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美貿易局勢明顯緩和。眾多外貿企業紛紛驚呼“美國訂單來了”。
北京時間5月12日下午3點,《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發布,中美雙方各取消91%的關稅,暫停實施24%的對等關稅90天。
北京時間5月14日12:01(美東時間5月14日凌晨00:01),中美雙方正式調整了關稅政策。
這兩天,中美間的外貿往來迅速升溫:深圳一家外貿企業半天時間就收到了6個美國客戶的“催單call”,要求發貨“越快越好”;上海一家國際物流企業接到的客戶詢單一個接一個;美國一家貨運代理企業創始人瑞安·彼得森則在社交平台上提醒,“準備迎接海運高峰吧”。
美國客戶開始打電話催單了
“發貨越快越好”
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發布2小時後,深圳這家出口音響產品的外貿企業的市場人員就接連收到美國客戶的電話和郵件。雙方密切溝通出貨計劃,要趕在出貨高峰期前將此前因關稅問題擱置的一批貨物發出。美國客戶的原話就是“越快越好”。
5月13日半天時間裡,企業就收到了6個客戶的催單電話或郵件。“美國的終端商很興奮,畢竟美國也處於缺貨的狀態。”
隨着中美關稅政策調整,5月14日中午12點,不少跨境電商企業第一時間下調了商品的價格,大量訂單隨之湧入。
14日中午,在深圳一家跨境電商企業,記者看到,一款戶外躺椅的平台售價從109.99美元被調回了之前的69.99美元。
來自美國的訂單紛至沓來,對外貿企業的生產供應能力提出了挑戰。在深圳一家生產汽車維修設備的企業,記者看到,負責人正在盤點目前的庫存,他告訴記者,這兩天,之前中斷聯繫的美國客戶紛紛打電話發郵件,要求他們重新啟動發貨,他只好催上下游供應商連夜加班趕工,才能保證最快時間把產品發走。
據證券時報報道,“太快了!美國客戶當晚就來下單了!”阿里國際站商家、上海威邇達遮陽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丁林鋒表示,5月12日關稅下調當晚,美國客戶來不及寒暄慶祝,上來就直接要求再下一個集裝箱的貨,貨值10萬美元。
“美國客戶補單很急,希望一個月內完成生產,因為貨物海上運輸還需一個月,大家都想抓住90天的出貨窗口期。”丁林鋒透露,另一個美國老客戶準備下1到2個櫃,總金額約15萬美元。關稅下調當晚,他共接到價值超過百萬元的美國訂單。
深圳市麥祺佳家居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莉也表示,5月13日一天就接到4個新訂單,總計30萬美元,接近平時半個月的訂單總額。本周計劃發8個集裝箱貨櫃到美國。此前,不少美國客戶因關稅擔憂,雖下單但未讓出貨,僅付30%定金。如今尾款已付,催促出貨,甚至有客戶要求部分貨物空運,這在以前很少見。王莉預測,90天內訂單將井噴,客戶大多處於補貨階段,且因對後續關稅政策不確定性的擔憂,訂單量多為三四個月庫存。
“關稅下調,美國訂單迅速回歸。”東莞市齊彩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伍林表示,公司業務員都在忙着發貨,無暇統計訂單量。
蘇州貝昂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貝昂智能)聯合創始人章燕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手機都快被打爆了,美國客戶其實也很着急,比我們還着急。”
一船難求再現
“都在搶發貨,整體已經接近爆艙”
隨着貿易局勢緩和,近兩個交易日a股跨境電商和航運板塊大漲。
航運價格也水漲船高。wind數據顯示,5月14日,北方國際集裝箱運價指數(天津—美西)漲超11%。在國內期貨市場,截至5月14日下午收盤,集運指數(歐線)主力合約報漲停。
“有價格就趕緊拿艙位。”上海蒴宇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業務經理余海濤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現在發往美國的貨艙位很緊張,中美達成協議後每櫃漲了幾百美金不等。主營美國整櫃正規清關的深圳人人數智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祥東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傳統外貿估計會大批量出貨,導致海運運力緊張,價格上漲。
90天的窗口期,對出海美國市場的企業而言,或許是新一輪“搶運潮”的開始。
自4月以來,美國政府在此前單邊加征關稅的基礎上,又對華加征了所謂的“對等關稅”,致關稅稅率增至145%。運去哪美線航管人士觀察到,從4月底到5月12日,中國向美國的出貨量大幅減少,(航運運力)逐步分配到了歐洲線及拉美線。
