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超市裡堆滿貨架的商品,一邊是證券大廳內綠油油的線路圖,這家糧油巨頭金龍魚正在經歷的冰火兩重天。曾經比肩茅台的超級黑馬,如今正上演着中國商業史上最慘烈的市值蒸發。
金龍魚的崛起之路
中國城鎮食用油消費量在1990-2000年間暴漲800%,金龍魚恰逢其時地卡住了消費升級的咽喉要道。
到2005年,其市佔率已突破40%,相當於每10個中國家庭,就有4個在用金龍魚炒菜。但鮮為人知的是,這個“國民品牌”的老闆是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
這個商業教父級人物,從糖業做到酒店帝國,再到打造糧油王國,其商業版圖橫跨三大民生剛需賽道。
2020年10月,深交所的鐘聲響起時,金龍魚締造了A股神話:發行價25.7元,半年狂飆467%,市值巔峰觸及7865億。相當於2.3個伊利、1.8個雙匯,糧油賽道從未見過如此瘋狂的估值。
當時資本市場的邏輯看似完美,14億人每天三頓飯的剛需,40%的市佔率,83家現代化工廠,8722個終端網點
但危機早已埋下伏筆。翻開招股書就會發現,這個“油茅”的毛利率常年徘徊在10%左右,凈利率更是不足2%。相比之下,茅台毛利率91%,農夫山泉也有55%。
信任危機開始崩塌
隨着近幾年的負面新聞爆發,金龍魚在人們心中的信任也隨之崩塌。
2020年上市前夕,某檢測機構曝出金龍魚部分進口油含未標識的轉基因成分。
這記悶棍直接打碎“健康糧油”的人設,儘管公司緊急下架產品,但消費者心中已種下懷疑的種子。
緊接着2023年,職業打假人王海揭露其調和油比例造假。廣告中吹噓的黃金比例,實際連小學數學題都不過關。中國糧油學會一紙聲明,讓這個營銷神話淪為行業笑柄。
2024年7月,一則“運煤油罐車未清洗就裝食用油”的視頻引爆全網。雖然公司堅稱流程合規,但社交媒體上“今天吃的是煤油味菜”的段子瘋狂傳播。數據顯示,事件後其線上銷量暴跌43%,商超渠道堆滿臨期產品。
三招挽救但是效果甚微
面對雪崩式的信任危機,金龍魚在2024年底祭出三個補救的大招,第一就是1. 55億吞下魯花。
這場“食用油世紀併購”震驚業界,金龍魚以26.64%股權將魯花收入麾下,市佔率直逼45%。但細看交易結構,雙方約定保持品牌獨立。明眼人都知道,這就是個“花錢買平安”的防守策略。
魯花在花生油賽道的優勢,恰是金龍魚的短板。但問題在於,花生油只佔食用油市場18%的份額,且魯花自己正面臨多力、長壽花的圍剿。這就像用金條買救生圈,代價高昂卻未必能救命。
第二向中央廚房進發,全國25個央廚項目看似宏偉,實則暗藏玄機。杭州央廚旺季產能利用率達90%,淡季卻跌到35%。更糟的是,預製菜賽道早已擠滿叮咚、盒馬等新勢力,金龍魚要講的新故事,別人三年前就開始寫了。
第三死磕餐飲渠道。但餐飲業平均90天的賬期,讓現金流本就吃緊的金龍魚雪上加霜。有供應商透露:“現在給酒樓供貨,回款比農民工討薪還難”。
解剖這隻“油茅”的財務骨架,會發現三大先天缺陷:
首先是原材料被限制。大豆、棕櫚油全靠進口,國際價格打個噴嚏,金龍魚就要重感冒。2023年全球糧價波動,直接吃掉其15%的凈利潤。
其次8722個銷售網點聽着威風,但每個終端都要支付陳列費、促銷費。
最後創新乏力。當魯花推出高油酸花生油,多力發力葵花籽油時,金龍魚還在死磕調和油。產品程度嚴重老化。
當超市貨架上的金龍魚從"必買清單"跌入"促銷專區",就是這個商業帝國最大的教訓。市場佔有率可以用資本買來,但買不回消費者的信任。
畢竟,商業的本質從來不是財務報表上的數字遊戲,而是千萬個中國家庭廚房裡,那勺冒着熱氣的安心油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