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從自己原先的崗位上退下來之後,按照規定每月都能按時按量領取到一定的養老金,絕大多數人手裡又有過去幾十年積攢的積蓄。這筆錢怎麼儲存,才能保障資金的安全性,甚至是讓錢生錢,就成了一個問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絕大多數老人,青睞的還是將其放在銀行讓錢生錢。
這裡也出現了一個怪象,那就是等到銀行的定期到期後,一些人去取錢,卻被銀行的工作人員告知,不具備將其拿出來的條件。這不禁讓準備存定期的人望而生畏,其實取不出來是有原因的,下面我給大家總結了3個常見的取錢錯誤,來一起看看你中招了嗎:
第一,沒有提前預約
銀行每天的流水是很大的,如果存進去的是小數目,他們完全可以隨時拿出來給客戶,但若數目比較大,工作人員就得提前做準備,以免影響到現金流的平穩運行。數目是小是大不是我們說了算的,而是有一個具體的評判標準,一般情況下5萬元就是個分界線。按照相關的規定,取現超過5萬元及以上的,應當提前一天打電話告知銀行,方便的話也可以親自來櫃檯預約。如果你沒有遵守規定,不出意外的話,金融機構肯定不會通融的。畢竟他們的客戶實在是太多,若人人都“空降”,難免會出現分配不均的現象。對此我們也應該表示理解,一定得配合工作,只有這樣社會各方面的秩序才能越來越規範。
第二,異地存取沒有通兌
一般將資金定期存入金融機構後,銀行方面都會默認通兌,也就是說不管在哪個城市存的錢,未來可以在任何一個城市的同一機構取出。但也有銀行沒有默認,或者個人簽合同時誤選了什麼,導致這筆存款無法在異地存取。這就要看自己怎麼選了,如果你經常五湖四海的遊歷,或者根據氣候選擇居住城市,抑或經常在老家和孩子們所在的城市兩頭跑,選擇通兌自然更方便;如果你害怕個人資金不安全,選擇只能在當地存取也是可以的。
第三,資料準備不全
金融機構遇到的騙局多了,也就更注重老百姓的資金安全,按照規定來看,定期到期後,若想將這筆資金取出,需要本人攜帶身份證、存單或者存摺才能取錢。缺少了任何一個,都無法證明個人的身份,相應銀行的工作人員為了保障不出紕漏,即使認識我們是誰,一般也不會“走後門”讓我們順利拿到錢。
在此也提醒大家,重要收據等東西,一定得保存好,這樣可以避免很多麻煩。如果找不到了也一定要趁早補辦,以免被別有用心的人拿去,這樣一來我們的資金安全,可就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了。還有就是根據各機構實際情況的不同,有時候要攜帶的必需品也有所差別,為了減少麻煩,將資金取出來之前,我們最好還是詢問一些工作人員,或者身邊有經驗的人。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