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國企的“第二春”,14億人撐起真正的國貨之光?



01

汕頭超聲尋求上市


過去兩年,醫療醫藥行業呈現“冰火兩重天”,有公司在常規業務需求銳減之下艱難求生,也有公司通過助力抗疫從而贏得了增長機遇。


從2020年下半年就開始喊“後疫情時代”,結果喊了兩年,疫情還在肆虐。



上海、深圳、吉林等地再次爆發疫情,基本都是數輪的新冠核酸檢測,讓新冠檢測相關公司無論是股價還是利潤,都出現了暴力拉升。


天空中最亮的那顆星莫屬於九安醫療,因拿到國外抗原的大單,展開了一波波瀾壯闊的大漲,股價較2021年年初增長超十倍有餘。




新冠概念公司已公開業績報告來看,相關公司也確實賺的盆滿鍋滿,理應獲得更好的估值。


A股20隻新冠檢測相關上市公司2021年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翻倍,濟民醫療以2206%漲幅居首。


前段時間,新冠檢測概念的半年報集中發布:


金域醫學凈利潤16.43億元,同比增長55.11%。


安旭生物凈利潤28.78億元,同比增長1323.67%。


凱普生物、蘭衛醫學、萬泰生物上半年業績依靠呈現翻番式增長,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


150.19%、338.53%、273.24%。



而沒有吃到這波“新冠紅利”的其他醫藥,就比較慘了。


這幾年,醫藥行業一直流傳一句話,叫 “珍愛生命,遠離集采”。


從2021年7月開始算起,醫藥指數已經經歷了連續四個季度的大幅調整,很多投資者已經被醫藥板塊跌的七葷八素,結果最近又遭重鎚。



其實從當下的時點來看,無論是板塊估值還是公募基金持倉比例,都處於底部區域,且不少數據在今年都創出了歷史低值。


但有一條暗線在默默發力,那就是國產醫療器械替代


最近,一家在國產醫療器械領域深耕已久的老牌國企,也尋求在資本市場上有一番作為。


6月15日,汕頭市超聲儀器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申請創業板IPO審核狀態變更為“已受理”。




保薦機構為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為華興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律師事務所為國浩律師(廣州)事務所。



02

修理工創辦的B超“鼻祖”


汕頭超聲,名不見經傳的一家企業。


但這家企業的牛x之處,也是很多人想不到的


——這家修理工創辦的企業,誕生了中國第一台“國產b超”。



80年代初尚值改革開放的春天,大量外資企業蜂擁而入後,國內尚未成型的醫械領域遭遇降維打擊,迅速交出市場。


直到1983年,一台名為CTS-18型的B型超聲診斷系統橫空出世,吹響了國產替代的第一聲號角,打破了國內B超零國產的局面。


承接這台B超研發工作的是廣東一家名為汕頭市超聲儀器研究所有限公司(汕頭超聲)。


1957年,地方國營企業汕頭無線電廠成立。1965年,改名為汕頭超聲電子儀器廠。而汕頭市超聲儀器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就是汕頭超聲電子儀器廠原廠辦研究所。1978年,汕頭超聲電子儀器廠原廠辦研究所改為獨立單位。


1982年,汕頭超聲儀器研究所正式登記開業。


它的所長“中國超聲之父”姚錦鍾上一份工作是汕頭無限電廠的一名無線修理工。



在姚錦鐘的帶領下,汕頭超聲在1988年便實現了企業成本的完全自給,並使一個全部家當只有300多萬元的科研機構,躍升為資產總額達1.7億元的工業巨擘,成為中國醫械科技的先導。


雖然說,汕頭超聲上市對於公司是件新鮮事,但公司本身是一家資歷極深的老國企。


發展到今天,汕頭超聲已成為集醫用超聲、便攜式DR、工業超聲、智能服務平台的研發、製造和銷售於一體的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經營範圍研製、生產、銷售各種超聲電子儀器、X射線設備及有關設備,以及上述產品的配套設備(醫療器械生產、醫療器械經營)。



目前,汕頭超聲只有3家股東,分別為超聲資管、汕頭市國資委和德福基金。其中,超聲資管為員工持股平台,持有汕頭超聲60.38%的股權,為公司控股股東。


雖然企業是越辦越好,但汕頭超聲這幾年的收入情況不容樂觀。


2019—2021年,汕頭超聲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36億元、3.22億元、2.84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01億元、8006.98萬元、7592.08萬元。




