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往往需要相關的專業知識,需要深入了解具體公司,還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所持有的資產。對於很多投資者而言,這太難了。
實際上,我們或許可以“四兩撥千斤”。開啟指數化投資,雖然不一定能讓我們跑贏市場,但能幫助我們享受市場平均收益。最後可能會發現,雖然我們並未絞盡腦汁、耗盡精力,但仍能有滿意的收穫,算總賬之時,也許我們就是贏家。
《漫步華爾街》的作者馬爾基爾在書中表示,持續戰勝市場的機會太渺茫,最好的方式還是買指數基金。特別是對於絕大多數投資者而言,在構建投資組合時,建議選擇涵蓋範圍廣泛的整體股市指數基金。
巴菲特也曾在致股東信中指出,“大部分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遲早會發現,投資股票的最佳方式是購買成本低廉的指數基金。”
普通投資者想要持續跑贏市場可謂難上加難。即使押中一隻股票,收穫頗豐,但是能保證第二隻、第三隻,乃至第N只股票仍能維持高收益嗎?最終算總賬時,收益就有可能被稀釋。
對於很多投資者而言,能保持與市場同步的收益率已經很好了。
因此,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指數基金不失為一個簡單便捷的選擇。
顧名思義,指數基金就是緊密跟蹤標的指數的基金。按照資產類別分類,指數主要可分為股票指數、債券指數、商品指數。其中最受關注的股票指數,又主要分為寬基、行業、主題、策略類指數。
具體來說,寬基指數通常表徵某個市場或板塊的整體表現,成份股包含各行各業的股票,一些寬基還會直接以市場板塊名稱命名。
例如,上證指數,反映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整體表現;創業板指,則包括了最具代表性的100家創業板上市公司。
而行業指數的成份股均歸屬於某個特定行業;主題指數的成份股,則均具有某種相同的主題屬性。此外還有策略指數,通常會針對紅利、低波、基本面、價值等某種特定策略來選擇成份股、確定權重。
在投資前,了解清楚指數的分類和它的具體情況,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便捷地挑選投資標的。
指數基金之父約翰·伯格曾感嘆道:成功投資的全部真諦不過是常識而已。
然而,大師的指點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投資具體的公司和行業,需要了解眾多的“常識”。對於大多數投資者而言,即使我們掌握了專業的知識和系統的方法,也很難確保可以選到市場里的“常勝將軍”。但是,投資整個市場,僅需要判斷“整體常識”,勝算可能會高得多。
作為普通投資者,我們可以多了解指數投資的知識,包括如何查收益、明風險、算“性價比”等。在接下來的幾期中,我們也將更深入地介紹指數投資。
易方達指數通祝您晚安。
策劃:丁堅銘 徐昭
文案:張枕河
主播:劉英傑
編輯:李若愚 亞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