而據媒體報道,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長灘港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近期受美國政府關稅政策的影響,長灘港港口的貨運量下降了約30%。港口官員表示,這是近幾年來,長灘港貨運量最低的時候。
《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發布後,章燕抓緊時間去訂艙,但她發現,之前中美航線運力下調,而現在國內很多外貿商着急發貨櫃,出現了訂櫃難的情況。
“需求多,船少了。美國政府現在像拉彈簧一樣,今天一個消息,明天一個消息,對其社會發展肯定是不利的。”章燕表示,目前爭取在90天的窗口期,多備一些貨到美國的海外倉,避免90天後一些不確定的政策變化。
“到5月底的所有去往美國的航線都接近爆艙了。”5月13日,運去哪美線航管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在大家都在搶發貨,市場節奏非常緊張,目前整體已經接近爆艙,有些船東還有少量庫存,有些已經爆艙了。”
深圳一家國際物流公司的美國航線業務量呈井噴式增長,價格持續上漲,艙位卻依然緊張。
該公司負責人介紹,到5月底之前的從華南去向美國的一些艙位已經差不多售罄了。
簡宜供應鏈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夏浩飛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發布後,其客戶一直在訂貨,運價也一直飆升,目前5月底和6月中旬船東的報價已達到6000至7000美元/標箱。夏浩飛表示:“5月12日前,市場上五到七成的美國貨都暫停發往美國,5月12日起瞬間爆倉,貨主都在出貨。”
據鍾哲超透露,有船公司6月初的運價喊出了6000美元,而加價之前約是2500美元,漲幅非常大。他表示,艙位很緊張,4月9日起很多美線船陸續改道歐洲、南美或中東,甚至有些航線都進行了調整,“目前關稅政策峰迴路轉,市場需求瞬間迸發,短期迎來出貨潮,但運力還沒完全恢復,這樣的情況下,運價就會快速上升”。
美國企業催單背後的“焦慮”
對此,央視財經評論稱,催單現象的背後是企業的務實選擇,是市場主體對中美兩國經貿關係企穩向好的積極響應。每年夏季本是美國傳統的聖誕訂貨季,而之前的高額關稅政策卻讓眾多美國企業進退失據。美國共和党參議員蘭德·保羅就說,他接觸過的幾乎所有企業都對關稅政策毫無熱情。如今,企業迅速釋放出來的大量訂單,則有力地證明了:維護中美經貿關係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催單現象的背後,還凸顯了中國產業鏈在全球的不可替代性。數據顯示,僅浙江義烏一地就匯聚了26個大類超210萬種商品,鏈接着國內超210萬家企業以及3200餘萬名工人,輻射的全球企業和工人更是天文數字。截至2024年,僅浙江累計備案對外投資企業就超1.4萬家,對外投資備案額1448.8億美元,覆蓋全球153個國家和地區。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區網絡期刊《奇維塔斯展望》日前發表的文章談到,中國商品滲透率越高的區域,美國製造業就業表現越好——“中國因素”並非威脅,而是通過供應鏈協同創造了就業機會。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加強合作,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管控分歧,這不僅是中美兩國的責任,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
催單現象的背後,還說明了中國外貿的多元和韌性。2024年中國與拉美國家貿易額超過5100億美元,較十年前翻一番;福建省鋰電池出口居全國首位,今年1-4月,其對德國出口同比增長47.6%;中國至越南河內國際道路運輸線路今日正式開通。這些詳實的數據和鮮活的案例無不證明:“脫鉤斷鏈”不過是少數人的刺耳雜音,中國經濟正以更開放的姿態融入世界之中。
美國企業“催單”背後,表面上看是搶90天“窗口期”,背後其實是在盯中美經貿發展的“紅綠燈”,這是美國企業來自現實利益的最樸素的判斷和認知,也是中美企業的共識。中美經貿會談取得實質性進展,既符合兩國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期待,也符合兩國利益和世界共同利益。中美雙方不斷加強互利合作,維護中美經貿關係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將為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確定性和穩定性。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編輯|||段煉 蓋源源
校對|陳柯名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央視新聞、央視財經、證券時報、財聯社、科創板日報、每經網、公開資料等
每日經濟新聞