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罰6年禁入!ST寧科財務造假案落地,實控人遭1365萬罰單

背景介紹

俗話說“紙包不住火”,在資本市場這片看似光鮮的江湖裡,真相終會浮出水面。

2025年2月17日,中國證監會的一紙罰單,將一家名為*ST寧科的上市公司推上風口浪尖。

這家主營生物材料的公司,因財務造假和信息披露違規,被處以1365萬元罰款,實控人虞建明更是被禁入證券市場6年。

消息一出,輿論嘩然——這不是普通的企業違規,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假賬大戲”,背後牽涉的不僅是虛假利潤、隱匿債務,還有數十億市值的蒸發與數萬投資者的血汗錢。


ST寧科的故事要從三年前說起。

2022年,這家公司通過子公司虛構了7600多萬元的收入和7700多萬元的利潤,硬生生把虧損的財報“化腐朽為神奇”,騙過了市場和監管的眼睛。

更荒誕的是,公司一邊造假,一邊還藏着掖着:子公司借款上億元不披露,58個銀行賬戶被凍結拖了半年才公開,甚至工廠停產的消息也被壓了一個多月。

這些操作堪稱“金蟬脫殼”的現代版,只是蟬沒脫成,殼先碎了。


如今,監管利劍落下,虞建明等10名責任人被重罰,公司股票也被疊加風險警示,退市警報拉響。

問題來了:這樣的重罰能否真正震懾那些“造假慣犯”?當一家公司連續三年虧損、債務逼近26億、現金流幾乎枯竭時,這場資本遊戲的終局又會如何?


正文:

如果把*ST寧科的造假案比作一部商戰劇,那劇情絕對比電視劇更狗血。

2022年,公司實控人虞建明親自導演了一出“數字魔術”:通過控股子公司中科新材,虛構了7659萬元的收入和7722萬元的利潤,硬是把虧損的財報“整容”成盈利的模樣。

這些假數據可不是小打小鬧——虛增收入佔了當年總營收的11%,虛增利潤更是接近利潤總額的一半。

手法也簡單粗暴:偽造銷售合同、編造資金流水,甚至讓不在公司任職的外部人員參與造假流程,連財務總監都成了“睜眼瞎”,直接把假賬塞進年報里。


假的就是假的。

2024年,隨着子公司中科新材的突然停產,這場騙局開始崩盤。

工廠機器一停,假賬再也兜不住,證監會隨即立案調查。

一查才發現,公司不僅造假,還藏着更多“暗雷”:1.08億元的借款拖了兩年才披露,58個被凍結的銀行賬戶像擠牙膏一樣分批公開,連停產的消息都瞞了一個多月。

更諷刺的是,公司2023年凈虧損高達4.65億元,比前一年翻了一倍多,而2024年預計虧損直接飆到6.5億,現金流只剩1200多萬元,債務卻滾到了25億。

用網友的話說:“這哪是上市公司,分明是負債界的‘天花板’!”


監管的處罰來得又快又狠。虞建明被罰400萬外加6年禁入,成了“禁入俱樂部”的新成員;

公司總罰款1365萬,其他高管也挨個領了罰單,從董事長到財務部長一個都沒跑掉。

比起罰款,更致命的是退市風險——因為連續三年虧損、審計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公司股票已被疊加風險警示,2024年若再不達標,直接退市。


這場鬧劇的結局,早已寫滿悲涼。

股價從巔峰時的百億市值跌去七成,投資者欲哭無淚;子公司停產、債務壓頂,公司連工資都快發不出;而虞建明等人,則從“資本玩家”變成了“法制咖”,留下滿地雞毛。



結語:

ST寧科的案例,像一面照妖鏡,映出資本市場的眾生相。

有人鋌而走險造假,有人閉眼簽字背書,最終卻讓普通投資者成了“接盤俠”。

這場鬧劇背後,是貪婪與僥倖的合謀,更是監管與違規的博弈。


有人說,虞建明的6年禁入是“殺雞儆猴”,但市場更需要的是“見血封喉”的制度——讓造假成本高到無人敢試,讓信息披露透明到無處藏身。

如今的A股,退市公司一年比一年多,2024年已有43家離場,這說明什麼?說明市場正在擠出“膿包”,留下真正的好公司。


對於投資者,這個故事是一堂血淋淋的風險課:財報上的數字可以造假,但現金流不會說謊;高管的口號可以響亮,但工廠的機器不會騙人。

下次再看到“業績暴增”的妖股,不妨多問一句:這利潤是實打實的產品賺的,還是PPT上畫出來的?


最後,用一句老話收尾:“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

ST寧科的教訓告訴我們,資本市場不是賭場,而是戰場——這裡拼的不是演技,而是實力;比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

或許有一天,當所有企業都明白“誠信才是最好的財報”,這樣的鬧劇才會真正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