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種子的命運與國運

2023年10月05日15:03:08 搞笑 5812

南宋君臣連同十萬兵將被蒙古人逼到海上,不能靠岸,情急之下,大臣陸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自盡。其他的君臣和兵將紛紛投海自盡,弄得海上浮屍綿延幾十里地。連同蒙古人都慨嘆南宋君臣的剛烈,後代人慨嘆,讀書的種子絕了。後代學問的出現和南宋以前的學問似乎不是一條支脈,有些背離讀書的初衷,甚至變成了被體制馴化的東西,也就失掉了讀書的種子。

讀書種子的命運與國運 - 天天要聞


如果把南宋以前讀書人看成是讀書的種子,那麼他們應該有心憂天下的情懷。他們讀聖賢書,要以聖賢為榜樣,學習聖賢的立德、立功、立言精神,而且要真的相信,真的去做。即便做了官以後,也會依據聖賢標準要求自己。當然,也有奸臣,只是為了賣國求榮,卻並不考慮身後事。大多數官員都是要修齊治平,要為皇帝分憂,甚至為了提意見冒死進諫。在他們的意識里,讀書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安邦定國,為皇帝分憂解難,為百姓謀福利。本身沒有什麼不對,也從來沒有產生懷疑。雖然沒幾個人能做到如此地步,就連皇帝也不一定能做到如此地步,顯得目標太過於高遠,但他們深信不疑,要朝着遠大的目標奮鬥。如此一來,讀書的種子們要依據聖賢書上的準則說話辦事,尤其要把自己的命運和國運聯繫起來。畢竟,聖賢書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最終指向是國運,而不是自己。不但要把自己的命運和家族命運聯繫起來,而且要和國運聯繫起來。甚至有些知識分子做官之後,要把自己命運等同於國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周朝建立之後,商的遺民伯夷和叔齊不食周粟,跑到首陽山隱居,採薇來吃,直到餓死,算是“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他們已經把自己的命運和國運聯繫在一起,沒辦法分開了。從屈原開始,就有了美政的理想,也有了把自身命運和國運聯繫起來的文學傳統。楚國滅亡了,屈原忠於國家,以身殉國。為了紀念他,同時也為了紀念這種忠君愛國的思想,人們要在端午節吃粽子,本身是一種祭祀的產物,卻成了懷念屈原的必備之物。

後代很多知識分子都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和操守,會忠君愛國,甚至在國家敗亡之際以身殉國。他們從小讀書受到的教育就是這種教育,雖然有“識時務者為俊傑”的說法,但他們非常執拗,早就把自身的命運和國運聯繫在一起。畢竟,他們讀了聖賢書要參加科舉考試,考中之後做官。要是考不中,可以隔三年再考。不管是考中的還是考不中的,都會讀書,也都會在書中獲得一些知識和文化,會讓讀書人的精神薪火相傳,也就是讓讀書的種子流傳下去。只是,很多讀書人考中之後,迅速適應官場的規則,迅速拉幫結派,貪污受賄,淪為祿蠹,哪裡還有讀書人的精神和氣質?

讀書種子的命運與國運 - 天天要聞

宋代重視讀書人,不殺議事大臣,限制皇帝權力的同時,給議事大臣們一定的言論自由權利,同時也給讀書人放寬了言論限制。雖然宋代君臣屢屢被人詬病,說他們重文輕武,經常吃敗仗,但宋代的文人們還是很厲害的,甚至可以帶兵打仗,而對待異族入侵問題的時候,出現了主戰派和主和派,到現在都沒有定論,到底是主戰派對還是主和派對。但不管是主戰派還是主和派,都是知識分子組成的,也都是本着為國家發展做貢獻的精神,提出意見來。即便最終陸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自盡,也在彰顯忠君愛國精神。沒有背叛和出賣,沒有苟且偷生。只是可惜了小皇帝的性命,還不懂事就已經以身殉國了,而且是被強迫的……

後代雖然出現過不承認朱棣正統地位的方孝孺,出現過“哭廟案”中被砍頭的一群書生,出現過為變法甘願犧牲的譚嗣同,出現過殉清的王國維,但這樣的人還是太少了,大多數讀書人都成了“識時務者”,成了隨波逐流的人,只要能保住性命,就可以苟且偷生,甚至要叛國投敵了。或許,讀書的種子真的沒有傳下去,只是出現了發育不良的乾癟的種子,才使得後代的讀書人愛惜自己的身家性命吧。他們似乎學聰明了,看到聖賢的高遠,甚至遠不可及,也就不去追求了,反而專註於眼前的福利,專註於自己的享受。於是,在朝的文人成了體制內混飯吃的庸庸碌碌之輩,參與派系鬥爭,同時要搜刮銀子,送出銀子,為自己謀福利,至於國家命運,只是一個口頭上的概念,卻並不當真。要是國家滅亡了,他們或者去邊遠地區做遺民,或者忙不迭地去新的朝廷做官,卻從來不會以身殉國。在野的文人一心謀求功名利祿,卻早已經失去了為民請命的精神,甚至已經失去了讀書人的獨立人格和操守,變成被體制馴化的功利之徒。

讀書種子的命運與國運 - 天天要聞

明清八股文的興起讓很多讀書人的思想受到了限制,也就不會有什麼命運與國運的聯繫了。他們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國家讀書。如此一來,命運與國運也就分開了,讀書的種子也就真的絕了。

搞笑分類資訊推薦

劉裕已經掌握大權,為何還要滅司馬懿後人滿門? - 天天要聞

劉裕已經掌握大權,為何還要滅司馬懿後人滿門?

談起三國這本書,相信大多讀者不會陌生,在這部四大名著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桃園三結義的兄弟情誼、更有爾虞我詐的勾心鬥角,而在《三國演義》之中,更是有着幾位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良將謀士,也正是他們的錦囊妙計相助魏蜀吳三國在亂世之中行程割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