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值不到5分錢,平安信託這隻產品發生了什麼?

經歷年初的“開門紅”後,債市在近期迎來一波明顯調整,投資範圍與之相關的信託、銀行理財產品的凈值、收益率均出現下滑。

在信託產品中,凈值下滑幅度最為明顯的是平安信託發行的一隻單一資金信託產品。從今年初至今,該產品的凈值一路下跌,近期最新的跌幅接近80%,2025年2月21日的公告顯示,產品凈值只有0.0496元。

這隻信託產品名為——平安信託-臻合6號單一資金信託(以下簡稱“臻合6號”),成立於2019年7月15日。在成立初期,該產品曾有過不錯的收益率。據平安信託官網早前顯示,該產品在2020年8月的收益率接近30%,此後收益率一直處于波動下滑中,2024年下跌超過46%,產品凈值僅為0.2589。

進入2025年後下滑幅度更大,2月份有兩周的跌幅都超過了40%。在這期間,整體a股和債券市場表現相對穩定,只有這隻信託產品的凈值走出了“獨特行情”。

目前平安信託官網上這隻產品的凈值信息沒有公開顯示,需要以定期報告為準。

何為單一資金信託?

在信託行業,信託資金來源可根據產品分為單一資金信託和集合資金信託。與日常能接受普通投資者認購的集合信託產品不同,臻合6號這類單一資金信託的委託人和資金來源大部分只有單一主體。

單一資金信託也可以為銀行、保險等機構定製,資金投向和期限根據委託人需求來靈活設計,相比集合資金信託要進行產品的公開推介,單一資金信託業務的信息無需公開,具有完全的私密性。

另外,這類產品的凈值表現相對也有局限性。單一資金信託的凈值通常不對外公開,且投資策略和收益分配方式高度定製化,凈值表現無法與其他集合信託產品或市場基準對比。

從臻合6號成立時間來看,至今已有接近6年時間。信託行業內產品的主流期限一般是1-3年,少數超過3年的長期產品‌,投資者會更追求穩定的收益率。類似臻合6號這類期限長、但收益大部分年份處於嚴重虧損的狀態,這在市場上並不多見。

據銀柿財經查詢,平安信託在2018年6月22成立了一隻名為臻合2號的單一資金信託,但該產品目前官網顯示已結束。

在資金運用方式方面,單一資金信託的資金運用更為單一,貸款運用型佔比更高,投資和交易性的比例較小。集合資金信託則主要投資於質押融資類資產,包括股票收益權、債券回購等具體相對穩健收益的領域。

信託投資領域內,如果是投資運用型資金,大多機構往往選擇直接通過股權、債權投資的方式進行,而不會藉助信託公司的渠道。

目前公開市場關於臻合6號的資金投向並無明確信息,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類產品投向債券、股票市場的可能性較小,更多是投向委託方熟悉的項目領域。

一位信託業人士告訴銀柿財經,單一資金信託比集合資金信託產品更單純、簡潔。幾乎都是運用於一個對象、一個項目,其資金來源,一般也以同業資金為主,也就是相關銀行、證券的資金,在2020年之前這類信託主要投向政信項目、基礎設施和房地產等,其中房地產佔大頭。

“單一資金信託的委託人對資金運用對象有一定了解,只是將單一資金信託作為通道借款給其使用者,那個時期房地產火熱,回報率高,不管是單一還是集合,多數信託都投入其中。”該人士稱。

信託的通道業務

單一資金信託也曾作為通道業務的一種渠道。平安信託就曾因單一資金信託的資金來源問題受到監管處罰。

2023年12月12日,平安信託因協助保險資金變相投資單一資金信託、凈值化管理不到位、嵌套層數不符合資管新規要求、合格投資者人數突破資管新規要求、信息披露管理不到位等行為,被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圳監管局處罰款180萬元。

