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集團創始人宗慶後,三次問鼎福布斯中國首富,2月25日10時30分,因病醫治無效,在杭州逝世,享年79歲。
這位總說“停不下來”的超級勞模,終於可以長長地休息了。
1987年,娃哈哈從校辦工廠起家,迅速發展成為利稅總額執全國飲料業牛耳的集團公司。掌門人宗慶後最初的傳奇,起於“百日兼并”——1991年,僅140名正式職工的娃哈哈營養食品廠,成功兼并了有2200多人、欠債6000多萬元的國有老牌企業杭州罐頭廠,28天飛速拉起新生產線,產出新品果奶,實現“小魚吃大魚”,轟動全國。
宗慶後很快被稱作“改革時代的風雲人物”。然而1995年,他在接受上海解放日報記者採訪時,卻自嘲“風雨人物”,改革進程中的風風雨雨,哪一場也少不了。
記者特地梳理了宗慶後的部分“風雲”“風雨”,初代民企創業者的前瞻、韌性、勇毅與睿智,是留給後輩的財富。
宗慶後與他的娃哈哈
【護牌】
2011年10月,首屆世界浙商大會在杭州舉行,2000餘浙商代表共聚一堂,宗慶後也在列。這場大會上,他以“護牌”為標籤。
故事要從頭講。上世紀90年代,中國即將加入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前身)的消息在浙商群體中傳開,“狼”要來了,宗慶後準備迎戰。他堅決瞄準國際同行一流企業水準,要給逼仄簡陋的娃哈哈工廠來個脫胎換骨,於1993年在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了下沙生產基地,要求“生產上規模、產品上檔次、管理上水平”。1998年,娃哈哈的“非常可樂”投產,到1999年即佔據國內碳酸飲料10%的市場份額,總體產量逼近百事和可口可樂在華產量,以事實來證明“洋品牌並不是不可戰勝的”。宗慶後還對外宣稱:“在我們涉及的產品領域,無論水、奶還是可樂,我們不怕來自全球任何角落的競爭。”
宗慶後甚至考慮巧用外資來壯大民族品牌。他在始終強調全權管理、堅持打中華牌的前提下,從1996年開始,以部分固定資產作為投入,與世界500強法國達能集團合資興辦了5家公司。與“狼”合作的日子起初還算愉快。但2007年初,達能欲以40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娃哈哈其他非合資公司股權,遭到宗慶後抵抗。之後,達能將娃哈哈告上國內外法庭。這就是世人矚目的“達娃之爭”。
最終,達能公司敗訴,達能公司將其在各家達能-娃哈哈合資公司中的51%的股權出售給娃哈哈,退出合資,雙方達成和解。
這是迅速蓬勃的民營資本與強大跨國資本的碰撞。
達娃之爭
【對實業的偏執】
“風雲”背後,確實是“風雨”常伴左右。
1995年,解放日報記者採訪宗慶後時,他就在發愁。公司原來的拳頭產品娃哈哈兒童營養液,1994年的產量跌到了2000多萬支,不及興盛時期一個季度的產量。宗慶後告訴解放日報記者,“我們生產20多種產品,拳頭產品銷量又排在同行前列,競爭對手自然眾多。競爭是好事,但得按規則競爭。就拳頭產品娃哈哈兒童營養液而言,選用紅棗、桂圓、枸杞等既是食物又是藥物的天然原料精製而成,是通過科學手段鑒定的,也是經得起科學檢驗的。”但令他無奈的是,市場充斥着假冒偽劣產品,容易魚目混珠。有些人對中醫食療抱有舊偏見,這也傷害了中國特有的食療營養品行業的發展。
萬沒想到,宗慶後堅持問計於硬科技。娃哈哈集團公司先後設立了研究所、科研中心,引進了世界一流的檢測儀器,檢測手段甚至超過了省級衛生防疫站。當時,宗慶後引入的設備、儀器花費近3億元,幾乎把前些年賺的錢都投入進去了。
娃哈哈產線。
