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楊
經濟復蘇疊加政策暖風,正推動數字經濟邁入新的增長階段。
宏觀經濟尤其實體經濟回暖明顯,今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5%;而從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至今,各部委多次提出支持數字經濟發展、引導其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創新,這對行業尤其是頭部企業強化責任擔當、堅持守正創新提出了新的期待。
事實上,前幾年開始,數字經濟就已轉型發展、尋找新動能,比如耕耘海外以及和實體經濟更緊密結合。在這過程中,企業科技實力得以增強,並迎着新一輪政策暖風,果實逐漸落地,讓發展更加高質量,從而形成正循環。
從近期頭部平台業績來看,營收利潤增長明顯。今年一季度,百度營收311億元,同比增長10%;騰訊也同樣找回增長勢頭,一季度營收1499.86億元,同比增長11%,凈利潤(Non-IFRS)325.38億元,同比增長27%。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金天認為,只要企業與國家政策相向而行,堅定守正創新方向,積澱自主科技能力,為中國經濟、特別是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科技力量,就一定能激發更大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贏得廣大市場主體和社會輿論的更優評價。
助力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興則數字經濟興;數字經濟興則企業興。
今年一季度,經濟穩健向好,實體經濟、線下消費復蘇,數字經濟行業也同樣受益。工信部發布的一季度互聯網行業運行情況則顯示,互聯網業務實現正增長,收入同比增長1.6%,利潤同比增長55.2%。
到具體企業上,頭部平台紛紛重回增長軌道。百度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0%,騰訊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1%,兩家企業均是時隔五個季度後,營收增速首次回到兩位數。
數字經濟科技企業增長背後,是效率的提升尤其收入結構的改善。以騰訊為例,數實經濟、出海業務等多個板塊的同時發力,讓其科技實力增強,增長變得更加高質量。比如,騰訊數實經濟業務板塊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長14%達到487.01億元,已連續八個季度收入佔比超30%。
騰訊雲和微信數字生態都成為騰訊助力實體經濟的“利器”。騰訊攜手合作夥伴在30多個行業推出超400個聯合解決方案,從雲基礎到行業應用實現全覆蓋,打造了一套完善的企業數字化“工具箱”,服務企業客戶。微信生態的視頻號、小程序、企業微信等數字化工具則幫助創作者增收、商家創收,從而積極推動消費復蘇,促進微信生態繁榮。
百度也同樣在通過數字技術助力實體經濟發展。去年,百度智能雲將自研的用於預測用水和控制水壓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從泉州自來水公司複製到了廣州自來水公司,而今年一季度,該解決方案也被應用到甘肅省臨洮縣自來水公司。除此之外,在製造業中,百度也幫助長安汽車構建了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平台和數字人平台。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中小企業研究院副院長孫文凱表示,在大力倡導數實融合的背景下,平台科技企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能夠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更多機遇。
孫文凱稱,大型平台科技企業助力中小企業發展得以成功依賴於其規模優勢和開放性。規模優勢帶來低成本和技術普惠可行性,且更有利於提高數字文化接受度,同時也有高技術後台保障前台安全;開放性帶來供給活力和多樣化需求滿足。這兩個特點賦予了平台科技企業助力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獨特優勢,在未來一定時間內具有不可替代性。
事實上,行業過去幾年一直在強調“脫虛向實”,原因在於實體經濟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它是經濟增長、就業創造、社會穩定、創新推動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而數字技術的發展,讓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越來越緊密,並形成較為牢固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關係,新的經濟形態“數實經濟”也隨之形成。
夯實科技創新底座
在助力實體經濟的過程中,企業對於基礎科研和自主研發的重視程度不斷增長,其自身科技實力也得以強化,並在部分軟硬件核心領域建立起一定優勢。
