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人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南昌起義,打響了獨立武裝反抗國民黨黑暗統治的第一槍,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人領導了本次意義重大的起義行動。
為了紀念南昌起義,中央軍委將這一天確立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

紅軍在成立之初,不僅擁有部分國民革命軍的底子,而且還有大量當地百姓加入紅軍的隊伍,因此兵力增長極快,巔峰時高達40餘萬。
然而,在遭遇國民黨五次重兵圍剿以及長征的艱難險阻後,紅軍兵力遭到巨大損失,直到抗日統一戰線建立、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人民軍隊才得到了發展的機遇。那麼,在被改編之前,紅軍究竟還有多少兵力?
紅軍接受國民政府改編
自1927年各地紅軍以星火燎原之勢紛紛成立後,紅軍便成為了南京國民黨政府的眼中釘、肉中刺。蔣介石為了剿滅紅軍力量,曾經多次調集重兵圍攻各大紅色根據地。

由於敵眾我寡,紅軍與國民黨反動武裝的作戰逐漸陷入不利局面,甚至有全軍覆沒的危險。迫於無奈,中央紅軍只能做出戰略轉移的決定,放棄建設數年之久的中央蘇區,向國民黨力量薄弱的西部地區進軍,這便是“長征”的由來。
1934年至1936年,紅軍長征部隊經歷了長達兩萬五千里的艱難征途,先後進行了380多次大小戰事,攻佔過的縣城多達780餘座,取得了難以計數的優秀戰果。
終於在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部隊抵達陝北,與當地紅軍勝利會師,萬里長征落下帷幕。

當蔣介石得知紅軍主力齊聚陝北時,他心頭自然是十分惱火,因此親自乘專機飛至陝西西安,試圖親自監督張學良“剿共”。
但令他所料不及的是,張學良對於當初“九一八”事變的不抵抗政策耿耿於懷,再加上東北軍入關後長期背負罵名,張學良便產生了以“兵諫”逼迫蔣介石“放棄剿共,一致抗日”的想法。
1936年底,張學良聯合楊虎城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最終成功令蔣介石被迫公開表示:暫且放棄對中共的敵對政策,一致對外建立抗日統一戰線。
中國共產黨對蔣介石的轉變表示歡迎,並表示紅軍願意接受國民政府改編,以國民革命軍的身份投身於抗日大潮之中。

改編時的紅軍兵力之謎
毫無疑問,在接受國民政府改編之時,剛剛經歷了長征的紅軍必然遭受了巨大的兵力損失。根據紅軍戰史統計,在長征路上犧牲的營級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若是他們沒有犧牲,日後都必然成為我黨、我軍中的精英人物。

紅軍精英尚且損失慘重,就更不用說普通的戰士們了。紅四方面軍在長征出發時,曾經擁有多達10餘萬人的兵力,然而最終能夠成功抵達陝北的僅有大約1.2萬餘人,幾乎是九死一生。
不過,關於陝北紅軍接受改編的人數究竟為多少人這一問題,不同資料給出的答案也有較大差別。

在《彭德懷自述》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當時紅軍主力為三萬兩千餘人……改編後,紅一方面軍主力一萬四千人編為115師,林彪任師長;紅二方面軍主力六千人編為120師,賀龍任師長;紅四方面軍主力八千人編為129師,劉伯承任師長;剩餘四千人編為陝北警備團,保衛陝北中央。”
然而在《解放戰史簡編》中,該資料明確提出當時陝北紅軍總兵力高達4.5萬餘人,而改編後的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下轄115、120、129三大主力師。
《解放軍百年大事記》也採用了這一說法,並表示蔣介石有意限制了八路軍的編製規模,以此來減少國民政府對八路軍的軍餉裝備費用投入。

陝北紅軍兵力規模
從蔣介石對八路軍的態度來看,南京國民政府有意限制八路軍規模的說法應當是切實可信的。
實際上從1939年起,八路軍從國民政府那裡獲得的軍餉物資補給就已經逐步減少,到了1940年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時,蔣介石更是驚恐於八路軍規模的成長速度,直接切斷了絕大多數補給。

因此,我們大體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紅軍在被改編為八路軍之前的兵力,很可能大大超出了八路軍剛建立之初的兵力規模,也就說在名額有限的情況下,有一部分紅軍戰士並未獲得八路軍的編製。

關於這點,延安方面在1937年6月發給彭德懷、葉劍英等人的電報中也有體現。延安方面表示:
“經協商,紅軍爭取到三個正規師編製,每師名額為一萬五千人,共四萬五千人,八路軍總部編製三千人。在八路軍編製外,各地保安部隊編一萬人,此外老弱病殘婦女以及機關文職人員約三四千人,需另設法安置。”

通過這封電報,我們大概可知,所謂4.5萬人只是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的部分。
在此之外還有無法容納進八路軍的各地保安部隊、先前長征中負傷致殘的老兵、紅軍文職人員等等,他們累計起來的人數在1.4萬人左右,因此比較確切的答案是:當陝北紅軍接受國民政府改編時,其總兵力規模在5.9萬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