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中午央行發文,“堅決對單邊、順周期行為予以糾偏,堅決對擾亂市場秩序行為進行處置,堅決防範匯率超調風險。”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幅拉升。在岸人民幣匯率日內大漲800點,離岸人民幣匯率大漲700點。
匯率本身也是供求關係的反映。比如美元和人民幣的兌換,我們國內要求換成美元的錢多了,那美元就相對緊俏,在外匯市場上的同樣的人民幣兌換到的美元會變少,反映在匯率上,就是美元兌人民幣匯率走高。
央行順着這個思路來干預人民幣匯率波動,會從幾個方面着手。
1、 增加美元供給
比如降低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將更多的美元解放出來投入到外匯兌換市場上。
2、 減少人民幣供給
一般有三種做法。一是直接提高人民幣存款利率,相當於增加兌換成美元的機會成本;二是央行在離岸市場發行票據,將部分人民幣的流動性收回,當然想讓人拿錢來買這些票據,也需要把利息給的高一些;三是,直接在外匯市場上用美元買入人民幣。
在外匯市場直接購買人民幣,會拉升利率水平。
9月12日,1個月期離岸人民幣Hibor上漲66個基點至4.60%,為三周以來最高。3個月期離岸人民幣Hibor上漲24個基點至4.11%,為2018年以來最高。
3、減少國內兌換美元的需求
簡單來說,國人出國旅遊、進行對外貿易以及對外投資才會用到美元。
雖然全面放開了,但出國旅遊遠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8月份上海機場出入境航班數量才恢復到2019年的69%。2019年我國遊客境外消費1338億美元。
貿易往來用到的美元是大頭。據分析,2016年進口商需要的美元需求高達2萬億,出口商更多。雖然不能阻止出口和進口,但可以在結售匯環節進行干預。比如人民幣升值周期,美元結匯可以放慢一點,不着急讓海外的美元進入國內。因為美元多了,相對人民幣就少了,會有升值壓力。同理,貶值周期,可以讓持有額外美元的人儘快結匯。同時在售匯方面給出一些限制,要求嚴格一些。
4、 喊話引導預期
比如之前著名的梗,“人無貶基”。
現在,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具有堅實的基礎。
那最終央行干預的效果如何?
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此前更多是受美元自身周期性波動的影響。
但是去年下半年,尤其是今年3月份以來,人民幣匯率的走勢明顯和美元指數的走勢劈叉。相對於美元指數的波動幅度,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大約多了8%左右。換句話說,人民幣這8%的貶值幅度賴不到強勢美元身上。
受房地產拖累國內經濟增速承壓、進出口下滑以及外資大幅流出等都加快了人民幣匯率的貶值速度。
在這些影響因素改變之前,央行的干預只能減緩趨勢的變化,但不會改變趨勢的方向。
如果持續干預還有哪些連帶的影響呢?
我們已經看到,香港的人民幣利率已經創下2018年以來新高;
國內經濟復蘇依賴寬鬆的利率環境,但是為了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這種寬鬆也會是有節制的;
8月份經濟數據有亮點但還不夠穩當。CPI回正,出口降幅收窄,新增社融超預期等等。那麼短時間內,國內利率還將維持寬鬆。那麼防止人民幣匯率貶值更多要通過限制換匯來實現。
有傳聞稱部分進出口企業辦理換匯業務,銀行的要求更為嚴格;
企業進出口相對是剛需,但居民往外匯款的審查可能會更嚴格。比如每人每年5萬美元額度,可能在銀行辦理及往外匯款的時候,銀行會對匯款的正當性進行更嚴格的審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