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等頭部平台企業,將大量資金和人力投入到研發領域,包括成立自己的研究機構和實驗室,並吸引了很多一流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近期以ChatGPT為代表的AI大模型時代的來臨,更激發了整個行業的科技創新熱情。
數據顯示,騰訊近年來對自主研發和基礎設施的投入始終保持高位。今年一季度,騰訊研發開支152億元,處於歷史高位水平;2018年以來,騰訊研發投入已經累計超2200億元。而京東自2017年初全面向技術轉型以來,已在技術上累計投入近1000億元,不斷強化自身的技術能力及產業數字化能力。
研發投入的持續加大,也帶動了專利數量增長。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信息顯示,華為、騰訊、百度等躋身“中國民營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TOP10(2021)”榜單。截至去年年底,騰訊在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專利申請公開總數超過6.2萬件,專利授權數量超過3萬件。
百度阿里等公司紛紛推出類ChatGPT的AI大模型產品,雖然和海外不乏差異,但國產化仍然值得鼓勵和期待。事實上,算力尤其大規模算力集群,是AI大模型最重要的基礎底座之一,騰訊雲發布的新一代HCC高性能計算集群,算力性能較上一代提升3倍,進一步縮短訓練時間,是目前國內性能最強的大模型計算集群。
BAT也在芯片領域持續布局。百度和阿里巴巴在尋找方法以求讓現有計算機芯片發揮更大效用,騰訊的自研芯片“滄海”已經量產並廣泛應用,核心指標斬獲8項世界第一。
可以說,加快自主創新,夯實科技底座,實現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強,正成為數字科技企業的集體追求。
把目光轉向海外
近年來,中國企業出海已成為一個顯著趨勢。首先,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企業出海提供了有利條件。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擁有龐大的市場和消費潛力。隨着國內市場的飽和和競爭的加劇,中國企業尋求拓展國際市場,以實現更高的增長和回報。
其次,政策的支持和鼓勵也推動了中國企業的出海行動。中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企業走出去,包括提供財稅支持、降低貿易壁壘、加強外交合作等,這些政策為企業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和機會,鼓勵它們在國際市場上展開業務。
最後,技術和創新能力的提升也是中國企業出海的重要因素。中國企業在技術和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這些先進技術的崛起提升了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使它們能夠在全球市場上找到新的機會和合作夥伴。
比如騰訊,其業務過去更多聚焦於中國市場,但近年來,出海業務已經成為騰訊財報的新亮點。以遊戲為例,一季度騰訊國際市場遊戲收入132億元,同比增長25%。目前海外遊戲收入已經達到本土遊戲收入的38%,成為騰訊遊戲的“第二增長曲線”。
此外,騰訊旗下的雲、微信支付等業務板塊也在進行積極進行海外探索,尋找新藍海。目前微信跨境支付目前已覆蓋全球69個國家與地區,境外合作機構超1000 家,連接超過400萬境外商戶。
近年來國際市場上的中國頭部平台的身影越來越多:拼多多旗下Temu在美國在線購物等App中長期位居榜首,並加快進入英國及歐盟27國市場,美團外賣逐步進入香港及更多國別市場,讓更多地方的居民感受便利的服務。行業整以自身實際行動為中國企業在海外穩健經營做出了生動詮釋。
金天表示,過去市場和社會上對數字科技頭部平台的自身成長、特別是其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很多議論,比如有人認為其核心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更多依賴國內市場的規模優勢,也有人擔心其難以很好地適應國際國內宏觀環境的深刻變化、可能觸發更多的法律和政策風險等等。
但在其看來,從去年底經濟工作會議迄今的約半年時間裡,中央各部委在營造數字經濟、平台經濟“穩定、透明、可預期”的監管環境、支持民營經濟和平台企業健康發展等方面做出積極表態、推出有力舉措,特別是4月28日的政治局會議首提“鼓勵頭部平台企業探索創新”,為常態化監管環境下保護平台企業合法權益、引導頭部平台先行先試提供了“壓艙石”,注入了“強心針”。
對平台企業而言,數實經濟為其發展提供了新動能,國際市場提供了更廣闊的舞台,政策的支持和鼓勵提供了堅實的保障,科技創新則為持續發展提供了原動力。在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動下,平台企業的重要性和價值可能也需要被重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