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8月6日,方誌敏在江西南昌下沙窩英勇就義,這位在創建農村革命紅色根據地的偉大壯舉中與朱德、毛澤東齊名的紅軍將領義無反顧、視死如歸地走了。
在囚禁中,他寫下了一篇《清貧》,展示了一代革命者的高風亮節;留下了一部《可愛的中國》,影響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為中華的強盛而不懈進取和勞作的後來人。

年僅36歲的方誌敏,就義前無限眷戀着他的事業、戰友和家人。他在獄中的一封信中寫道:
“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瘞骨的地方,或許會長出一朵可愛的花來,這朵花你們就看作是我的精誠的寄託吧!在微風的吹拂中,如果那朵花是上下點頭,那就可視為我對於為中國民族解放奮鬥的愛國志士們在致以熱誠的敬禮;如果那朵花是在左右搖擺,那就可視為我在提勁兒唱着革命之歌、鼓勵戰士們前進啦!”
監獄中的審訊者問方誌敏:“你是否願意看見你的夫人和孩子?”他說:“我們愛情不壞,但我已被俘,只有拋下他們。”
當他得知自己的妻子和兩個孩子也被捕入獄時,他表示:“處在這事無兩全的時候,我只有走死的一條路”。於是,方誌敏拋下了母親、妻子和孩子慷慨赴死。

方誌敏烈士的母親金香蓮一直認為兒子沒有死,她相信總有一天方誌敏會領着紅軍打回來。這位英雄的母親解放前一直艱難地生活在烈士的家鄉江西弋陽漆工鎮湖塘村,住在一間被國民黨放火燒過10多次,門矮得只有低頭才能鑽進去的破茅屋裡,做飯、吃、住都在裡面。
因為窮,她睡覺從未蓋過被子。冬天,老人家總是腳下一個烘籠,手抱一個烘籠,身上搭一塊破布,靠在椅子上挨過漫漫長夜。
老人是個有骨氣的女性,要求家裡人堅決做到兩條:一、不討米要飯;二、不要國民黨的施捨。
當時,弋陽縣的國民黨縣長是方誌敏的同學,想救濟一下方母,總被老人堅決回絕。弋陽解放後,老夫人才得知兒子方誌敏早已犧牲了。建國後,黨和政府非常關心方老夫人的生活,請她搬到了南昌。因老夫人不識字,當時的江西省省長親自刻了一板“方誌敏母”的印章(後改為“方老太太”章),對她說:您如果有什麼困難,要什麼東西,隨便您到哪裡取,蓋一下這個章就行。但是,一直到去世,老人從未用過這枚印章,也從未提過什麼要求。

繆敏
繆敏在1927年6月嫁給了方誌敏。她原名繆細妮,繆敏是方誌敏給起的名字,含有二敏一心之意。
繆敏為革命曾兩次坐牢,後被黨營救出獄接到延安。全國解放後,她先後擔任了上饒地委組織部長、江西省總工會組織部長、江西省衛生廳副廳長。身為烈士遺孀、黨的高級幹部,繆敏平時嚴於律己,總是步行上下班,從不擺架子,常和普通百姓在路上聊天;她不要公家裝的電話,也不要公家出錢請的保姆,卻把省吃儉用積蓄的2萬多元錢,捐獻給了家鄉人民建校舍、築固堤,造福於後代子孫。
繆敏1977年去世,生前曾搜集整理了方誌敏烈士的遺著和革命鬥爭史料,撰寫了《方誌敏戰鬥的一生》。
繆敏和方誌敏共有過5個孩子,只有方明、方梅兩兄妹健在。孩子們繼承了父母矢志“清貧”的革命家風,如今仍是普普通通地做人,普普通通地生活。

兒子方明年幼跟着母親繆敏蹲大牢,他在獄中患重病,全身潰爛,多虧了姑媽接出他後賣了自己未滿周歲的孩子來買葯治癒了方明。病好後他東躲西藏、顛沛流離,直到延安派人營救才脫離了磨難。
1938年,方明就讀於延安保育學校;1947年在晉冀魯豫根據地入了黨。全國解放不久,方明作為烈士子弟被派往蘇聯留學,在莫斯科鮑曼工業大學學習坦克製造專業,和鄒家華、宋健等是同窗學友。
1958年,方明學成回國,組織上分配他到江西拖拉機廠搞技術工作,在這裡他以普通技術人員的身份兢兢業業幹了10多年。此後,他又供職於南昌的兩家中型企業,當過副廠長。
1983年,組織安排他到南昌市政協工作,後為南昌市政協常委。比起他的父輩,方明是喝過洋墨水的,後來又頂着一官半職,可他在艱苦環境中和戰爭年代裡養成的樸素習慣依然如故。滿頭花白的頭髮遮眉擋眼,一身漿洗得泛白的紅秋衣翻露在黑西服皺巴巴的衣領外,手裡老愛攥箇舊提包,誰見他也難同留學生、老革命的印象連在一起。就他這身裝束,已好多次被擋在省市機關的會場外。

解放後,繆敏和方誌敏的合成照片
女兒方梅,生於1932年12月,父親犧牲時才兩歲。母親去了延安,方梅便被寄養在弋陽縣樟樹墩鄉直源村的退役老紅軍吳西河家,並改名吳梅妮。
養父吳西河靠打長工為生,家裡非常窮。小時,方梅沒穿過棉襖套靴,連飯也難得吃飽一頓,為填飽肚子,她常到山裡采野生竹筍和蘑菇,到田裡撿田螺。解放後,才回到母親身邊的方梅,已是18歲的大姑娘了,卻是個目不識丁的文盲。
在母親任上饒地委組織部長時,方梅被送到上饒烈士子弟學校學習,後來轉到江西省立工農中學。1954年,方梅被下放到泰和縣一個農場當農工,幾年後到新成立的瑞金大學當圖書管理員。1962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的方梅被調到贛州航運局工作。1972舉家遷回南昌。1986年退休時,她是江西省航運局勞資科的主任科員、經濟師。

方誌敏的母親、岳母、妻子繆敏、女兒方梅的合影
從1981年起,方梅立志了解和挖掘父親的事迹,自費到方誌敏烈士生前戰鬥過的地方採訪考察,還利用節假日到紀念館等地參觀、收集資料。經過10年的努力,她已收集了百萬多字的資料,整理出20多萬字的素材,並先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工人日報》、《江西日報》、《名人傳記》等報刊發表了30餘篇紀念父親、宣傳烈士的文章。後來,她還完成了20餘萬字的傳記文學《方誌敏的人生》的初稿,這對於只上過4年半學校的方梅來說,意味着付出了超出常人百倍的艱辛。
如今,方誌敏烈士的第三代已經成長起來,兒孫們都憑着自己的工作自食其力了。
1991年8月,在北京舉行了方誌敏烈士的遺著《可愛的中國》一書再版重新發行儀式。方明、方梅兄妹應邀參加了這個隆重的儀式,並受到余秋里、楊成武、楊得志等領導同志的接見。兄妹倆在為紀念《可愛的中國》再版寫的一篇文章中寫道:
“爸爸雖然沒有為我們留下萬貫家財,卻留下了革命的《清貧》,教導我們作為一個革命者應該有的高尚情操,自甘清貧,不負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