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老百姓過日子,廚房就是個小天地,裡面藏着不少學問。就說這和面吧,看似簡單,實則門道多多。
其中,加冷水還是熱水,那可是直接影響着做出來的麵食,口感和模樣。
先講講冷水和面。用冷水和面,是最常見的做法。像做麵條、餃子皮這些,冷水和面就很合適。為啥呢?因為冷水,能讓麵粉里的蛋白質充分吸水,形成麵筋網絡 。
這麵筋就像麵條和餃子皮的“筋骨”,讓它們更有韌性,煮的時候不容易爛,吃起來口感爽滑有嚼勁。
我記得有一回過年包餃子,我媽一大早就開始忙活。她把麵粉往盆里一倒,水龍頭擰開,那冷水“嘩嘩”就流進盆里了。她一邊加水,一邊用筷子攪和,不一會兒,麵粉就變成了絮狀,然後上手揉成麵糰。
麵糰揉好後,表面光滑,就像個白白胖胖的大饅頭。我好奇地問:“媽,為啥不用熱水呢?”我媽笑着說:“熱水和面,餃子皮軟趴趴的,下鍋就容易破,冷水和面,餃子皮才有勁兒,包的時候好捏,煮出來也好吃。”
後來,包好的餃子下了鍋,煮了好幾分鐘,撈出來一個個完整飽滿,咬上一口,那叫一個香。
再說說熱水和面。熱水和面做出來的麵食,口感和冷水和面的完全不一樣。像做燙麵蒸餃、烙餅的時候,就適合用熱水。
用熱水和面,麵粉里的澱粉會糊化,蛋白質也會變性,這樣做出來的麵食更軟糯,容易消化。
有一次我想吃烙餅,就自己動手試試。按照網上的教程,燒了一壺熱水,往麵粉里慢慢倒。這一倒可不得了,麵粉瞬間就變了樣,熱氣騰騰的,我趕緊用筷子攪拌,可還是被燙到了手指。
等稍微涼了點,我才開始揉面,這麵糰揉起來比冷水和的軟多了。把麵糰分成小塊,擀成薄餅,放上調料,再捲起來,重新擀成餅狀,放進鍋里烙。
沒一會兒,廚房裡就瀰漫著餅的香氣。出鍋的烙餅金黃酥脆,咬一口,裡面軟軟的,特別好吃。這要是用冷水和面,可就做不出這種口感。
還有一種是溫水和面,水溫大概在30到40攝氏度左右,這溫度就跟咱體溫差不多。發麵的時候用溫水最合適,因為這個溫度,是酵母最喜歡的,能讓酵母快速繁殖,麵糰發得又快又好。發好的麵糰用來做包子、饅頭,蓬鬆宣軟,麥香十足。
有一回我想做包子。先用溫水把酵母化開,再倒進麵粉里。一邊倒一邊攪拌,等麵粉成絮狀了,就開始揉面。揉好的麵糰蓋上保鮮膜,放在溫暖的地方發酵。
大概過了一個小時,麵糰就發好了,體積變成了原來的兩倍大,裡面全是蜂窩狀。我把麵糰揉一揉排氣,分成小塊,包上餡料,放進蒸籠里蒸。蒸好的包子白白胖胖,咬一口,鬆軟香甜,特別有成就感。
所以說,這和面加冷水還是熱水,學問可大着呢。咱們做飯的時候,根據不同的麵食,選擇合適的水溫,就能做出各種美味的食物,讓一家人吃得開心滿足。
以後再和面,您可得多琢磨琢磨水溫這事兒,保准能讓您的廚藝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