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薑母鴨,適合秋冬季進補,滋而不膩,溫而不燥,你吃過嗎?

廈門菜是福建菜中的閩南菜的代表,味道以清鮮、甜香為主,擅烹海鮮,調料多加入蝦油、蝦醬等提鮮,常見的烹飪手法以溜、蒸、炒、煨、燉為主,紅糟、白糟等也是閩南菜的一大特色,以佛跳牆、廈門特有的醬油水海鮮、白灼章魚等最為出名。客家菜在廈門的影響也非常大,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吃到地道的客家菜,客家菜原料以肉類為主,追求原汁原味,清淡可口,富有營養且利於養生。很多遊客來廈門,最難忘的應該算是這裡的美食,比如廈門薑母鴨。“薑母鴨”可謂是美食中的葯膳,尤其適合秋冬季進補,滋而不膩,溫而不燥,寒冷的冬天吃完後能感到通體溫暖。

廈門薑母鴨

薑母鴨這道美食發源於閩南地區,是閩南地區最受歡迎的食補小吃之一。據《中國葯譜》及《漢方藥典》兩書所記載,為保君王龍體,商代有位名醫叫做吳仲,利用麻油、燒酒再加上姜燉煮鴨肉,湯汁香而味鮮,甘甜中帶着些許姜的辛辣感,吃下之後可以提振精神,並且全身感到血氣通順,舒暢無比,被視為是滋養進補佳品。後來流傳至民間,成為一款名菜。生薑也叫薑母,所以這道菜被稱為“薑母鴨”。“北有烤鴨,南有薑母鴨”在廈門久居的人,必定吃過薑母鴨。一道美味溫補的薑母鴨,物美價廉,是客居廈門人的專屬享受。

廈門薑母鴨

薑母鴨選用番鴨製作,有干湯之分,台灣地區的薑母鴨近似湯煲,而泉州一帶則習慣干香的吃法。干湯各成一派,但原料的選用都是鮮嫩的番鴨。另外,各家選料、火候和料理方法的不同,薑母鴨也各有其味。由於薑母鴨在烹飪過程中不再調味,所以腌制時要下足功夫。首先用鹽和味精對鴨子進行按摩,鴨肉的入味全靠此舉,之後抹上醬油、兩種姜粉,細細抹勻,再添上花雕、米酒,一來去腥,二來增香。薑母鴨的獨特口感與風味,有50%取決於薑母的烹飪狀況。在烹飪的過程中,薑片的大小與厚度如果不達標,就會出現燒焦或者煮不透的情況。為此當地人製作薑母鴨始終堅持手工切姜,嚴格把控薑片的大小與厚度,確保每一份成品中,薑片的口感也能和鴨肉一樣美味!

廈門薑母鴨

做好後的薑母鴨剛端上來,香味和熱氣一起湧出,忍不住立刻夾起一塊,吹了吹就送入口中。薑母鴨呈現的色澤紅亮,生薑加入後的味道更加醇厚,汁水也特別濃郁。入口以後感覺鴨肉香糯,但是又不膩口。冬季熱熱的來上一份,鮮嫩Q彈的肉質,連薑片都入味好吃,既能滿足吃肉的大快朵頤,又能暖身暖心,滋補養生。越是傳統和久遠的東西,就越容易深入人心。經過長時間的燉煮,濃郁的老薑味深入鴨肉之中,嘗上一口,古早的味蕾記憶湧上心頭。

廈門薑母鴨

記憶里,母親總會笑眯眯地把大大的鴨腿夾給我。鴨腿肉多皮嫩,沾染着薑黃色的湯汁,大口咬下,任肉香侵佔口腔,沉浸其中。經過高溫淬鍊過的薑母鴨,入口那份溫熱的焦香濃郁,混合了鴨油和麻油的香,姜本身的辛辣已經完全消失,只剩下了耐嚼的質感和微微的甜,多麼壯闊而又立體的口感。最重要的是,還特別的下飯!小夥伴們,廈門薑母鴨,適合秋冬季進補,滋而不膩,溫而不燥,你吃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