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保險銷售力推的返利優惠,能信嗎?上海消保委發聲:存在合規風險 | 鈦媒體金融

“購車返車險”成為不少汽車商家吸引顧客的方式。一些用戶在購車時,常常被門店銷售介紹道:提車可返幾千元的保險費用。事實上,這一行為存在合規風險。

近日,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以下簡稱“上海市消保委”)發布了一份關於上海市汽車保險消費的調查報告。報告指出,多家保險公司在車險銷售過程中仍存在返利優惠行為,如返還購物卡或現金抵扣等。這些行為被認定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一百一十六條的規定,存在合規風險。根據上述規定,保險公司及其工作人員不得通過返還現金、購物卡或其他形式的利益誘導消費者購買保險產品。

上海市消保委建議,保險公司應以降費替代返利,深化“幫辦服務”,提升保險服務的質量和透明度。例如,通過優化理賠流程、提供個性化的增值服務(如道路救援、安全檢測等),讓消費者真正感受到保險的價值。

此前,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關於加強車險費用管理的通知》要求,自2024年4月15日起嚴格禁止中介渠道通過返現、贈送等方式承諾保險合同外的利益,並建立“查處、通報、掛鈎”三項機制打擊違規行為。

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23年新能源車險綜合成本率達109%,承保虧損67億元;賠付率達84%,比燃油車高約10個百分點。保險返利加劇了險企的利潤壓縮。專家認為,返利行為表面上降低了消費者的購險成本,在短期內可能吸引消費者,但實際上導致保險公司壓縮服務投入,帶來理賠效率低、定損爭議多等問題。長期來看,會破壞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還可能導致消費者在購買保險時面臨誤導性信息,影響其決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保險公司需要摒棄返購物卡等違規返利行為,通過合理的成本控制和優化運營模式,直接降低保費,將優惠讓利給消費者。這種做法不僅能避免合規風險,還能提升消費者對保險行業的信任度。”上述人士建議,保險公司應加強對消費者的教育,提高消費者對保險產品和服務的認知水平,減少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投訴和糾紛,此外,保險行業應加強自律,嚴格遵守監管規定。

隨着科技的快速發展,保險行業應積極擁抱數字化轉型,通過科技手段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在從業者看來,保險公司應積極擁抱數字化轉型,利用ai技術優化理賠流程,提升服務效率和透明度,通過智能審核系統簡化理賠環節,提高理賠效率,同時通過線上平台提供詳細的操作指南和幫助,改善消費者體驗。

比如近年來推出的“快處易賠”系統,作為一種線上化的理賠服務模式,雖操作便捷,但大眾知曉率較低,需要保險公司加大宣傳力度。

調查顯示,消費者對車險定價透明度和服務個性化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別是在新能源車險領域,消費者對專屬產品的種類和保障範圍有更高要求。目前,新能源車險領域正探索差異化定價,如根據駕駛行為數據動態調整保費;部分車企(如特斯拉)通過官方保險補貼替代返利,結合金融政策降低購車成本。未來可能推出“基礎+變動”組合險種,提升風險與保費匹配度。從業者建議,保險公司應通過科技賦能,減少同質化競爭,開創特色化、差異化產品服務,實現定價精準化、服務定製化,滿足消費者的差異化需求。

“監管部門應創新監管方式方法,採取技術監測+產品創新+透明服務+行業自律的綜合治理路徑,重點打擊返利亂象,提高違法違規成本,減少不正當競爭行為。”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武忠言表示。(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作者|孫騁,編輯|劉洋雪)

更多宏觀研究乾貨,請關注鈦媒體國際智庫公眾號: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