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密集點題提振消費,今年擴大內需有哪些新看點

2025年的首次國務院專題學習,再次聚焦提振消費。

據新華社消息,2月20日,國務院以“堅持促消費和惠民生相結合,大力提振消費擴大國內需求”為主題,進行第十二次專題學習。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作講解。

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主持學習時強調,進一步凝聚共識、拓寬思路,把經濟政策的着力點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以更大力度和更精準措施提振消費,持續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2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服務貿易和服務消費有關工作。要推動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實施服務消費提質惠民行動,支持服務消費場景創新、業態融合、產業集聚,完善文化旅遊、餐飲住宿、養老托育、數字消費等領域標準。

此前,2月10日,春節假期後的首場國常會也是研究提振消費有關工作,圍繞大力支持居民增收、促進服務消費提質惠民、推動大宗消費更新升級、支持新型消費加快發展、實施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等多個方面作出了具體部署。

新年以來,高層密集點題提振消費,可見促消費工作被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劉元春此前在媒體上公開表示,應對消費疲軟的科學之策,一是通過穩住樓市股市來穩定居民的資產負債表、穩定市場預期,以此來穩住消費;二是通過惠民生,推動未來可持續收入的增長,提升邊際消費傾向高的群體的消費;三是通過消費專項行動,加大對“兩新”工作的支持,加大短期消費刺激力度。

千方百計增強消費能力

提振消費既是當前擴內需、穩增長的重要抓手,也是中長期轉變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25年的九大重點任務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

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其中國內需求不足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主要矛盾之一。

李強在聽取講座和交流發言後指出,內部可循環、內需為主導,是大國經濟的獨有優勢。要把消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多依靠提振消費擴大國內需求、暢通經濟循環、拉動經濟增長。要千方百計增強消費能力,採取更有效的促消費政策,破除制約消費的障礙束縛,下力氣優化消費環境,努力打通消費帶動投資、帶動產業升級、帶動就業增收的鏈條。

財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對第一財經分析,面對外部不確定性增加、國內經濟“供強需弱”的困境以及新舊動能轉換的陣痛,提振消費成為當下暢通經濟循環、穩定經濟運行的關鍵一招和破局之策。2025年要着力提振內需,尤其是居民消費需求,並將此作為今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

國內消費恢復仍面臨諸多困難。伍超明分析,具體表現在居民收入中樞仍在下台階;房地產市場仍在築底,居民存量財富縮水;居民少負債、多儲蓄、降預期特徵顯著,消費意願修復偏弱;消費結構“k”形分化,服務消費較快增長,商品消費趨勢性下行,但後者體量超50%,對消費拖累不容忽視。

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費能力被認為是促消費的關鍵舉措。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汪德華建議,可針對重點群體推出增收政策。如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領取群體,可明確未來若干年年增10%的提升計劃直到月均300元以上,以穩定的收入增長預期提振消費意願;對青年育齡群體,可明確推出力度較大的生育現金補貼與個稅抵扣聯動的激勵體系,實現鼓勵生育和提振消費雙重效果。

汪德華表示,長期來看,要加快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研究推出“居民收入倍增計劃”,通過系統改革為擴大內需、實現宏觀經濟供需平衡奠定製度性基礎。核心政策包括真正落實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要求、切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加快社保體系改革等。

大力促進服務消費

國務院第十二次專題學習指出,要緊扣居民需要充分挖掘我國巨大消費潛力。要大力促進服務消費,全面提升教育、醫療、文化、體育、旅遊、養老、家政服務等領域的供給水平,特別是圍繞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等重點,加快補齊相應的服務短板。要大力促進科技消費,用好我國應用場景豐富、技術迭代能力強等優勢,加快人工智能技術推廣,釋放人工智能終端產品等消費潛力。

2月21日國常會再次明確,要推動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實施服務消費提質惠民行動,支持服務消費場景創新、業態融合、產業集聚,完善文化旅遊、餐飲住宿、養老托育、數字消費等領域標準。通過“對外開放”“對內放開”的辦法,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充分利用市場力量,進一步增加優質服務供給,更好滿足群眾多樣化服務消費需求。

業內專家分析,我國消費市場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其中,服務消費屬於人力密集型行業,且收入分配更偏向於居民端。通過發展服務消費,可以創造出更多就業崗位,進而帶來更直接的收入增長和消費改善。大力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髮經濟等新型服務消費,引領健康、綠色、數字的消費潮流趨勢,將更好地滿足廣大居民更多、更高的消費需求,並創造出更新的消費需求,是提振消費的重要增長點,有望成為消費增長的“第二曲線”。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麗芬認為,當前居民消費正從以商品消費為主向以商品和服務消費並重轉變,服務消費成為居民消費的主要增量來源,預計今年將繼續成為拉動消費增長的重要動力源。文化旅遊、餐飲住宿、養老托育、數字消費潛力大,完善相關領域標準,有利於提升服務供給水平,進一步釋放服務消費潛力。

2月11日,商務部、文化和旅遊部、國鐵集團等九單位印發《關於增開銀髮旅遊列車促進服務消費發展的行動計劃》提出,到2027年,構建覆蓋全國、線路多樣、主題豐富、服務全面的銀髮旅遊列車產品體系,銀髮旅遊列車服務標準體系基本建立,形成一批主題旅遊列車品牌,銀髮旅遊列車開行數量、旅客運輸量較2024年實現較大幅度增長。

當前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老年人逐步成為消費的主力軍之一。在此背景下,把握銀髮群體消費行為的種種特點,不僅是相關產業端的機遇,更是促消費的關鍵抓手。

下力氣優化消費環境

優化消費環境是提振消費信心、激發經濟活力的重要舉措。

市場監管總局等五部門日前聯合印發《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下稱《行動方案》),實施消費供給提質、消費秩序優化、消費維權提效、消費環境共治、消費環境引領五大行動,着力破除消費者反映突出的痛點難點問題,提振消費信心、激發市場活力、維護群眾利益,全面建設誠信、公平、便捷、安全的消費環境。

《行動方案》提出,到2027年,供給質量不高、市場秩序失范、維權效能不足等問題得到系統治理,商品、服務質量顯著提高,消費風險明顯降低,消費糾紛源頭治理效果顯著,經營者誠信意識普遍增強,消費便利度、舒適度、滿意度大幅提升,全國消費環境明顯優化。

在規範消費市場秩序方面,《行動方案》明確,持續開展地方保護、市場分割突出問題整治,促進全國消費市場高效暢通和規模拓展。加強和改進消費市場反壟斷執法,組織開展民生領域反壟斷執法專項行動,打擊醫藥、公用事業、汽車等領域排除限制競爭行為。開展價監競爭守護行動,查處不按規定明碼標價、價格欺詐、商業混淆、虛假宣傳等違法行為。

畢馬威中國日前發布的2025年一季度《中國經濟觀察》報告提出,伴隨消費品以舊換新加碼推進等更多的政策利好,2025年一季度經濟有望持續修復。下一階段消費政策力度或持續擴容,除了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延續外,支持居民增收的相關政策舉措也有望進一步加碼。總體來看,2025年“就業—收入—消費”循環堵點有望逐漸疏通,居民消費能力、意願和層級將進一步提升,推動消費增速溫和回升。

伍超明分析,預計2025年消費溫和回升,全年社零約增長4%~5%。一方面,綜合日本經驗和國內本輪提振消費的政策路徑,國內消費或已具備小幅企穩反彈的基礎。另一方面,預計2025年名義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增長5%~6%,假定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存在悲觀、基準、樂觀三種恢復情景,可測算出基準情景下2025年居民消費支出約增長5%~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增長4%~5%。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