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則已,兵貴神速:如何解讀最新這一次,央行超預期降准動作?

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官網

央行表示,本次降準是為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打好宏觀政策組合拳,提高服務實體經濟水平,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

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人民銀行將更好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保持貨幣信貸總量適度、節奏平穩,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更好地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不搞大水漫灌,兼顧內外平衡,着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與2022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前“預告”降准不同,本次央行降準時間點超出市場普遍預期。

年初以來,我國經濟向好恢復態勢明顯,前兩月的新增人民幣貸款同比大幅增長,廣義貨幣(M2)同比增速連續兩個月超過12%。在實體經濟和融資市場整體改善的背景下,專家普遍認為近期降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都不大,當下應盡量為未來多留出政策空間。

實際上,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近期召開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用降準的辦法來提供長期的流動性,支持實體經濟,綜合考慮還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式,使整個流動性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

儘管易綱的發言已有“暗示”,但隨着日前人民銀行開展481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市場普遍認為本次寬幅超額續作落地後,短期內降准預期兌現的可能性走低。

這篇文章,契合熱點,普及常識,將從降準的意義解讀和現實影響入手,結合現實,對本次央行超預期降准動作,進行專題解讀分析。


關注動向,把握本質,看清主線,研判趨勢,指導行動。

本文已反覆自查合規,不碰紅線,語言平和公允,不帶價值導向。

內容有依有據,分析理性客觀。

硬核內容,錯過不再。

以微見著,洞察先機,把握趨勢,指導決策。

PS:

  • 文章略長,內容的閱讀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耐心,並且需要進行思考。
  • 內容不求討好所有讀者,寫作分享也是一個閱讀群體和寫作群體互相選擇的過程。
  • 每個人的認知層次不同,不做強求,這篇文章的內容不是什麼大路貨,也不是什麼看完能夠帶來輕鬆愉悅精神滿足的爽文,請結合自身需要和認知需求理性看待。
  • 頭條獨家文章,抄襲搬運必究!(有看到抄襲搬運的讀者朋友也請幫忙舉報一下,原創標籤只有在頭條平台。感激不盡!)

(如果這篇文章在其它資訊平台被看到,不用懷疑,就是抄襲搬運,厚顏無恥)

選擇大於努力,思維決定層次,是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下的重要規則。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1

常識科普:降準是怎麼一回事?對國內經濟環境會帶來哪些影響?


借這個最新動向,正好可以給很多普通人普及一下關於“降准”的相關認知,如果是老司機,那麼這段內容可以選擇跳過,直接從第二部分開始閱讀。

“降准”,說白了其實屬於經濟學範疇。

將“降准”兩字分開,“降”的概念想必就不用再過多解釋,就是“下調”、“下降”的意思。關鍵“准”是什麼意思呢?

眾所周知,銀行在吸收大眾存款的同時,也在不斷對外發放貸款,而這部分資金主要來自於老百姓的積蓄存儲,也就是說,老百姓存儲資金越多,銀行對外放貸也就越多。

但作為銀行,肯定需要一定規避風險的手段。所存儲的金額並不會全部放貸出去,不然當人們來取錢時一旦沒錢可取,可能就會對社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如此一來,銀行就必須留出一部分資金以備不時之需,而額外保留的這部分資金,就被稱為“準備金”。

準備金的概念了解後,從而延伸出另一個概念——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什麼意思呢?

就是根據法律規定,每家銀行必須留出一定量的準備金,且所留比例均由國家設立與管理。什麼意思呢?

