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眾生葯業,這家曾經頭頂“創新企業百強”、“醫藥工業百強”光環的葯企,赫然發布全年業績預虧公告,預計2024年凈利潤虧損高達2.2億至2.7億元,同比暴跌近200%。這份刺眼的“成績單”,並非個例,而是中藥行業在時代浪潮下集體“感冒”的縮影。
公告洋洋洒洒列出了五大虧損原因,看似面面俱到,實則指向一個核心痛點:集采絞肉機下的“失血”,疊加創新轉型的“陣痛”,最終匯聚成一場利潤潰敗的“眾生相”。 這不僅僅是眾生葯業一家的困境,更是整個傳統中藥企業群體面臨的生死抉擇:在政策重壓下,如何止血求生?在創新浪潮中,如何擺脫“偽創新”的陷阱,真正找到增長的新引擎?
集采絞肉機:核心產品“失速”,傳統模式“崩塌”
公告將業績預虧的首要原因歸咎於“核心產品復方血栓通系列製劑受集采降價影響”。這並非意外,而是早已埋下的伏筆。2023年6月,復方血栓通系列“中選”全國中成藥聯盟集中帶量採購,意味着這款曾經為眾生葯業貢獻豐厚利潤的“現金牛”,將面臨斷崖式降價。
集采,對於醫藥企業而言,早已不是新鮮詞彙,更像是一場“溫水煮青蛙”式的生存考驗。從化葯到生物葯,再到如今的中成藥,集採的觸角不斷延伸,力度持續加碼。其初衷固然是為了降低醫保負擔,惠及民生,但對於依賴單一或少數幾個核心產品的傳統葯企而言,無異於一場“釜底抽薪”。
復方血栓通系列,作為眾生葯業的“王牌”,長期以來佔據着公司營收的半壁江山。憑藉著在中風、心腦血管疾病領域的廣泛應用,這款產品曾是眾生葯業利潤的穩定來源。然而,集採的到來,徹底打破了這種“躺贏”的局面。
中標固然保住了市場份額,但代價卻是利潤的急劇萎縮。公告中並未披露具體的降價幅度,但參考以往集采經驗,中成藥降價幅度往往令人咋舌,甚至達到50%以上。這意味着,即使銷量維持不變,眾生葯業在復方血栓通系列上的收入也將大幅縮水,利潤空間被極限壓縮。
更深層次的影響在於,集采不僅僅是簡單的降價,更是對傳統醫藥企業商業模式的顛覆。過去,葯企可以通過“帶金銷售”、渠道鋪貨等方式,在醫院市場佔據一席之地,獲取高額利潤。而集採的出現,直接斬斷了這種灰色利益鏈條,將藥品銷售回歸到“性價比”的競爭。
對於眾生葯業這類以傳統中成藥為主的企業而言,長期依賴“明星產品”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集采如同“絞肉機”,將傳統葯企的利潤空間層層剝離,逼迫其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否則只能在微利甚至虧損的邊緣掙扎。
非經常性損益“添堵”,訴訟與投資雙重打擊
如果說集采是壓垮利潤的“主因”,那麼非經常性損益的減少,則無疑是雪上加霜。公告顯示,非經常性損益預計將減少公司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000萬至6,500萬元。這其中,訴訟預計負債和股票投資虧損成為了“罪魁禍首”。
與上海沃立生物的訴訟,源於合作事宜的分歧。一審敗訴,計提預計負債4,274.99萬元,這筆損失直接吞噬了利潤。而更令人擔憂的是,這起訴訟背後,或許隱藏着眾生葯業在創新轉型道路上的挫折。與生物科技公司的合作破裂,是否意味着其在生物葯領域的布局遭遇瓶頸?
股票投資的虧損,則反映出公司在財務管理上的風險。2,062.38萬元的股票公允價值下降,雖然金額不算巨大,但也足以敲響警鐘。對於一家以穩健著稱的葯企而言,投資虧損無疑是不小的負面信號。
非經常性損益的減少,看似偶然事件,實則也反映出眾生葯業在經營層面的一些潛在問題。訴訟風險的暴露,投資決策的失誤,都可能進一步加劇公司業績的下滑,讓本就承壓的利潤雪上加霜。
子公司商譽減值“剜肉”,政策與競爭雙重夾擊
除了核心產品集采降價和非經常性損益減少,子公司商譽減值也成為業績預虧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告稱,全資子公司先強葯業和控股子公司逸舒製藥相關產品受藥品政策、行業競爭等因素影響,長期銷售預期不佳,預計計提商譽減值損失。
商譽減值,對於上市公司而言,如同“剜肉”般痛苦。這意味着公司過去併購子公司的溢價部分,已經無法收回,必須計提損失。先強葯業和逸舒製藥的商譽減值,無疑表明這兩家子公司的經營狀況並不樂觀。
藥品政策的影響,主要指向近年來日益趨嚴的監管環境。一致性評價、飛行檢查、醫保談判等政策的出台,都對葯企的生產、銷售、研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於一些規模較小、合規意識薄弱的子公司而言,政策收緊無疑是巨大的挑戰。
行業競爭的加劇,則反映出醫藥市場競爭的白熱化。隨着越來越多的葯企湧入市場,同質化競爭愈發嚴重。先強葯業和逸舒製藥的產品,或許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難以實現預期的銷售增長。
子公司商譽減值,不僅直接減少了利潤,更暴露出眾生葯業在子公司管理和戰略布局上的問題。併購子公司的初衷或許是為了拓展業務版圖,實現多元化發展,但如果子公司經營不善,反而會成為拖累業績的“包袱”。
創新葯研發“剎車”,戰略調整下的“斷臂求生”?
