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焦煤西山煤電重塑能源產業新圖景

  初夏時節,萬物盎然。在地心深處與藍天白雲之間,一場顛覆傳統的綠色革命正在山西焦煤西山煤電激昂上演。這家傳統能源企業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鐫刻在每一寸土地上。

  黑色基因的綠色重構

  清晨的東曲礦,晨光穿透工業建築的輪廓,洗選矸石經過特殊工藝製成的膏體,正以每分鐘2.5立方米的速度注入採空區,如同大地的“微創修復手術”。

  在杜兒坪礦62711工作面,“110工法”正在掀起一場顛覆性革命。切頂卸壓沿空留巷技術,讓原本作為支撐結構的煤柱重獲新生。隨着智能設備的精準運作,30萬噸沉睡的煤柱資源被安全采出,改寫了煤礦開採的傳統定式。與此同時,馬蘭礦10604工作面,高水材料以每小時6米的速度構築起堅固的“地下長城”。這些創新技術讓傳統煤礦從資源消耗者轉變為生態守護者。

  黑色“傷疤”的綠色重生

  曾經,1500萬噸年排矸總量形成的矸石山,是礦區揮之不去的“傷疤”。如今,在西銘礦,環保工作人員精心覆蓋的矸石基生態土,保水率提升40%,讓草木成活率超過九成。

  屯蘭礦的智能分選生產線,將每天2400噸煤矸石變廢為寶。這些曾經的廢料,經過分選加工後,成為華通水泥廠的優質原料,轉化為建築骨料。官地礦生態制磚廠內,機械臂有節奏地抓取着矸石磚,年產量上百萬塊的生產線,每年能消耗數萬噸矸石。

  在矸石治理攻堅戰中,西山煤電累計投入11.2億元,對10座矸石山進行生態修復,如今,6座矸石山生態公園拔地而起。

  礦井廢水的綠色新生

  走進屯蘭凈化水廠,智能加藥系統正在演繹着現代科技的精妙。“現在加藥就像智能點菜,系統會自動配比出最優方案。”工作人員手持電子巡更器,輕鬆監測着系統數據,這樣的智能化改造已在5座標杆廠落地生根

  官地礦污水廠內,陶瓷膜設備正在高效運轉。環保衛計中心主任范松帥介紹道:“這套裝置無需投加傳統藥劑,藥劑成本低至1毛錢,但懸浮物去除率卻能提升至98%,出水水質達到地表Ⅲ類標準。”

  自2021年以來,西山煤電投入數千萬元實施污水處理廠升級工程,創新構建"標杆引領+全域覆蓋"創建模式。42座完成標準化改造的污水廠,累計減排COD超55噸,年達標處理水量2250萬噸。

  記者 張秀麗 太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