“金融監管處罰事項一般都是對過往項目的追溯”,一位監管人士告訴銀柿財經,平安信託當時受罰的具體事件發生時間更早,單一資金信託的管理存在不合規問題。

在近些年信託業的發展壯大過程中,通道業務發揮過重要作用。早期銀行受制於監管指標約束或融資方的行業、資質限制,不能直接為其提供貸款,轉而借道信託產品為融資方發放貸款。

這個期間,“銀行+信託”,也有部分“保險+信託”模式,成為通道業務的主要表現形式。此後信託資產規模一路走高,一度成為僅次於銀行業的第二大金融子行業。

隨着監管機構對信託公司風險防範、業務合規方面加強監管,尤其是對投向房地產領域的融資類業務、通道類業務進行重點壓降,開始強化信託的服務屬性,不斷弱化非標和通道業務規模。

一位房企融資人士對銀柿財經表示,在上一輪房地產的高歌猛進時期,信託是不少房企融資的主要來源,房企前期拿地的資金,都可以通過信託渠道獲得,那時利率基本都在10%以上,高的甚至接近20%。此後項目開發階段,還可以繼續藉助特定信託產品融資,其中單一資金信託就是常用方式。

“從2022年開始,房地產進入持續深度調控,多家民營房企面臨公開債務壓力,在非標融資如信託方面,也有較大規模的隱性債務,這對相關信託產品的兌付造成了不良影響。”該人士表示。

當時一家信託公司從關聯的保險公司獲得資金表面上是設立資金信託,實際上是以單一資金信託為通道將資金借貸給房企,把一筆借貸巧妙包裝成“信託貸款”,以此來規避當時相關部門對房企資金來源的審查。

但在監管日益嚴格和主要投向領域房地產行業出現風險後,信託公司也開始主動減少通道業務。

2023年7月份,當時的平安信託董事長對外表示,在信託分類新規出台前,平安信託即啟動戰略轉型,明確了以服務信託、私募股權、機構資管業務為核心的業務方向,同時堅決退出傳統融資、通道業務等。

平安信託“踩雷”房地產

作為信託行業的龍頭企業,平安信託曾經在房地產領域進行大量投資,但這兩年也不可避免受到地產行業下行帶來的負面影響。

去年4月,一隻名為平安信託福寧615號的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以下簡稱“福寧615號”)公開出現兌付延期。這是一隻房地產股權投資類產品,存續規模約7.72億元,投資者起投門檻超過100萬元,平安信託的管理費為2.7%。

該產品通過股權投資的形式,間接投資了位於廈門的一處地產開發項目,但因項目銷售不及預期、回款困難,無力償還各類借款,導致信託計劃兌付延期。該地產開發項目是由後來出現債務危機的閩系房企正榮地產參與。

當年4月10日,平安信託發聲明稱,對投資者致歉,並表示在通過持續跟進標的項目開發銷售及資金回籠情況、推進信託計劃持有標的股權轉讓退出等方式推進項目處置。

福寧615號在當時出現的兌付問題,也引發了市場對於平安信託在房地產領域投資風險的擔憂,一度出現平安信託”爆雷“的說法。但該產品只是單個案例,並沒有對平安信託整體運營造成較大影響。

除了與正榮地產相關的項目出現兌付問題外,平安信託此前相關產品投資的融僑集團、榮盛地產、祥生地產項目也出現類似問題。這在當時的市場看來,平安信託“踩雷”了多家民營房企。

一位平安集團內部人士告訴銀柿財經,整個集團當時在房地產領域的投資巨大,平安信託通過融資、通道業務也深度涉及了地產投資,主要以項目投資為主,受後來地產行業下行影響出現了不少損失。當時房地產信託產品,成為信託公司踩雷的“高發地”。

平安集團在房地產領域最大的一筆投資損失發生在華夏幸福身上。2021年,中國平安對華夏幸福進行資產減值計提合計432億元。目前,平安集團仍是這家房企的第一大股東,處於深度套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