業績預告中最引人關注的,莫過於創新葯研發項目的“暫緩”和開發支出減值。
公告稱,基於資源投入考慮,公司決定暫緩ZSP1602、ZSP1241兩項腫瘤創新葯,以及ZSP0678、ZSP1603等項目的研發投入,並對相關開發支出計提資產減值損失。
創新葯,長期以來被視為醫藥企業轉型升級的“救命稻草”。眾生葯業也曾積極布局創新葯研發,試圖擺脫對傳統中成藥的依賴,尋找新的增長引擎。然而,此次創新葯研發項目的“剎車”,卻讓人不禁質疑:眾生葯業的創新轉型,是否遭遇了瓶頸?
暫緩研發項目,並計提資產減值損失,固然是基於“謹慎性原則”,但也可能暴露出以下幾個問題:
創新葯研發投入巨大,風險高企。 創新葯研發是一個“燒錢”的行業,動輒數億甚至數十億的投入,且成功率極低。對於盈利能力下滑的眾生葯業而言,或許難以承受如此巨大的研發風險。
創新葯研發管線“空心化”? 公告中暫緩的ZSP1602、ZSP1241均為腫瘤創新葯,而腫瘤領域是近年來創新葯研發的熱門賽道。暫緩這些項目,是否意味着眾生葯業在創新葯研發管線上缺乏真正具有競爭力的產品?
“偽創新”陷阱? 近年來,一些葯企打着“創新”的旗號,實則只是進行me-too或me-worse的研發,缺乏真正的原創性和臨床價值。眾生葯業暫緩的創新葯項目,是否也屬於這種“偽創新”?
創新葯研發的“剎車”,或許是眾生葯業在業績壓力下,不得不做出的“斷臂求生”之舉。集中資源優先支持“研發進度靠前、項目確定性高、未來市場空間大的項目”,看似理性的選擇,但也可能錯失未來的發展機遇。
來瑞特韋片“遇冷”,新冠紅利“退潮”
最後,公告提及來瑞特韋片對應的無形資產等相關資產呈現減值跡象,預計計提資產減值損失。來瑞特韋片,是眾生葯業布局新冠治療領域的重磅產品。在疫情期間,新冠藥物曾是醫藥市場的“香餑餑”,為相關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然而,隨着疫情逐漸平息,新冠藥物的市場需求也迅速萎縮。來瑞特韋片作為後入局者,或許未能充分分享到疫情紅利,反而面臨市場需求快速下滑的風險。
來瑞特韋片相關資產減值,反映出新冠藥物市場的“退潮”。疫情紅利終將消散,醫藥企業不能過度依賴短期爆髮式增長的產品,而應該回歸到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眾生葯業的“眾生相”,更是中藥行業的“集體焦慮”
眾生葯業的業績預虧公告,並非孤立事件,而是中藥行業集體焦慮的縮影。近年來,中藥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集采、醫保控費、中藥注射劑限制等政策,持續壓縮中藥企業的利潤空間。化葯、生物葯的崛起,擠壓了中藥的市場份額。消費者對中藥的認知度也在下降。
中藥創新長期以來面臨“有效成分不明、作用機制不清”等難題,難以實現真正的突破。
品牌形象老化: 傳統中藥企業品牌形象老化,難以吸引年輕消費群體。
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中藥行業正面臨著“生死存亡”的關頭。眾生葯業的業績預虧,只是冰山一角,更多中藥企業或許正在暗流涌動,面臨著更大的生存危機。
破局之路:創新轉型,還是固守傳統?
面對困境,中藥企業的出路在哪裡?是擁抱創新,轉型升級,還是固守傳統,在夾縫中求生存?
中藥企業必須加大研發投入,突破傳統中藥的瓶頸,開發具有真正臨床價值和市場競爭力的創新產品。但同時,也要警惕“偽創新”陷阱,避免盲目跟風,重複低水平研發。真正的創新,應該聚焦於中藥的獨特優勢,挖掘中藥的潛力,開發出具有差異化競爭力的產品。
品牌年輕化,重塑形象,但要堅守中藥文化內核。 中藥企業需要重塑品牌形象,吸引年輕消費群體。但品牌年輕化並非全盤西化,而是要堅守中藥文化內核,挖掘中藥的文化價值和健康價值,打造具有文化底蘊和時代氣息的品牌。
對於眾生葯業而言,業績預虧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但也可能是一次浴火重生的契機。如何從“眾生相”中找到破局之路,考驗着管理層的智慧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