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億人口的國家,一個經濟總量是另一個的近5倍——這樣的對比,讓人忍不住想看看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經濟總量的差距:印度追不上中國的影子
2024年,印度的GDP總量達到了3.85萬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大約是27.9萬億,增長速度是6.7%,這個數字在全球主要經濟體里算是相當不錯的。但要是和中國比,差距就大得嚇人——中國同期的GDP總量是134.9萬億元人民幣,幾乎是印度的5倍。換句話說,中國一年的經濟總量比印度多出整整一個日本的經濟規模。
再看看人均GDP,印度只有2742美元,而中國是1.34萬美元,差距接近5倍。這種差距不光體現在數字上:中國的高鐵總里程超過4.2萬公里,佔全球的三分之二,而印度還在為火車掛滿人的場景頭疼;中國農村的5G基站覆蓋率達到98%,印度卻有3億人用不上穩定電力。
印度高增長背後的問題
2024年印度的物價漲得厲害,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漲幅超過6%,土豆價格一年漲了50%,底層10億人每天的生活費不到2塊錢人民幣。這種“一邊跑一邊流血”的增長,讓國際機構都下調了對印度的增速預測,從7.2%降到6.6%。
莫迪政府2014年推出的“印度製造”計劃基本失敗了。製造業佔GDP的比例從2020年的15%跌到14.3%,失業率創下45年新高。反觀中國,製造業佔比穩定在27%,新能源汽車產量佔全球六成,華為的5G專利數量是印度的120倍。
孟買有92個億萬富翁,比北京還多,但全國58%的土地掌握在1%的人手裡。一邊是720億盧比的豪宅三天賣光,一邊是新德里垃圾場里翻食物的窮人。這種分裂讓印度的貧富差距指數(基尼係數)飆到0.83,成了全球最不平等的國家之一。
中國的底氣
基建狂魔不是白叫的,中國134.9萬億GDP的背後,是402萬個5G基站組成的網絡,是三天送達的快遞系統,是港珠澳大橋這樣的超級工程。這些設施不光拉動了投資,還催生了佔GDP16.3%的高技術製造業,把“世界工廠”升級成了“全球智造中心”。
中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48.79萬億元,是印度的8.5倍。當印度1.4億中產支撐高端消費時,中國4億中等收入群體已經把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推到38%。這種內循環能力,讓中國在全球經濟不好的時候還能保持5%的增速。
印度每年有7.5萬名工程師跑去美國,中國海歸人才迴流率超過85%。這種差別直接反映在科技實力上:中國的人工智能專利佔全球65%,空間站完成上百項實驗,印度連個月球探測器都還沒成功着陸過。
差距怎麼來的?
中國用10年建成了全球最大高鐵網,印度修一條孟買-艾哈邁達巴德高鐵8年才完成10%。問題出在土地制度——中國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印度私有土地收購的糾紛能讓項目拖上十幾年。
印度有20%的人是文盲,缺3億技術工人;中國新增勞動力平均讀了13.8年書,每年培養60萬工程師。當莫迪喊“數字印度”時,中國已經在量子計算領域領跑了。
中國“一帶一路”覆蓋152個國家,印度卻背着267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這種外向能力的差距,直接導致中國外匯儲備3.2萬億美元,是印度的7倍。
印度能趕上中國嗎?
有預測說印度2025年增速能到6.5%,但另一份報告指出他們補上基建缺口要30年。更現實的問題是:中國用40年把貧困率從88%降到0,印度還有2.3億人每天生活費不到1.9美元。大家覺得印度能趕上中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