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Gap Year的人都在Gap Hour?

“Gap Hour”的用法源自“Gap Year”,指的是年輕人完成學業後不急於升學或工作,希望在間隔年裡尋求一種新的生活體驗,擺脫從前的或習以為常的學習或工作狀態。事實上,許多人很難刨出一大段時間擁有真正的Gap Year,更多的是忙裡偷閒才有了Gap Day。

“Gap Day”的說法最初出現於小紅書的一位博主的學習分享筆記,之後便衍生出Gap Hour、Gap Second等說法。

對我來說,連續4年,做瑜伽就是我的Gap Hour,是每周兩次,每次一小時的獨處時間,完全關閉外界信息,也不必扮演任何角色,只是安靜地折騰身體零部件,暴汗之後,躺平做休息術時,感覺到“我”一點點重啟。

最近,又多了一項——看治癒短劇,前段時間看了《朴河京旅行記》,講述語文老師朴河京,在每周六一個人獨自旅行遇見形形色色的人的治癒旅行記故事。每當她想消失,就會去走路、吃東西、發獃,感受日常生活的愜意與共鳴。每集20多分鐘,故事結構簡單,細節抓得太好了,讓人忍不住拍手喊:“哇,是我,是我。”

問了一圈身邊的同事、朋友,他們的Gap Hour千奇百怪,洗衣服晾衣服收衣服疊衣服,有人調戲AI,有人盯着動植物看,有人擠黑頭、拔腿毛,有人玩數獨,有人聽評書,有人追着狗子跑……

那麼,你會在工作間隙的Gap Hour做些什麼呢?

我理解的Gap Hour其實就是脫離日常的被動,斬斷跟世界的聯繫,自己積極且主動選定的小Routine,它可以錨地日常不至於飄搖;或是小休憩,可以讓我換一種方式休息。所以對我而言不會是遊戲、也不會是刷視頻、微博那種無意識地沉浸和信息汲取。

這樣說來,一天大約有幾種方式Gap:1.早上給貓主子刷毛清潔、餵食和鏟屎;2.騎車上下班,家與公司距離5公里,我幾乎都騎車;3. 固定時間健身運動,基本上保持隔天運動一小時;4.找盲人按摩按摩。

說起來,我還有Gap Minutes,1.是在腦子轉不動的時候,下樓買一杯咖啡;2. 盡量走樓梯,不坐電梯。我們公司在8樓,慢慢爬,背包當是負重,身體前傾,腳掌根發力,8樓下來,大約4分鐘,當是一小節臀部練習;3.是走路的時候,不看手機,不戴耳機,這樣一天有很多5分鐘、10分鐘是脫離手機所牽扯的另一世界,只有直立的身體,和彷彿環繞身體360度的立體世界。

下樓站2分鐘,遠眺一下,順便去超市買點吃的,慰勞自己。

遛狗,沒啥事就跟着狗子的方向走,忙就按照我的路線走,啥也不想,跟着撿屎,不過我好羨慕我的狗,真的好能拉好能拉。有時候一天拉的比我一個星期還多。一定是拉了我的那份吧,整一個羨慕住。

Gap Hour的時候聽評書,最近在喜馬拉雅聽王玥波的《雍正劍俠圖》,也叫《童林傳》。

當然是玩數獨啦,我玩這個殺手數獨比常規的數獨簡單點,這個我玩殺手級,普通數獨玩一個困難級就不行了,沒學會高級技巧,什麼x-chain, xy-wing的。

我是做媒體的,如果一天24小時看手機,可能也會幹24小時的活。所以我自救的辦法就是,放下手機,做家務!

花一兩個小時,收拾衣帽間,刷馬桶,洗衣服晾衣服收衣服疊衣服,收拾書,整理護膚品,拆開新買的收納工具,把眼前的一切重新整理一遍。太爽了。

也不戴耳機不聽音樂不聽播客,就完完全全放空,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具體的事物上。對長期保持一個姿勢的人來說,過完這一個Gap Hour,感覺筋骨都鬆了一圈。

做完洗個澡,開一聽可樂或者啤酒,再摸手機。

工作間隙就是刷微博,在群里聊天,中午去健身算不算?

早上六點出門做用戶調研,出差間隙在長江邊上撿到了一些石頭和老瓷片。

獻給紅色軟件和橙色軟件。

因為在春熙路上班,有時候時間充足,我會上班前去方所轉一趟,最近買了一本心理學的書,在辦公室沒事的時候看看。最近還在讀寧遠的《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分兩種情況啦。一種是眼前有項目ddl迫在眉睫的,那麼即使我在摸魚,其實也是在摸工作的魚。比如說,我會去刷新片場看視頻、去小紅書隨便搜個關鍵詞看文案等等諸如此類。表面在摸魚,其實是在工作,大概是換思路。