2010年之後,浙江民營企業經歷生死輪迴,資金鏈斷裂頻頻發生,主要原因在於“三多一少”,即基建長期投資多、房地產沉澱投資多、無效產能重複投資多,但有效需求的流動資金投放較少。2010年5月,國務院頒布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即非公經濟“新36條”。2012年2月,在春節後的浙企“十二五”懇談會上,宗慶後到場發言,他建議“中國企業應該趁機去收購海外研發基地,把海外技術拿到中國來發展,還可藉機引進一些退休專家。”這一年,娃哈哈涉足裝備製造和養殖業。
但當時,同時代的民企如萬向集團,正涉水金融保險業;雅戈爾等浙江服裝企業,所插足的房地產業甚至已超過原先主業。
但娃哈哈即便多元化發展,依然執着於實業與科技。
2012年在杭州舉行的中國民企峰會上,宗慶後再度明確表態:黨的十八大提出“兩個翻番”,浙江省委則提出到2020年全省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等“四個翻番”,其中民企所肩負的責任是第一位的。“也只有緊盯實業,才有望實現這些目標。”
堅守實業、堅持正路,是宗慶後的偏執,也是他能一次次“扛過去”的至簡大道。
宗慶後多次在民企峰會等場合發言並拋出金句
【不裸捐,非摳門】
2010年,宗慶後的“風雨”與慈善有關。
這年秋,比爾蓋茨和巴菲特來華,在北京舉辦慈善晚宴。在這個勸善的晚宴上,江蘇富豪陳光標第一個站出來說要“裸捐”。但據說這個晚宴也邀請了娃哈哈宗慶後。然而傳媒稱,宗慶後最後沒去,此舉讓人覺得浙商很摳門。
此後,第八屆中國民營企業峰會舉行,主持人蹭熱點,提問時任浙江省工商局局長鄭宇民“你怎麼看?”,鄭宇民毅然當場替宗慶後“背鍋”。
鄭宇民的回答是:“陳光標裸捐是一個壯舉,我們應該向他致敬。慈善是民企自我覺悟的等量物,陳光標覺悟到這個份上,就能做到這個份上。”他轉而又介紹:“巴菲特和比爾蓋茨在北京設宴勸善,浙江受邀的有兩位,一位是宗慶後,另一位是馬雲。宗慶後想了很久決定不去。宗慶後認為,慈善不是請客吃飯,是行為示範;慈善不是炒作宣傳,是自覺自愿;慈善也不是身後‘裸捐’,是生前時時刻刻都應該盡到的責任和習慣。宗慶後說,他把十幾萬員工安排好,讓他們無憂無慮,就是最大的慈善。”
插播一下,同樣受邀的馬雲,臨開宴前一小時才去,也未“裸捐”,但他的回答巧妙。馬雲稱:任何事物都是有階段的,中國還未到這個階段。巴菲特75歲才把360億美元捐出來,那麼50歲時為何不捐呢?浙江的民企都只有不到50歲。所以兩位先生要勸善,最好去日本。
事實上,雖未現身慈善晚宴卻有省工商局局長辯護撐腰的宗慶後,早在2006年浙商大會時就已明確了他對慈善的看法。解放日報記者當時就在大會現場,對宗慶後的一段講話印象尤為深刻。
他說:“現在有些輿論產生偏差,認為企業只有投身於社會事業才是慈善。可是,有的企業是偷稅漏稅去做慈善事業,更有企業自己都活不下去也要去做光彩事業,為自己賺點名氣……我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應回到正軌,對外面人好,首先要對自己的員工好,改善員工的福利。而企業最根本的使命在於創造利潤,為社會創造財富、依法納稅、創造就業,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在此基礎上若有餘力,才可投身社會公益。”
宗慶後與女兒宗馥莉(左)
初代民企掌門不被帶偏的硬氣霸氣與說服力,讓這段激昂陳辭迄今仍被傳頌。
但硬漢也有動情時。記者在解放日報資料庫中找到了一張宗慶後珍貴的流淚照。
1992年,宗慶後領導的杭州娃哈哈營養食品廠,3年創利7000萬元,“百日兼并”也剛剛完成。這年,杭州上城區獎勵他10萬元。在表彰會上,這位艱苦創業時從不低頭的硬漢子,淚水奪眶而出。
1992年5月29日,解放日報第10版,刊登了宗慶後“硬漢動情”照,由慈宏攝
來源:作者:李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