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新藍海!深海經濟崛起,這些A股標的蓄勢待發(附股)


引言:深海經濟——國家戰略與資源安全的雙重高地

隨着陸地資源開發趨近飽和,全球競爭焦點正加速向海洋轉移。深海經濟憑藉其國家安全屬性(海洋權益維護、軍事戰略縱深)與資源開發價值(礦產、能源、生物資源),成為繼商業航天、低空經濟後的又一戰略級賽道。政策端,上海廣西江蘇等沿海省市已密集出台深遠海開發規劃,首批示範項目進入落地階段,深海經濟正從“技術探索”邁向“產業化爆發前夜”。




一、政策驅動:從科研到產業化,萬億市場啟航

2023年以來,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等連續發文支持深遠海風電、海洋能開發,明確“十四五”期間推動深海裝備自主化、資源開發商業化。以上海為例,《深遠海風電發展規劃》提出2025年前建成百萬千瓦級深遠海風電場,帶動海纜錨鏈等配套需求激增。政策催化下,機構預測我國深海經濟市場規模將在2030年突破1.5萬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25%。




二、三大核心賽道:裝備、資源與新基建


1. 深海裝備製造:國產替代加速


深海開發依賴高端裝備支撐,包括深海機器人、勘探船、浮式平台等。受益標的:


中船科技(600072):中船系核心平台,自主設計全球首艘智能型深海採礦船;


中海油服(601808):亞洲最大海上油田服務商,深海鑽井技術領先;


亞星錨鏈(601890):全球錨鏈龍頭,深海系泊鏈市佔率超50%。



2. 深海資源開發:戰略金屬與能源新來源


多金屬結核太平洋海底蘊含超3萬億噸鎳、鈷、稀土中國五礦已獲國際海底礦區勘探權;


天然氣水合物南海“可燃冰”儲量相當於800億噸石油,商業化開採技術突破在即。


受益標的:

寶鈦股份(600456):深海裝備用鈦合金核心供應商;

洛陽鉬業(603993):布局剛果鈷礦,同步拓展海底礦產權益。


3. 深海新基建:海風、海纜與海洋牧場

深遠海風電是當前產業化最快場景,江蘇、廣東等地規劃超30GW項目。核心環節:


海纜:高壓柔性直流技術壁壘高,中天科技(600522)、東方電纜(603606)雙寡頭壟斷;

管樁:漂浮式基礎需求爆發,大金重工(002487)、天能重工(300569)深度受益。



4、其它配套:中電環保(污水處理)、海蘭信(海洋監測)。



三、投資建議:短期看海風,長期掘金資源


短期布局:聚焦政策催化的海風產業鏈,關注東方電纜、中天科技、亞星錨鏈;


中長期配置:跟蹤深海採礦、可燃冰技術突破,埋伏寶鈦股份、中海油服;


倉位管理:板塊β屬性強,建議配置不超過總倉位的15%,分批建倉。


四、風險提示

1. 技術風險:深海裝備研發周期長,商業化進度不及預期;

2. 政策風險:地方補貼退坡或審批延遲;

3. 環境風險:深海開發環保爭議升溫;

4. 地緣風險:國際海底資源分配爭端。




免責條款

本文內容基於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作者不對因使用本文信息導致的損失承擔責任。




通過聚焦“裝備國產化+資源自主化+基建規模化”,深海經濟鏈上的核心企業有望迎來估值與業績的戴維斯雙擊。投資者需緊密跟蹤技術突破與政策催化,把握這一國家戰略級賽道的黃金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