一種是毫無工作負擔的摸魚,那麼對屏幕的話,刷知乎、小紅書、逛B站都會;不對屏幕的話,就去便利店買個飲料、去露台抽煙、去隨便跟朋友逗個悶子聊天。

工作期間的Gap Hour是刷抖音。刷抖音代替了午休,居然不覺得困,說明“休息”不一定要睡眠。每天的熱點新聞,集中到某個時候刷,挺減壓的。主要刷一些體育、搞笑、社會、娛樂內容,想了解秘聞八卦的時候,也會刷微博,但還是視頻更吸引人,因為可以不動腦子。

抖音上的聲音,良莠不齊,有的甚至錯漏百出,但看抖音上的留言很有意思,不同的人吵來吵去,你會發現,人與人的觀念差異之大,不亞於地域的差距。從這個方面說,刷抖音也是觀察社會情緒的一個窗口。

有時,Gap Hour會成為工作的“獎勵”,拖延症犯了,就瘋狂自我暗示:幹完這點活就去刷抖音(結果往往是刷一個小時再來幹活)。如果一個人,自制力非常強,能忍住不看手機,不Gap Hour,一定是人中龍鳳,比如黃永玉、劉強東、鄭淵潔、馬龍等等。

去公司附近有綠色的地方,去三葉草里發現四葉草,找到了,就覺得那天美好。

翻翻以圖片為主的過刊,看着美麗的圖片,就很放鬆。

讀詩,不管誰寫的都可以讀,有些有趣,有些無趣,從日常里抽離一小會兒就很滿足

我工作的時候基本沒有Gap Hour,只有短暫的Gap Minute 和Second,比如學生做題的時候,我看看手機上面的消息。因為我是足球迷,所以基本上都會打開懂球帝app看我最喜歡的曼聯隊的專區,比賽的結果和轉會的消息等等。

當然是點一個好吃的蛋糕和同事或者朋友分享,不能我一個人胖,甜品的治癒作用真的很迅速。

我的Gap Hour主要看那段時間的興趣,比如有一陣我特別喜歡逛舊書店,天氣不熱的時候就打個車去舊書店,再騎車回辦公室,春夏之交的時候騎車特別棒,亂騎的過程又會發現新一些選題,隨時在群里丟給他們。

最近天氣熱的時候Gap Hour就變成了今天找個什麼沒吃過的雪糕吃一吃。

放空,開着電視或者放着音樂,啥也不做啥也不想,發獃。

會下樓去移動花攤買一束花,和老闆聊幾句,算是一天中的社交時間了。


我主要是嘮電子嗑,辱罵AI,日常請它做些百科題、翻譯題、數學題。除了翻譯之外,其他都不是很滿意,所以常常質問它。先是一些正常的溝通,比如一些英語單詞的運用,百科題也常常出錯,它會根據我的提示改變瞎編的方向,然後數學題就很離譜了,之前算一個不太難的計算題,半小時都沒算對,它每次都說發現了自己有誤,然後繼續算錯,哈哈哈。

總之,我的Gap Hour,就主要用來指責它,高情商的表達是:“探索人工智能的邊界”。

工作間隙的“Gap Hour”做些什麼,這主要就是想打探我“摸魚”究竟在摸什麼。總體來講,就是在緩解我的焦慮。隨着工作年限增加,也可以說是年齡漸漲,我經常會覺得跟不上“網絡熱梗”,在工作間隙總是需要狂補一下信息,所以社交媒體熱門排行榜是我獲取信息的方式,隨時刷一刷。當然,偶爾也會打打王者榮耀,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要跟得上年輕人吧

看植物或是動物,盯着看,看到植物不好意思為止,看到動物爬得很遠為止。

經常沉入Daisy幻想世界,比如跟老闆叫板,和年下男調情,自編自導自演偶像劇或者升職發財白日夢。擠黑頭、拔腿毛也可以搞很久。

最近的Gap Hour,是逛公園吧。每天下班回家到睡覺前,幾乎都會留一小時左右的時間去公園。最開始是被室友拉着去的,還不太情願。走着走着,倒是有點離不開了。

因為工作偏向腦力活,有時候焦灼成一團亂麻的時候,就想精神上放敞。每天的Gap Hour還是靠聽音樂續命,同時,往往視地方而定——如果在家,就躺在床上、沙發上聽音樂;如果在公司,就端端正正坐在工位上悄咪咪聽幾分鐘。他們都說,如果是腦力勞動者,辭職後往往都會選體力活。倘若,我辭職,這個聽歌量是不是可以去轉行DJ?

工作放鬆(摸魚bushi)的方式,當然是做一杯美麗的冰橙美式提神啦。

也有不少朋友表示,根本沒有Gap Hour這種東西,上廁所都得加速,只能卑微地尋求一些Gap Minute。比如,@彭主任說:”我沒有Gap Hour,苦命打工人不配擁有,我的生活乏味又單調,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丸嬢說:”我沒得Gap Hour,I work every time。”

但別忘了:人是需要休息的!從忙碌中砸出一小塊地界,做自己想做的小事,快樂又不是遙不可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