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愛民:找到培育低空經濟新質生產力切口,注重“三鏈融合”發展

【大河財立方 記者 徐兵 文 朱哲 攝影】11月1日下午,鄭州國際會展中心迎來了一場聚焦低空經濟未來發展的盛會——“鄭州低空經濟產業發展專題交流會”。

本次交流會由鄭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鄭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聯合主辦,鄭州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與大河財立方共同承辦。會議吸引了眾多低空經濟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及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共同探討低空經濟產業的現狀與未來趨勢,旨在加速推進鄭州及河南省低空經濟產業的蓬勃發展。

交流會上,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經濟學院院長、教授郝愛民做了題為《低空經濟新質生產力發展挑戰及實踐路徑》的主題演講。他從低空經濟與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出發,深入剖析了低空經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性和發展潛力。

“低空經濟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依託信息化、數字化等技術賦能,通過無人機、直升機等航空器開展各類飛行活動,帶動航空製造、服務保障等多領域協同發展,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郝愛民詳細介紹了低空經濟的政策背景和發展緊迫性。他提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開闢未來產業新賽道。國務院、中央軍委公布的《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也為無人機產業的強勁增長和無人機應用需求的充分釋放提供了有效支撐。全國各省相繼出台多項促進低空經濟產業發展的政策,低空經濟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

在演講中,郝愛民還分析了中國重點區域低空經濟的創新實踐及面臨的挑戰。他以湖南、江西、廣東等省份為例,介紹了這些地區在低空經濟領域取得的顯著成效和成功經驗,如湖南省構建了全域低空空域協同運行管理的技術和制度保障體系,江西省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航空產業鏈條,廣東省則在大灣區形成了以深圳為核心的無人機產業集群。

“當前低空經濟發展面臨的核心技術挑戰、制度創新挑戰、平台設施管理挑戰、產業融合升級挑戰以及安全監管挑戰等問題。”針對這些挑戰,郝愛民提出了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他強調,要理解低空經濟的本質,促進低空要素化、要素場景化、場景經濟化;根據低空經濟發展階段,找到培育低空經濟新質生產力的切口;注重低空經濟“三鏈融合”發展,即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推動低空經濟全產業鏈綠色發展,鼓勵企業採用綠色技術和環保材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環境污染。

責編:史健 | 審校:張翼鵬 | 審核:李震 | 監審:萬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