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回應熱點問題 為什麼要堅持動態清零?回歸正常生產生活還要多久?

目前我國疫情啥形勢?

呈點多、面廣、頻發特點

形勢嚴峻複雜,但總體可控

為何堅持“動態清零”?

防止疫情規模性反彈

病毒危害性無明顯下降

為何不能“躺平”?

會導致大量的重症和死亡

和中國文化及抗疫理念不相容

如何利好復工復產?

不能過大範圍劃定風險區域

不能以“靜默”代替管控

回歸正常還需多久?

疫情徹底結束需綜合考慮

需多方面達到平衡狀態

10月1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疾控局相關司局負責同志和有關專家出席,介紹科學精準做好疫情防控有關情況。

我國疫情發展趨勢如何?

近期,我國持續面臨境外疫情輸入和本土疫情傳播擴散的雙重風險,局部地區疫情出現反彈。新疆疫情出現反覆,但總體可控,內蒙古疫情形勢明顯好轉、病例數顯著下降,四川、甘肅、山西等地疫情逐步控制,寧夏、西藏疫情穩定向好,其他部分省份疫情多點散發。當前,全國疫情形勢嚴峻複雜,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發生局部聚集性疫情的風險依然存在,但總體可控。

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疾控局加強統籌調度,指導各地落實國慶節前後疫情防控措施,派出工作組強化新疆、內蒙古、寧夏、雲南、山西、西藏等地疫情防控力量。各地要壓實“四方責任”,實事求是,及時客觀報告、公布疫情數據,持續加強疫情防控和應對處置工作,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疫情的底線。

為什麼要堅持“動態清零”而不能和病毒“共存”?

首先,“動態清零”是基於“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基於目前對病毒特性的認識。“動態清零”的核心是要把疫情阻斷,而不是消滅病毒,也不是不容許出現一例病例。阻斷疫情的核心就是要快速發現、快速撲滅,發現一起,撲滅一起。

簡單來說,“動態清零”的核心是阻斷疫情的持續性社區傳播,防止疫情形成規模性流行或者規模性疫情反彈。做到“動態清零”有兩個關鍵,一是快速,快速發現、快速處置;二是精準,精準識別疫情、精準劃定疫區範圍、精準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精準進行密切接觸者的判定和管理、精準進行臨床救治,最終精準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二,衡量疫情危害性大小有兩個不同的視角。國際上通用的公共衛生的視角是站在群體角度,使用死亡率、超額死亡率等指標來衡量,而不是以病死率、個體的視角來衡量。奧密克戎變異株的病死率和以往的變異株和原始株相比確實是在下降,但傳播速度快、傳播更隱匿、免疫逃逸現象在逐漸增強,所以總發病率高,這意味着在人群當中會有大量感染。較多的感染人數乘以個體病死率,死亡人數也會相對較多,群體死亡率會高於流感,且不低於原始株和其他變異株,可見其對人類的危害性總體上並未見明顯下降。

超額死亡率,也就是這種疾病出現以後影響的不僅僅是感染了這種疾病患者的重症和死亡,還可能導致醫療資源擠兌,影響其他正常醫療服務的需求,可能導致一些不必要的死亡的出現。目前情況來看,新冠肺炎疫情無論是原始株、變異株,特別是奧密克戎變異株導致的超額死亡比較高,經研究在10萬分之100以上。

第三,我國人口總數大,老年人口比例高,同時還有大量基礎病患者,是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感染後重症和死亡的概率比一般人群高。再加上前一段時間防控的效果,我國人群新冠病毒感染率總體較低,獲得的自然免疫不強,儘管我們通過免疫接種獲取了一定的免疫力,但新變異株對這種免疫力的逃逸在加強,所以如果放鬆,不“動態清零”,勢必會造成大量感染,可能導致老年人群、導致有基礎病的人群大量重症乃至大量死亡。

第四,奧密克戎變異株肯定不是新冠病毒的最後一個變異株,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堅持現有防控策略,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近三年防控證明是有效的、可行的、科學的,面對不確定性,就應該用確定性的策略、確定性的方針來對抗這種不確定性。

第五,要考慮長期危害。現在各國科學家非常關注和擔憂感染新冠後的後遺症問題,有研究表明有一定比例的感染者會出現諸如疲勞、呼吸困難、神經認知障礙等多種後遺症,對這種情況的致病機理、最終持續時間,科學上也不完全了解。

為什麼不能像國外那樣“躺平”?

