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吳恩慧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為建設金融強國時代命題提供了根本遵循。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中國金融業亟需以潮頭之思、革新之志構建既符合現代金融發展規律、又契合中國式現代化的金融價值體系。
5月8日,由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主辦的“善本金融與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金融監管部門、學術界以及金融機構的專家圍繞“善本金融”理念與中國特色金融發展的理論邏輯、實踐路徑及創新方向展開深入探討。
會上,浙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陸建強表示,“善本金融”作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新範式,其緣起是“時代召喚、實踐需求和政治要求”,從社會價值視角重塑金融價值,擘畫了一條以功能性為引領的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其內涵是“以善為魂,以數為用”,形成了一套以社會價值立命、“善數融合”的金融發展邏輯,開啟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的創新實踐。
時代命題下,“善本金融”的價值重塑與範式升維
如何從時代精神的高度、從國家社會發展的維度看金融的價值和發展方向,是金融理論創新和實踐的最基本向度。當前,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視野下,要從“從金融看金融、從經濟看金融”,走向“從社會看金融、從政治看金融”。
近年來,浙商銀行以“善本金融”為指引,堅持金融功能第一性,讓金融服務資源更多地聚焦與正向正行的社會主體,讓金融的發力方向與社會發展方向同頻同向。
研討會上,陸建強談到,其切身感受到當前金融業面臨三大變局:一是基於回歸服務初心的功能定位變局,就是如何突顯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二是基於數字技術的數智化業態變局,就是如何實現金融的數字化轉型,以客戶為中心全面重塑金融邏輯;三是基於存量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時態變局,就是如何突破原有規模效益的路徑依賴,開啟金融高質量發展新境界。
浙商銀行“善本金融”理念和實踐,從社會價值視角重塑金融價值,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提供了新的範式。陸建強把其內涵概括為“以善為魂,以數為用”:“以善為魂”延伸出善本金融實踐體系,從金融的社會角色覺醒、服務場景下沉、業務邏輯變革、資本向善、機制助善、文化揚善六大向度實踐探索,一體構建善本金融生態;“以數為用”延伸出鏈式生態金融的服務模式,將金融服務與產業生態鏈緊密相連,構建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範式。
他進一步表示,浙商銀行紮根一線的生動實踐和理論探索已結集為《善本金融·中國特色金融發展新範式叢書》。叢書圍繞“善”即善本金融,“數”即以數字化為依託的鏈式生態金融,“價值評價”即金融價值評價體系,“文化”即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四條主線展開。“善”要以“數”來驅動和放大,“數”要以“善”來矯正方向,“價值評價”和“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則是相互保障落地的重要支撐,四條主線之間相輔相成。該叢書目前已出版四本,未來還有五本將陸續面世。
共話“善本”,引領中國特色金融發展新格局
研討會上,與會專家紛紛表示,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中,金融不僅是經濟發展的“血脈”,更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站在時代潮頭審視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既要有建設金融強國、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視野,又要有服務民生福祉的細微洞察。
談到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作用,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李東榮強調,金融文化是金融體系的“靈魂”,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應兼具歷史傳承性與時代創新性:既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誠信為本”“義利並舉”思想,也要吸收現代金融治理的科學理念。針對“善本金融”理念,他評價道:“這一實踐體現了金融機構對‘金融為民’宗旨的深刻理解,通過將社會責任融入商業模式,為破解普惠金融‘最後一公里’難題提供了新路徑。”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對“善本金融”所倡導的金融價值觀表示認可。他認為,金融業發展需要滿足國民經濟多樣化的融資需求,必須有商業性、政策性、開發性、合作性金融的協調配合發展。“善本金融”的目標是強調服務於社會價值,而非單純追求盈利,倡導資本向善、財富向善和科技向善,其路徑如“金融顧問制度”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善本信用”探索符合國情的信用評價體系,具有很高的實踐意義,是促進中國特色金融發展的有價值嘗試。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黨委書記顧良飛則從中華傳統文化的角度表達了對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看法。他認為,浙商銀行提出的“善本金融”理念以“善”為初心(服務實體、普惠民生),以“本”為根基(資金融通、資源配置),可以實現金融功能性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從“重信守諾”到“風險防控”,從“義利並舉”到“監管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治理智慧,正在通過“善本金融”的四大實踐體系(金融顧問制度、縣域金融生態、浙銀善標、善本信託)轉化為生動的行業實踐,為金融回歸本源提供了創新範式。
當天,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原副局長、一級巡視員王宇,中國人民大學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關偉,中國銀行研究院院長陳衛東,中國經濟出版社、中國石化出版社黨委書記毛增余,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發展與監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張健華,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黨委委員、院長助理、《清華金融評論》執行主編張偉,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周道許,浙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殷劍峰分別圍繞活動主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與見解。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善本金融”理念的提出與實踐,正是對金融機構、金融服務的定位,對金融與社會間的深刻關係,以及金融對市場主體推動作用的反思;對中央“八個堅持”“六個強大”“五要五不”等一系列精神的貫徹落實;對小微、科創企業“雪中送炭”、對鄉村振興“精準滴灌”、對綠色發展“保駕護航”的具象行動。“善本金融”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提供了鮮活的註腳——它證明,金融的“善”與“利”並非不可兼得,通過制度創新、技術賦能、文化培育完全可以實現“美美與共”。(浙商銀行供圖)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