營業收入凈利潤規模均呈現下滑趨勢,主要原因是受疫情因素影響,以及在後疫情時代銷售策略高速存在滯後所致。


未來出現疫情持續、公司銷售策略轉變不及預期、市場競爭加劇等不利因素,對公司的生產經營不利影響,則公司業績存在下滑的風險。


然而儘管這幾年的利潤在逐步縮量,但公司的分紅一直沒停過。


2019—2021年,汕頭超聲的現金分紅金額分別為1.43億元、1.06億元、5922.65萬元,合計為3.09億元,而同期合計實現凈利潤才2.57億元。


另一方面,汕頭超聲此次IPO欲募集3.11億元。


換句話說,汕頭超聲現金分紅的金額幾近募資總額。



03

國產替代的風口,吹得動嗎?


汕頭超聲定格的是醫療器械領域,然而對於醫療板塊,目前的市場情緒十分低落。


那公司假若以後真的上市,會不會被大行情所連累,導致:


上市當日即巔峰?


既然說是被外部情況所連累,那就要從醫療器械國產替代的宏觀環境環境說起。


醫療醫藥行業前幾年走了一波超級牛市,當時市場的邏輯是中國老齡化趨勢越發明顯,需求一定是越來越大的,但從去年年中開始就不行了,而且慘到了今年。



久漲必跌,這個道理大家都能理解,所以剛開始市場對於醫療板塊的預判都認為是在:


殺估值。



除了殺估值之外,還在殺邏輯——醫療醫藥行業集采。


這個才是最要命的。


市場越發的認識到,醫療醫藥行業逃不了集采,任何細分賽道都逃不掉,而集采是很恐怖的,集采價格殺的非常凶,那些做仿製葯的企業是沒有前途的,於是仿製葯板塊先崩。



既然仿製葯沒有前途,那麼出路就在創新葯,於是創新葯又一窩蜂起來了,但後面創新葯又出現了新邏輯:賽道太擁擠了。創新葯也崩!



都說葯不如械,而且中國醫療器械實力比較弱,集采壓力比較小,然後資金又跑去了醫療器械板塊,但後面發現醫療器械也集采,而且集采價格一樣慘烈,醫療器械也崩。


醫藥和醫療器械都不行,那麼醫療服務總不會集采吧,資金又跑去了醫療器械,火了一把後,也崩了。


因為市場發現醫療服務其實也可能被集采,或者說被定價會被管制。


但如果從趨勢上判斷,國產的醫療器械這次完全是被誤傷了。


雖然單價可能因為集采而降低,由於替代市場的不斷擴大,行業增長率的預期仍然十分可觀。



從全球的市場分布來看,歐美佔據醫療器械市場中近70%的市場份額,而中國在全球的市場份額約為15%,且多為技術含量較低、價值佔比較低的低值耗材。


不過隨着近十幾年來國內醫療器械行業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醫療器械的重要生產基地,在多種中低端醫療器械產品領域,產量位居世界前列或首位。



在可預見的未來是十幾年內,醫療器械仍然是一個高速增長的黃金行業。


A股歷史中,醫療器械是為數不多的十年十倍的行業之一。根據《中國醫療器械藍皮書》的統計,近年來醫療器械的複合增速保持在20%左右,預計未來還能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長,行業具有較高的景氣度,是一個確定性強、增長快的長期投資賽道。


就拿國產醫療器械龍頭邁瑞醫療來說,2020年年報及一季報數據顯示,2020全年實現營收210.26億元,同比增長27%,凈利潤66.58億元,同比增長42.24%。



2021年營收為252.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10億元增長20.18%。邁瑞醫療2021年利潤總額90.1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1.22%。


2022中報再次實現增長,凈利潤52.88億,同比增長21.73%。



集采並未對國產醫療器械的實際經營產生明顯的影響,影響的是股市的情緒,完全算是被消息面錯殺!


反而可能因為集採的出現,讓原本就不怎麼知名的企業,不怎麼知名的優質國產品牌讓更多人知道。


就拿汕頭超聲主營的b超來說,2006年,我國對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等東歐國家的B超儀出口數量僅百餘台。


而近兩年,出口量猛增至數千台,總金額亦從數年前的區區幾十萬美元躍升至幾千萬美元。


這背後所代表的的趨勢不言而喻。


一旦走出疫情的影響,醫療板塊走出“集采”的陰影,這些被誤傷的企業,一定也會迎來價值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