從全球視角看,當前絕大多數國家的防控策略已由以往的防感染轉向重點防重症、防死亡和防止醫療資源的擠兌。但從總體上看,全球絕大部分國家仍然強化必要的個人防護措施,比如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同時加強疫苗接種。

這些選擇是有多種原因,一個方面是基於各個國家的防控理念,一個方面是基於防控的能力和條件,一個方面是基於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快速傳播有沒有相關的機制、組織的保障和動員能力的保障等。

國家堅持“動態清零”的總方針是由防控理念“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所決定的,也是秉行“一切為了人民健康、以人民為中心”的具體體現。更重要的是,我國現在具備“動態清零”的條件和能力。具備了這些條件和能力,應該堅持“動態清零”,最終戰勝疾病,用最少的生命損失和代價來換取最終勝利。

如果完全學習國外所謂的“躺平”,結果肯定是中國人群將會有大量的感染,必會造成大量的重症和死亡。這和中國的文化和抗疫理念是不相容的。

如何讓防疫政策更有利於復工復產?

一是不斷提升疫情防控科學精準水平。要求各地加快精準做好流調工作,疫情防控不能簡單化,不能過大範圍劃定風險區域,不能以“靜默”代替管控。要及時精準劃定中高風險區,及時採取堅決果斷的管控措施,並根據疫情形勢變化進行動態調整,符合解封條件的要及時解封,方便群眾生活及出行。對風險區域外的學校、餐飲等單位要加強疫情監測,堅決避免“一關了之”,最大程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二是減少疫情防控對群眾的影響。全力保障疫情期間群眾的生活物資供應和就醫需求,全面統籌社區的社會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志願服務人員等多方力量,確保保障到位、服務到位、溫暖到位。同時,呼籲群眾要增強法律意識,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

三是加強對各地疫情防控工作指導。指導各地全面落實第九版防控方案各項政策措施,加強對各地疫情防控政策措施的培訓指導,推動各地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要求,加強對重點場所、重點人群、重點行業,特別是交通運輸業,客車、貨車司乘人員的疫情防控,既要做到疫情防得住,又要保證行業運轉正常發展。

回歸正常生產生活還需要多久?

現在總體來看,我們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還沒有達到勝利彼岸。最終徹底戰勝疫情,需要綜合考慮病毒的變異、疾病的感染譜、嚴重度的變化,以及衛生健康系統的抵抗能力,我們的防控能力、救治能力,以及社會公共衛生的干預措施等方面要達到一個平衡狀態。

我們現在正處在窗口期,有幾項工作是需要進一步做的。

一是當前要堅定信心、統一思想。堅持總策略、總方針是非常重要的,抓住這個“窗口期”。

二是要加強疫苗接種,特別是對老年人的疫苗接種,防止重症、防止死亡。

三是加強防控、救治能力的建設和相應準備。比如防止醫療資源被擠兌,怎麼在規模性疫情下能夠快速進行管控和滿足一些防護用具的供給。

四是發揮科技作用,在更有效的疫苗,在更有效、更可及、更簡便使用的藥物研發、生產、供應方面還要加大力度,現在在藥物研發方面已經看到了一些曙光。

五是做好相應物資儲備和保障,包括疫情防控物資儲備、正常生產生活的物資儲備。

六是強調快速、精準,強調防止“一刀切”、“層層加碼”。

如果這些綜合起來做,堅定信心,一定能最終戰勝疫情。 據國家衛健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