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烏克蘭?剛果用礦產換美軍出兵,中國70億美元投資打水漂?

新能源時代,誰掌握了礦產,誰就掌握新的未來。

可最近,非洲大陸的礦產爭奪戰上演了一出令人咋舌的 “農夫與蛇” 戲碼!

剛果(金),這個曾靠中國投資擺脫貧困的國家,竟然學起烏克蘭玩起 “礦產換安全”,把中國價值 70 億美元的礦產協議拋在一邊,轉頭向美國大兵敞開懷抱。

曾經一貧如洗的剛果(金),在中國投資剛見成效時就想 “卸磨殺驢”,

難道中國在當地的巨額投資真的要打水漂嗎?

中國投資撐起半邊天

說起剛果(金),很多人對它的印象就是 “窮”,但其實它地下藏着寶貝 —— 全球最豐富的鈷、銅等關鍵礦產資源。

這些資源有多重要?現在滿大街跑的新能源汽車,手機里的鋰電池,都得靠鈷來 “續命”。

而中國企業在剛果(金),已經牢牢掌控了全球最大的兩座鈷礦,可以說,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崛起,離不開這裡的礦產;

反過來,剛果(金)能從 “非洲窮國” 變成 “礦產出口大戶”,背後也全是中國企業真金白銀的投入。

早在 2007 年,中國就開始在剛果(金)布局。中資企業帶着資金、技術和設備,在當地建起了現代化礦山、冶煉廠和公路鐵路。

據統計,過去十年間,剛果(金)的銅產量增長了三倍,鈷產量也近乎翻倍,這背後 90% 以上的投資都來自中國。

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中國企業扛着政局動蕩和疾病流行的風險去修路開礦,剛果(金)至今可能還在靠賣原始礦料換外匯,連公務員的工資都發不出來。

但最近,剛果(金)突然變了臉。

今年 2 月,該國宣布實施為期 4 個月的鈷出口禁令,理由是 “提振鈷價”。

明眼人都知道,這背後多少有點想拿捏中國的意思 —— 畢竟中國是剛果(金)鈷礦最大的買家,禁令一出,全球鈷價立馬漲了 15%,中國電池企業的成本壓力陡增。

可更讓人沒想到的是,禁令還沒到期,剛果(金)又放出風聲,要繼續收緊出口,同時向美國拋出了礦產合作的 “橄欖枝”。

突然 “反水”

4 月,剛果(金)總統齊塞克迪派代表團赴美,提出了 “礦產換安全” 的協議構想。

核心意思是:美國派兵保護剛果(金)的礦區和運輸線,作為回報,剛果(金)將優先向美國供應鈷、銅等戰略礦產。

這招簡直是照搬美國在烏克蘭的套路。

當年特朗普政府就想和烏克蘭簽類似協議,用 “安全承諾” 換取稀土等資源,可惜沒談成。

如今剛果(金)主動送上門,特朗普政府自然喜出望外,立刻表示 “已展開磋商”,還承諾讓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牽頭投資剛果(金)的礦業和基建。

剛果(金)為啥突然轉向美國?說白了,還是想在中美之間玩平衡。

一方面,中國投資佔了剛果(金)礦業的大頭,當地人擔心 “被中國壟斷”;

另一方面,美國近年來加大了在非洲的戰略布局,公開宣稱要 “對抗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

剛果(金)的政客們覺得,有了美國撐腰,既能從中國那裡要更多好處,又能傍上 “世界警察” 保障安全,簡直是 “兩頭通吃” 的妙棋。

但剛果(金)可能打錯了算盤。

美國的 “安全協議” 靠譜嗎?

先不說美國有沒有真心幫它守護礦產,單看美國在非洲的 “前科” 就知道這事懸。

比如,美國在尼日利亞承諾打擊海盜保護石油設施,結果派了幾架偵察機轉了幾圈就沒下文了;

索馬里美軍基地倒是建了不少,但當地海盜依然猖獗。

更關鍵的是,美國企業去剛果(金)開礦,真能像中國企業那樣 “接地氣” 嗎?

中國企業在剛果(金)修路開礦時,都是自帶施工隊、自建電廠水廠,甚至連工人的瘧疾防治都管。

而美國企業習慣了 “高端操作”,動輒要求剛果(金)政府先修好公路鐵路,再解決電力供應,否則免談。剛果(金)政府哪有這能力?

說白了,美國所謂的 “投資”,大概率是想空手套白狼。

用幾張 “安全承諾” 的空頭支票,換剛果(金)的低價礦產,順便擠走中國企業,給自家軍工集團和礦產巨頭鋪路。

眼看剛果(金)向美國獻媚,最着急的可能是那些唱衰中國投資的人。

但實際情況可能並沒有那麼糟。

中國的 70 億美元投資會打水漂嗎?

首先,中國在剛果(金)的投資大多是長期協議,這些項目都經過剛果(金)議會批准,受國際法保護,可不是說撕毀就能撕毀的。

其次,剛果(金)的礦業已經深度依賴中國產業鏈

舉個例子,剛果(金)出口的鈷礦 90% 都是粗加工的鈷鹽,必須運到中國的精鍊廠提純後才能用於電池生產。

美國就算拿到了鈷礦,短期內也找不到能替代中國的加工渠道。

更何況,中國企業在剛果(金)僱傭了超過 10 萬名當地工人,培養了大量技術人才,這些都是美國企業短期內無法複製的 “軟實力”。

最重要的是,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從來不是 “零和博弈”。

我們歡迎其他國家參與非洲開發,只要是真正幫非洲發展的合作,中國都持開放態度。

但剛果(金)要是以為靠美國就能擺脫對中國的依賴,那就大錯特錯了。

看看南非埃塞俄比亞等國,哪一個不是在與中國合作中實現了經濟騰飛?

靠 “傍大國” 搞平衡或許能得一時之利,但長遠來看,只有踏實搞基建、促就業,才能真正擺脫貧困。

結語

剛果(金)的 “礦產換安全” 鬧劇,本質上是非洲國家在大國競爭中的一次迷茫試探。對中國來說,這既是挑戰,也是一次提醒。

我們在非洲的投資不能只盯着礦產,更要幫當地築牢自主發展的根基,才能避免 “農夫與蛇” 的悲劇重演。

對此,大家怎麼看呢?

免責聲明:該文章的內容和圖片,均來源於機構官網、媒體網絡和第三方平台等公開信息,如有侵權、信息有誤或其他異議,請聯繫本人修改或刪除

信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