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條海外高鐵通車,為什麼建在印尼?

2023年9月7日,中國與印尼合建的雅加達至萬隆高速鐵路通車,10月初,將正式售票開始商業運營。

這是中國高鐵“走出去”的第一單,是擊敗了日本拿下的訂單。基本上全靠的是中國的技術、資金、人力,從2015年開始建設,建成之後,由中國鐵路總公司與印尼聯合組建的雅萬高鐵合資公司,獲得了50年的特許經營權(中方占股40%。印尼方占股60%)。

為什麼中國要在海外建高鐵?為什麼第一條海外高鐵建在了印尼?或者說,為什麼印尼願意讓中國人幫他們修高鐵?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要在海外建高鐵?

因為高鐵這個產品,是中國打開國際投資最好的一個利器。

中國經濟長期以來能夠輸出的產品,也就是“Made in China”,大多是低技術含量的產品。過去40年我們輸出最多的就是牛仔褲、芭比娃娃、聖誕樹、運動鞋、貼牌電器這一些,要麼就是物美價廉,要麼就是沒有核心技術,“世界工廠”賺的都是辛苦錢。

隨着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人工成本的上升,再加上中美關係的惡化,出於風險考慮,許多跨國企業紛紛將生產線轉移到東南亞地區。

那你說中國能沒有危機感嗎?

投資、消費、出口,是經濟的三駕馬車。放在中國經濟來看,房地產投資、製造業投資、基建投資都呈現出增長減速的趨勢,尤其是最近兩年的房地產和製造業。消費這一端,14億人的市場消費的潛力還是足夠的,只不過中國的收入差距很大,6億人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情況下,想要靠消費來支撐起中國經濟,還任重道遠。而出口這一塊,前面也說了,隨着中國人工成本上升,行業內卷,產能過剩,利潤也在下降,而且中國也不甘心永遠都是賺貼牌加工的錢。

如果找不到經濟新的增長點,那中國將很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所以中國要搞“一帶一路”,要擴大市場,要去賺外國人的錢。

中國那些產能過剩,技術含量低的商品,雖然在歐美市場沒有以前賣得好,但是在發展中國家,在東南亞、拉美、非洲,依然能打上“物美價廉”的標籤。而中國的高鐵技術,更屬於“王牌產品”,不僅技術含量高,而且給中國經濟找到新增長點更是作用巨大。

想想過去中國還屬於“基建狂魔”時期,基建投資為中國創造了多少GDP,創造了多少就業崗位,而這些基建建起來之後,對於當地經濟的發展又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中國高鐵從2008年開始大力發展至今,已經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高鐵網絡,覆蓋了全國93%的50萬人口以上城市。

這第一說明了中國高鐵的建設速度快,第二也說明了中國高鐵將進入一個緩慢發展期。因為不是每個地方都要修高鐵,人口少的偏遠城鎮就沒必要,因為很難收回成本,投資等於浪費。

所以中國高鐵需要尋找更大的市場,需要將高鐵產品輸出到海外去。這樣就能夠將當年”基建狂魔“時期的高速發展模式複製一遍,這不就是最好的經濟增長點嗎?

早在2009年,中國正式提出高鐵“走出去”戰略,初步設定三大戰略方向:第一是通過俄羅斯進入歐洲的歐亞高鐵;第二是從烏魯木齊出發,經過中亞最終到達德國的中亞線;第三是從昆明出發連接東南亞國家,一直抵達新加坡的泛亞鐵路網。

這個戰略設計是很宏大的,但真正操作起來就困難重重。這麼多年來,中國一直賣力向各國推銷自己的高鐵,但這麼多年過去,要麼就是談着談着項目就黃了,要麼就是進展非常緩慢,你急人家不急,只有印尼的這條高鐵算是真正落地,成功通車。

那就要回答第二個問題了,為什麼是印尼?

首先修高鐵這件事是印尼自己早就計劃的。2008年印尼就計劃修一條高鐵,連接國內的兩大城市,雅加達和泗水。雅加達擁有1000萬人口,如果算上大雅加達都市圈的話,人口超過3000萬。

這裡說一下,可能很多朋友還不了解,印尼是全球人口第四大國,總人口2.7億,也是全球華人最多的國家,華人數量超過1000萬。


印尼自己不具備修建高鐵的技術,於是在國際上招標,找到了中國和日本。最終中國提出的競標方案勝出,日本出局。

其實印尼這一手有點“狡猾”,就是看中國和日本誰出的方案帶來的利益更多,不過這樣正常。作為“客戶”讓競標者們相互競爭,漁翁得利,是老套路了。

中國提出的方案是日本無法達到的。中國幫印尼修這條高鐵顯然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日後高鐵出海做出一個成功案例,擴大自己在當地的影響力。

那問題又來了,既然中國的高鐵方案如此惠及當地,為什麼到目前為止只有印尼一家的高鐵建成了呢?

這主要是因為一旦涉及到跨國投資,尤其是修建鐵路這種大項目,就不是中國方面可以完全掌控的。

中國的優勢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在國內修高鐵,都是政府規劃,所有人配合,阻力很小。多說一句,當年中國高鐵能夠快速發展,有一個人功不可沒,儘管這個人後來因為貪污被抓了,但如果不是他在任內大刀闊斧地推進,中國高鐵的發展速度不會這麼快,這個人就是原鐵道部部長,被稱為“中國高鐵之父”的劉志軍。


劉志軍上任鐵道部部長之後,提出“鐵路跨越式發展”並大力推進高速鐵路技術進步,甚至不惜大規模負債建設,終於將中國高鐵帶入高度發展期。

你在其他國家很難想象政府能有這麼強的調度規劃能力,這樣“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

以“中泰高鐵”項目舉例,這個項目之所以談判一波三折,歷時多年,就是因為泰國政府沒有這個動員能力。中泰高鐵從2009年雙方開始接觸至今,經歷了阿披實·威差奇瓦、英拉•西那瓦、巴育•占奧差三任總理執政時期。在此期間,政治不穩定導致了泰國政策頻繁變動,三屆政權變更,造成中泰高鐵歷時20輪談判,協議幾經修改,至今沒有定論。

這些國家哪怕是職位最高的那個人,所擁有的權力都是有限的,引進中國高鐵,光是這一個提案就可能成為國內反對黨攻擊的抓手。更不要說真正落地下去,需要進行大規模融資、搬遷附近的居民,應對國內的輿論,全部都是阻力。

再加上還有西方國家對於中國輸出高鐵,一帶一路項目的各種猜疑,所以中國高鐵走出去的宏圖雖然壯闊,但現實確是步履維艱。

印尼算是比較特殊。你要說印尼和中國的關係有多友好,那恐怕沒幾個人相信,按照現在國內某些憤青的標準,那印尼當年好幾次排華,可都欠着中國人民的血債。不過國際政治永遠都是利益當先,沒有永遠的敵人和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印尼現在很務實,就是要發展經濟,就是想要用最低的代價修建高鐵,剛好與中國高鐵出海計劃一拍即合。

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經濟問題。

經濟發展了,老百姓有錢了,那所有的國內外矛盾就都迎刃而解了。中國搞一帶一路,搞高鐵出海,不也是為了找到經濟的新增長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