連指戰員拉得出,沖得上,哪裡艱苦就到哪裡去,敢打硬仗,完成一個又一個艱巨任務。1961年,七連被瀋陽軍區授予“階級教育經常化標兵連”的光榮稱號。(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
1:胡鼎樓著《在漢江岸上》
2:石岩著《永不褪色的記憶》
3:瀋陽軍區政治部著《模範指導員——常恩舉》
4:中共大石橋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著《蟠龍烽火》
5:炮兵第一師政治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一師大事記》
說明:以上資料會對同一件事記載大相徑庭,原則上採信當事者本人的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