就是銀行所預留的這部分錢,必須交由國家代為管理,而國家代管的部門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央行。所以各大銀行交由國家代管的這部分資金,又被稱為中央準備金。

說到這裡,想必大家對於“准”的概念已經了解了一部分。

降准”的概念,其實就是降低各大銀行準備金存入央行的比例。

央行的公告說: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於2023年3月27日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本次下調後,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約為7.6%。

也就是說,這次降准基本上是一次全面降准。

根據當前存款狀況推測,此次降准大約可以釋放長期資金約5000億元。

這5000億元資金相當於基礎貨幣,當前貨幣乘數大約在7.65左右,理論上可以衍生出最多3.825萬億元的廣義貨幣M2。

平時對於基礎貨幣的概念大家幾乎很少接觸,在筆者看來“基礎”二字卻是重中之重。

基礎貨幣的作用和能力都非常強大,我們就一起先來了解一下,究竟什麼是“基礎貨幣”。

在國家無法印發貨幣的前提下,市場中的貨幣總量一定,無論怎樣流轉都是不變的。而這裡“有限的貨幣總量”指的就是“基礎貨幣”。也就是說,在同樣的前提下,你每年所賺到的錢對貨幣總量並不會產生影響,只不過是這部分貨幣剛好流轉到你手中而已,其實本質上貨幣並沒有增加,你將所賺的錢消費出去,無形之中又成為別人賺到的錢。也就是說,這只是貨幣與貨幣之間的流轉。

也就是說,在貨幣總量一定的前提下,有人盈利自然就會有人虧損,所以大家辛辛苦苦一輩子的打拚,在獲取收益的同時,也在不斷推動貨幣的流轉,一般情況下並不會新增加貨幣。

對於“基礎貨幣”的概念,上述所提到的“流轉中的貨幣”其實就屬於“非基礎貨幣”,而“不容易新增的這部分貨幣”就屬於“基礎貨幣”。

說白了,基礎貨幣其實就是貨幣的總量與增量。例如某地新發現一座金礦,這部分黃金流入市場後就屬於“新增”,但當基礎貨幣流入市場後,就成為了流轉貨幣,所以流轉貨幣與基礎貨幣的概念其實是相對而言的。

之所以說基礎貨幣的作用和能力強,關鍵在於其流轉能力。假如世界貨幣總量為1塊錢,在全國每個人的手中都流轉一遍就是14億。也就是說,在貨幣總量不變的前提下,1塊錢就可以帶動14億市場的運轉,這還僅僅只是一次?如果是10次、100次呢?作用之大不言而喻。也就是說,每增加1塊錢的貨幣供應,可能產生的效應要比其千百倍還要多。不過在正常的市場中,流轉速度肯定沒有例子中得這麼快,不過即便沒有這麼快,流轉的力量也是非常強大的。

所以央行降准,在意的並不是比例與數額,而是降准之後所產生的效應。

降准意味着給銀行業金融機構進一步釋放低成本長期資金,有利於降低商業銀行資金成本,提高銀行放貸的意願,也有助於通過讓利,進一步推動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改善市場預期、提振實體有效融資需求。

總的來說,降准就是國家金融釋放流動性的公開信號,降準是一種擴張性貨幣政策,它會使市場中的信貸規模增大、貨幣供應量加大、貨幣流動性加強、也能刺激市場經濟增長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2

為什麼說這一次的央行降准,是“超預期”的?該如何理解?


與2022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前“預告”降准不同,本次央行降準時間點超出市場普遍預期。

年初以來,我國經濟向好恢復態勢明顯,前兩月的新增人民幣貸款同比大幅增長,廣義貨幣(M2)同比增速連續兩個月超過12%。在實體經濟和融資市場整體改善的背景下,專家普遍認為近期降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都不大,當下應盡量為未來多留出政策空間。

實際上,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近期召開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用降準的辦法來提供長期的流動性,支持實體經濟,綜合考慮還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式,使整個流動性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

儘管易綱的發言已有“暗示”,但隨着日前人民銀行開展481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市場普遍認為本次寬幅超額續作落地後,短期內降准預期兌現的可能性走低。

對比歷次降准,本次0.25個百分點的降准幅度較為適度。也明顯那比較謹慎。

客觀來看,中國1-2月社融驚為天人了,而且下周美國加息落地,居然還有降准空間,實話說是超出了市場主流的預期的。

而且發布的時間點也很妙,在一周交易日結束以後發布的。

毫無疑問,這次降准不可簡單的和過去降准比,這次降準是主動的,更是在時間拿捏和行動實施上,體現了一個兵貴神速:

第一,國家降准,一定是有的放矢,雖然一二月份金融數據復蘇勢頭表現良好,但是實際上降准釋放流動性,一方面是復蘇勢頭需要鞏固,另一個方面,就是對應需求:如果不是市場和經濟環境某一個板塊缺乏流動性,國家銀行何必降准?

