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主科技體系日益完善的情況下,美國在如何遏制中國上越發陷入兩難局面。美媒引用知情人士的話稱,一項意在攔阻美企對華投資的條款在美國國會受阻。該條款要求美國高科技企業對特定領域投資時需告知美國政府,以此限制投資。美國參議院以壓倒性多數通過相關內容,不過在眾議院受阻。擔任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一職的麥克亨利表示強烈反對,麥克亨利認為不應進行過於廣泛的投資限制,限制應僅針對個別公司。
金融服務委員會議員安迪·巴爾正推動新法案進行代替,該法案不聚焦廣泛的投資限制,而將對個別中國公司發起制裁。從相關信息能夠看到,美國國會在對華限制上沒有分歧,他們的分歧點在於對華制裁的方式。部分美國議員反對過於寬泛的對華限制,主張發起對個別中企的針對性制裁。從效力上看,廣泛性限制和針對性制裁體現的是兩種遏制思路。前者將中國市場視作敵人,對美企施加廣泛限制,以阻止前沿技術要素流入中國。
後者將實現技術突破的中企視作敵人,意圖通過施加針對性限制方式,攔阻中企技術突破。更具體而言,前者是脫鉤斷鏈,後者則是所謂“去風險化”。美國對華遏制中,兩者往往交替出現。美國相關動作是明顯的科技戰爭做法,這場戰爭從2017年打響,至今仍在延續。隨着華為8月底突破美國封鎖,這場戰爭已由美國進攻、中國防守,轉入中國反攻階段。
中國陸續出台反制措施,完善工具庫。其中包括為中國法律域外適用奠定基礎的對外關係法,鎵、鍺產品出口管制令。這兩類金屬中國分別貢獻了6成以上、9成以上的產量,在半導體、相控陣雷達等生產中作用關鍵。美西方國家是這兩類產品的主要進口國,中方反制戳中要點。中方還發布外國國家豁免法、發布無人機及石墨產品出口管制令,完善稀土出口管理工作。中方相關行動使中美間在科技領域進入到相互威懾階段,兩國脫鉤進程仍在延續,美國則越發投鼠忌器。
雷蒙多訪華期間中美建立出口管制相互通報機制,中美金融高層互訪期間兩國促進雙邊經濟、金融工作組磋商常態化。兩國正在建立防護網,適度緩和科技戰爭烈度。在這之餘,中美在各自搭建經濟外循環體系,中國在增量上高於美國。從金磚擴員新吸納六國加入,其中包括伊朗、阿聯酋、沙特這中東三國。到“一帶一路”會議吸引151國與會,全球多數國家共同為“一帶一路”接下來十年規劃獻力。中國標準、中國方案日益成為高頻詞彙。
而上海進博會之後,11月28日,全球首個以供應鏈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在北京開幕。有515家企業與機構參展,其中26%為國外參展方。主要美企均在參展行列。展區內容包括智能汽車、數字科技、清潔能源、綠色農業、健康生活共五方面。依託中國市場體量和工業實力,中國在構建以本國為中心的開放經濟體系。
已孵化出華為、寧德時代、比亞迪、大疆創新等行業頭部企業。中國芯企龍芯中科11月28日發布新一代處理器,其產品基於自研不需外國技術授權,為中國自主科技迭代提供新路徑。中美間仍在延續的科技戰爭中,形勢逐步向美方不願看到的方向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