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為了建立自己的軍隊,將推出“歐元基金”?

3月6日布魯塞爾的歐盟特別峰會上,成員國就“重新武裝歐洲”計劃達成共識,並計劃籌措8000億歐元以提升軍力,這一舉措無疑是對全球安全環境變化的一種回應。然而,關於是否應通過共同舉債的方式來籌集這筆巨額資金,歐盟內部存在顯著分歧。這一問題不僅涉及財政政策,更觸及歐盟內部的政治和經濟平衡。

首先,共同舉債的提議有其合理性。通過“歐元基金”等方式共同舉債,可以降低大多數成員國的借貸成本,因為富裕國家的良好信用評級將為整個債務提供支持。這種機制在新冠疫情期間的7500億歐元提振資金中已有先例,顯示出其在實際操作中的可行性。此外,共同舉債也有助於加強歐盟內部的團結,尤其是在面對外部威脅時,展現出一種集體防禦的姿態。

然而,共同舉債也面臨諸多挑戰。北部成員國如德國、荷蘭等長期以來對南部成員國如意大利、希臘等的財政紀律持批評態度,擔心共同舉債會導致財政負擔不均,甚至可能引發道德風險。這種南北分歧在歐元區債務危機期間已經暴露無遺,若處理不當,可能會再次引發內部矛盾。此外,共同舉債還需要各成員國在國防政策上達成高度一致,而目前歐盟的共同防禦政策尚未完全成型,這增加了共同舉債的複雜性。

從金融市場角度來看,共同舉債可能會對歐元區的信用評級產生影響。雖然德國的信用評級較高,可以為整個債務提供支持,但如果其他成員國的財政狀況不佳,可能會拖累整個歐元區的信用評級,進而影響借貸成本。此外,各國之間的風險溢價差異也可能加劇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內部的決策機制也可能成為共同舉債的障礙。匈牙利等國在歐盟峰會上的表現表明,一票否決機制可能會阻礙重要決策的通過。因此,若要在國防開支上實現共同舉債,可能需要改革現有的決策機制,以確保歐盟能夠迅速、有效地應對安全挑戰。

歐盟是否應通過共同舉債來加強軍備,是一個複雜且充滿爭議的問題。雖然共同舉債在理論上具有諸多優勢,但在實際操作中面臨的政治、經濟和制度障礙也不容忽視。歐盟需要在加強國防與維護內部團結之間找到平衡,同時確保財政紀律和金融穩定。未來,歐盟如何在這一問題上達成共識,將直接影響其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