第二,結合外圍環境來看,實際上3月份以來,歐美銀行四處暴雷,這次降准就是給國內外資本市場展示信心,流動性足夠,以及中國金融風控的實力,未嘗不是借勢歐美金融和銀行業當下的危機氛圍,通過實際行動來吸引全球風險資本進入中國。

第三,外部防通脹,國內防通縮,新班子未來2年工作重心就是發展經濟,刺激消費。溫和放水,釋放多出來的資金主要進樓市,股市,消費貸經營貸等,給企業放貸鼓勵擴大生產規模。‍‍

毫無疑問的是,這一次降准,只看對內而言,給中國當下的經濟環境,資產領域,金融市場,以及消費馬車,釋放了非常積極的支持信號:錢管夠,放心搞!

降准對於絕大多數行業,經濟個體來說,每一次都是利好,沒有例外。就這麼簡單粗暴。

畢竟,歐美銀行暴雷,和國內普通百姓,經濟個體來說,能有多大的衝擊和關係?是不是?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3

結合現實,趨勢研判:接下來中國貨幣政策和經濟走向,該怎麼看?


這次降准,有兩個重要背景值得關註:

第一,是2023年1-2月份的已經公布的國內通脹數據(不是金融數據),有短期“通縮”的表現和特徵,居民端消費和槓桿的信心和預期明顯不足,這給促內需,拉消費的經濟規劃主線提出了警示信號,這次加息,體現了國家管理層對當前“疑似通縮”的局面有所關注。

第二,3月以來,在美國、歐洲連續出現的銀行倒閉(硅谷銀行)、銀行危機(瑞信集團),給全球需求造成了進一步現實打擊,毫無疑問,明顯讓接下來全球經濟回暖,以及中國馬車的運行,造成難度加大的風險,需要貨幣政策發力,提前布局,就很重要了。

基於這兩個背景,實際上對於2023年接下來的時間裡面,兼顧外圍動向,發力國內經濟,就成了中國貨幣政策,一個比較明確的走向。

外圍動向,中國無法決定如何發展和變化,只能“抱最大的希望,做最壞的打算”。

匯率,隔離風險,降低國家資本對美元計價資產的持有(降低美債比例),配合大國競爭和博弈的階段性需求,提高中國國家資本在海外投資的風控等級……這是外圍不確定性沒有明確以前,必然的選擇。

而對內發力,提前發力,加大發力,或將成為中國國家貨幣政策接下來一條重要的主線。

降准,包括降息,都是直接向市場釋放流動性,2023年中國經濟環境中的貨幣成本還有下行的期待想象力。

利好消費,利好內需製造,利好樓市房價企穩,對股市持保留態度。

總的分析下來,此次超預期降准,對於接下來中國經濟環境來說,是一個積極正向的利好信號。其實3月17日的股市已經給出了具有提前量的反應和表現。

後續,對中國經濟和貨幣政策的支持力度,值得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言簡意賅,直擊本質,觀點清晰,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對2023年3月17日,中國央行最新的降准動向,進行的熱點和專題解讀分析內容,和各位頭條的讀者朋友們,進行一個交流和分享。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最新規定,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關於置業,投資等行為的明確建議,入市風險自擔。)

以上正文,來自@熊貓貝貝小可愛

交個敢說真話,會說實話,善於觀察的年輕人朋友,可好?

原創寫作分享不易,如果覺得文章不錯,歡迎轉發點贊。關注本人

實力原創,頭條獨家,如有抄襲搬運侵權行為,必究!

有問題歡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問必答,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