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翔小籠是上海一張美食名片,來自五湖四海的老饕堅信,沒吃過南翔小籠不算到過上海;滑稽戲代表着上海本土曲藝之聲,說學逗唱的藝術傳承在一代代上海人心田耕種陪伴一生的“笑天地”。
如今,兩大非遺將攜手《蒸蒸日上》,用一出大型原創滑稽戲講述南翔小籠的前世今生。11月22日,該劇將在上海南翔印象城開心麻花劇場首演,並於明年1月4日移師上海天蟾逸夫舞台。
點的是良心,攏的是民心
一屜小籠,回味無窮。今日上午,嘉定區南翔鎮人民政府與上海獨腳戲藝術傳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劇團)合作共建儀式在南翔鎮智地黨群服務中心舉行。會上,“上海笑天地”南翔站揭牌。未來,雙方將以獨腳戲、滑稽戲藝術為紐帶,一同傳承滬語、保護方言、促進文化交流合作。
《蒸蒸日上》圍繞南翔小籠發展史,通過一家點心店的歷史變遷和兩戶人家幾代人的命運糾葛,串聯起上海南翔小籠一百多年的發展史。總出品人、領銜主演潘前衛說:“點心點心,點的是良心;小籠小籠,攏的是民心。”
考驗一台滑稽戲的“含笑量”,除了噱頭和“笑果”,關鍵是劇本是否經得起推敲,人物能否深入人心。執導該劇的是滬上知名笑星舒悅,他透露,《蒸蒸日上》會加入戲曲鑼鼓、流行歌曲等元素:“要吸引年輕人的目光,就要打破滑稽戲的傳統套路,力爭做到一分鐘一個包袱。”
現場,舒悅還分享了自己品嘗小籠包的“私家教程”:“吃小籠包不要拿筷子,要拿扇子。一屜小籠上來,滾滾燙,扇一扇、涼一涼。再用三個手指頭捏住最上面,提起來,能看到半透明皮子里湯汁在晃動。咬一小口,吹吹吹,吸溜一點湯汁,然後蘸醋一口悶。”在他看來,品小籠包和賞滑稽戲異曲同工,最要緊是細膩有回味。
拼的是用心,靠的是匠心
為《蒸蒸日上》“保駕護航”的有一眾名家大咖,滑稽表演藝術家王汝剛特別擔任藝術顧問並受邀出演,他為此翻閱超過30本講述南翔小籠技藝的書籍,試圖探尋“小籠里的大學問”——最早南翔沒有小籠,只有大包。清代同治年間,有個叫黃明賢的人在南翔鎮開了一家點心店,他天天挑着饅頭到古漪園叫賣,饅頭味道好,生意很火爆。後來,同行聞風而動,大肉饅頭不稀奇了。他就採用薄皮、以大改小,首創了小籠包,流傳至今已有150年的歷史。
正宗的南翔小籠,一兩麵粉能做12個,合格的小籠包頂上的褶皺不能少於14個。雖然南翔小籠的製作工藝要追溯到很久之前,但長久以來都是點心師傅口傳心授,憑經驗和手上那點功夫來傳承。直到後來企業走上正軌,採用量化的科學方法把秘方固定下來,被國家收藏。
從南翔做出口碑,到紮根城隍廟漸漸發展成上海美食品牌。王汝剛感慨,無論是非遺美食南翔小籠,還是非遺曲藝滑稽戲,技藝傳承和文化傳承歸根到底靠的就是“匠心精神”。而這部用滑稽戲唱出的“小籠包”逆襲之路,也將通過對南翔小籠創牌、毀牌、樹牌、鑄牌的藝術展示,讚揚那些在民族品牌背後堅守的非遺傳承人。
該劇由王之昕、劉晨聯合編劇,陳靚、薛文彬聯合主演,龔仁龍、張國慶等受邀主演。(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