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又是我破的世界未解之謎了,因為網上並沒有說出本質的解答。
東西方飲食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異
西方飲食特點就是簡易,只為了填肚子及補充營養,還有一點就是易貯藏。
而東方飲食特點就是享受,極為講究味道口感。
那麼為什麼理念相差那麼大呢?
想要知道原因就得追溯源頭,首先可以肯定這飲食文化不是剛剛形成的,所以想知道源頭就得了解東西方古代差別最大的是什麼。
我還是得把我的那套搬出來,其實主要是因為性格所致,是否覺得不可思議?
沒關係我再用邏輯把它們連接起來給大家看看,大家再自己來判斷就行了。
因為儒家思想熏陶了中國人已經幾千年,所以我們大多數人普遍都是謙虛包容的,所以不容易分裂所以中國古代的平均每一個朝代時間都比較長,普遍都有幾百年的一個朝代,所以百姓都能安居樂業,有足夠多的時間享受生活。
而西方則不同了,西方沒有儒家思想,所以他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誰都容易不服誰,也就差不多誰都想當老大,所以西方一直都在打仗,一直都在吞併然後不久又分裂。
而生命至關重要,所以食物必須為生命讓步,為打仗讓步,所以他們就要經常準備大量易攜帶的食物,戰亂時期製作食物耗時越久越不划算,因為不是去打別人,就是可能被別人打的過程中,可以說烹飪和吃東西時間長了是會增加風險的,而且打仗和準備措施都要花費大量必要的時間(比如造兵器,造船),而最為關鍵的是享受味蕾是建立在溫暖舒適且長期安全的狀態下才會追求的,起碼是各項基礎條件都能滿足才能追求食物上的高端愉悅的,而經常戰亂就不具備這樣的狀況,起碼老百姓不具備,你們可別以為歐洲古代比中國古代富裕,中國可是一直領先全球的,只是最近一兩百年摔倒了而已,所以古代他們就更加不可能有味蕾的追求。
所以烹飪和食用時間短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他們食物的重點就是夠營養且方便快捷易攜帶及貯存,一切以打仗為中心。
他們的食物並不是為了享受而產生的,可以說他們的食物只是打仗的工具之一而已,起碼古代是的。
雖然現代西方食物多了一些花樣,但是他們的食物理念還是保存了下來。
全網你已經很難找到像我這樣的邏輯原創科普了,所以可不可以不白嫖?[流淚][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