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ETF?ETF一窩蜂啊!(霍景良語氣)

最近圈裡最大的內卷毫無疑問就是八隻碳中和ETF齊發。這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架勢,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去年恒生科技指數ETF和MSCI A50指數搶灘登陸的盛景。(這些玩意後來跌了多少來着???)特別是MSCI A50指數有三家權益大廠混戰,各種資源位卡的要死要活,有一家甚至連續幾天包了圈內大媒體的公眾號的二條位置。競爭激烈的背後,是ETF賽道的卡位戰。

wind重要位置都是碳中和的廣告

與主動權益不同,ETF賽道有額外的約束。場內ETF有明顯的馬太效應,流動性越好規模越容易做得大。此外,ETF還需要搶名字,同一個指數的ETF,名字佔優很重要。同樣是跟蹤雙創50指數,是叫雙創50ETF還是叫雙創龍頭ETF,對規模有絕對意義的影響。ETF這個產品吧,其實絕對差別並不大,兩個基金公司的滬深300ETF收益率差別不會很大。

ETF的競爭其實特彆強調先發制人,一開始的競爭尤為重要。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每次有比較重要的指數獲批發產品之後,各大基金公司都傾其所有的做宣傳。據我了解,這次八家基金公司在碳中和ETF的銷售上,對各家渠道的激勵都給的很足,各個渠道群一天都在發紅包。某藍色圖標的大廠還給出了賣200萬產品,獎勵著名景區豪華酒店旅遊的政策。

這次八家碳中和ETF跟蹤的指數叫中證上海環交所碳中和指數。拿出我們的指數基金分析三板斧:指數編製機制、指數當前成分權重分析、指數估值觀察,對這次的指數做一個速遞。

該指數主要是從深度低碳和高碳減排兩大領域中選取樣本,前者主要是光伏、新能車板塊,後者則主要是火電、水電、水泥等傳統行業。

值得注意的是,其實目前市面上就有一些碳中和的指數基金,比如上交所的碳中和ETF(159790)其實跟蹤的是中證內地低碳經濟主題指數,與環交所碳中和指數相比,這個指數就在高耗能行業上少了些許的配置,火電、建材什麼的基本沒有。

反饋在當前的成分上,新能源和傳統能源減排的兩個方向上比例為2:1,百分之66的權重是新能源,百分之33的權重是傳統能源減排。該指數還給出一個按年推算的貢獻度,總的來說,就是一個越來越新能源的指數。

新能源當下如此火熱,那必然的估值就不會便宜。在指數估值較低位置買入,在高估階段賣出,是一種樸素的投資願景。但實際上估值並不是一個前瞻性的指標,估值更多是市場對基本面預期的反饋,優質資產容易被給出更高的估值,而被低估的資產也一定有其基本面上的瑕疵。新能源行業景氣度高不假,但估值也不便宜,這個指數的核心權重們其實都不是善茬,這是我對這個指數比較謹慎的方面。

從當前絕對估值上看,該指數的市盈率(ttm)25,市凈率3.5 。在各個層面上都談不到多便宜,市場熱度在這裡,一窩蜂地圍着新能源發產品,本身也是一種信號吧。

不過從基金公司角度來說,這種策略倒也沒有錯,畢竟現在買首發ETF 的投資者也是稀缺資源。這不得不讓我想起霍景良的名言,套用一下:呵,ETF,ETF一窩蜂啊,散戶省吃儉用買股票,妄想一朝發財,他們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大贏家是什麼人。

市場本來還說這些產品發出來到時候配滿了對寧王又是一波增量資金,但我聽說今天富國全渠道賣了不到8個億,並不是特別的熱。

我理解各家基金公司想發力ETF業務的初衷,但在市場火熱階段沖熱門賽道不一定是好選擇,一方面大廠家大業大,很難與之競爭。另一方面,很多時候這種行為是在傷害投資者,每一次投資者虧錢都是對品牌形象的損失。儘早的布局一些細分賽道,然後做好持營可能才是正路。

商業競爭最可怕的其實是降維打擊,西藏東財基金現在也在鋪指數賽道,未來這種股東本來就是強勢渠道的,一把把手續費擼到底,可能才是真正的殺招。

最後同步一下今天的定投ING。

定投ING是我今年三月初開始的公開定投記錄,這一輪的定投標的是滬港深500,每周一定投2500元,計劃定投兩年左右,預計投入資金25萬元,預期最大整體虧損在20%。會在滬港深500的市盈率超過13.5時中止定投,會在市盈率突破17.5時考慮賣出,截止7月1日,滬港深500的市盈率為12.53。目前執行了5.25萬元,定投計劃完成21%,截止今天,盈利三千九百元左右。

滬港深500的行業分布非常均勻,金融、互聯網、消費、工業、醫藥……比較能夠反饋中國經濟的方方面面,涉及的公司都是各行各業的絕對龍頭企業。不容易短時間內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也就意味着長期的估值中樞是比較穩定的。

從估值上看,當前滬港深500正處於過去5年市場估值水平較低的20%位置,在市場投資熱情回暖的時候,估值水平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